本文介绍了关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文章涵盖了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要求。通过监测分析,发现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公益性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功能定位进一步落实,运营管理更加规范,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均衡完善、维护公立中医医院公益性的政策措施有待健全、医院内部管理理念与科学化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最后,提出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深化中医医院内涵建设、落实分级分类监测等工作要求。
文章介绍了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总体情况,包括参加绩效监测的医院数量、类型以及医疗服务收入、高值医用耗材收入、药物配备、门诊和住院中医特色指标、医疗质量安全、合理用药、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数据。
指出了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存在的问题,包括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均衡完善、维护公立中医医院公益性的政策措施有待健全、医院内部管理理念与科学化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其中涉及到医疗资源布局、纵向资源整合联动体制、人才引进、精细化管理水平、信息化支撑能力、全流程服务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深化中医医院内涵建设、落实分级分类监测等工作要求。具体举措包括加强经济运行管理、提升内部管理运营效能、合理配备使用医保目录药品、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
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内容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
关于印发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
国卫医政函〔2025〕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教育局)、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医保局、中医药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国家中医药局联合相关部门,根据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监测指标数据,对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开展了监测分析,形成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监测分析情况通报,现印发给你们。各部门、各有关医院要认真落实《意见》要求,扎实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绩效监测工作,做好本辖区监测指标数据的对比分析,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公立中医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各项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监测分析情况通报一、国家监测分析情况
2023年度,全国共760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加绩效监测,其中,中医综合医院620家,中西医结合医院79家,中医专科医院25家,少数民族医医院36家(见图1)。与2022年相比,新增医院59家,因合并、降级、撤销等原因退出的医院4家。
图1 2023年参加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监测医院情况监测分析显示,通过连续6年的引导,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公益性运行机制不断健全,以中医为主的功能定位逐步落实,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更加规范,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一是收支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32.43%,较2022年提升1.65个百分点;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为26.82%,较2022年下降5.73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及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情况
二是药物配备更加合理。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为46.65%,较2022年提升1.05个百分点,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基本保持稳定。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完成比例和集中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分别为95.40%和90.66%,较2022年增加0.65个和3.78个百分点(见图3)。
图3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基本药物及国家组织集采药品使用情况
一是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急诊人次数为4.62亿,住院患者人数2060.43万,平均住院日9.17天,床位使用率为90.21%。门诊中药处方比例、门诊散装中药饮片和小包装中药饮片处方比例、门诊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门诊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分别是65.30%、34.10%、40.21%、20.66%,较2022年提高2.12、4.46、2.12、2.25个百分点(见图4)。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住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比例分别是76.29%、88.33%、32.19%、96.00%,较2022年分别提高3.38、3.35、5.60、0.96个百分点(见图5)。
图4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中医特色指标情况
图5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住院中医特色指标情况二是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门诊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占门诊医疗收入比例为8.61%,较2022年增加1.20个百分点;住院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占住院医疗收入比例为13.22%,较2022年增加1.58个百分点(见图6)。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中药收入、中药饮片收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分别为56.52%、38.11%、4.06%,较2022年增加4.38、4.16、0.26个百分点(见图7)。
图6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住院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占比情况
图7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中药、中药饮片、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收入占比情况
三是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提升。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42%,与2022年基本持平;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05%,较2022年下降0.03个百分点。通过国家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数同比上升,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和合格率分别为95.71%、98.27%,同比分别上升4.13、0.82个百分点(见图8)。
图8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和合格率情况
四是合理用药更趋完善。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2.69,较2022年下降0.47(见图9),连续多年优于国家要求标准并呈持续下降趋势,抗菌药物使用更趋合理化。点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和点评中药处方占中药处方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1.40%和9.70%,较2022年分别增加0.87个和0.63个百分点。
图9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一是
中医医院医疗服务效率稳步提高。2023年,约75.23%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较2022年提高3.66个百分点,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为9.13%,较2022年提升0.91个百分点,有效缩短了患者等待住院和手术时间。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为59.05%,较2022年增加0.43个百分点,平均预约等待时间保持在20分钟以内。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通过流程再造,探索建立中医医疗服务新模式,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二是中医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70.22%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立了总会计师。万元收入能耗占比为97.98元/万元,较2022年下降3.74元/万元。图10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情况三是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共有746家参加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评价,参评率为98.29%,平均等级为3.71级,同比提高0.15级(见图11)。其中71.15%(540家)达到4级及以上水平,4.22%(32家)达到5级及以上水平,2家(深圳市中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达到6级水平。
图11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功能水平分级情况一是人员结构不断完善。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稳步增长,达到62.88万人,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比例为18.68%,较2022年增加0.77个百分点(见图12)。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比例为59.85%(中医综合医院比例为62.20%、中西医结合医院比例为41.93%、少数民族医医院比例为69.38%、中医专科医院比例为62.73%),较2022年提升1.54个百分点。全国377家三级公立中医综合医院(占比60.90%)、29家少数民族医医院(占比80.56%)、17家中医专科医院(占比68.00%)中医类别医师配备达到60%要求;67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占比84.81%)中医类别医师配备达到30%要求。麻醉、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科医师总数均呈逐年增长趋势。此外,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医护比为1:1.23,与上年基本持平。
图12 2021-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医务人员比例情况
二是人才培养成效显现。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人员经费占比为40.99%,与2022年相比基本持平。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82.08%,较2022年提升2.04个百分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完成率为96.12%、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为94.91%,较2022年分别提升18.43个、4.64个百分点。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占比为0.71%,与2022年基本持平;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占比为39.96%、承担各级师承指导老师和参加各级师承教育人数占比为8.29%,分别较2022年提升1.41个和0.03个百分点。三是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省级及以上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中医药科研项目经费分别为166.38万元、144.98万元,较2022年比分别增长17.83万元、16.40万元。其中,北京、上海、江苏等省份省级及以上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保持明显优势,安徽、云南、江苏等省份在超过全国均值水平上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经费投入为195.45万元,较2022年增加0.21万元。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3.60分、94.68分,较2022年提升5.04分、2.42分。门诊患者满意度和住院患者满意度最高的5个省份保持一致,依次为山东、福建、湖南、浙江、重庆;门诊患者满意度在挂号体验、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回应、隐私保护、环境与标识五个维度全面提升;住院患者满意度在饭菜质量、出入院手续及信息、环境与标识等维度提升较大。医务人员满意度为83.82分,较2022年提升2.65分,在同级关系维度的满意度较高,在工作内容与环境维度的满意度较低。一是横向医疗资源布局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仍不均衡。随着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重大基地建设,优质中医医疗资源跨区域、跨省扩容,区域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不均衡现象得到一定改善,但仍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北京、天津、江苏等省份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超过9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08%)。东北地区麻醉、儿科、病理、感染性疾病科等紧缺专业医师占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长速度较慢。二是纵向资源整合联动体制有待加强。同一区域内中医医院医疗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省会地区和发达地市的优质资源聚集,中医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倒三角”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三级县级中医医院龙头作用发挥不够。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接受其他医院进修并返回原医院独立工作人数占比、对口支援医院进修人员并返回原医院人员占比、医联体内医院进修人员并返回原医院人员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下转患者人次数虽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总体仍然不高。(二)维护公立中医医院公益性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健全。近5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医护比维持在1:1.25左右,其中西藏、新疆医护比低于1:1。除此之外,部分中医医院因地理位置、薪酬待遇、编制问题等,面临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部分紧缺医师缺口较大造成人员结构失衡的情况。(三)医院内部管理理念与科学化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对人、财、物、技术等精细化管理重视不够,追求规模扩张,轻视成本控制和运营管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医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较2022年略有提升,但仍有27.14%(206家)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仍处在3级及以下,仅支持初级医疗决策。三是全流程服务体验有待提升。在诊疗环境、诊疗流程、医患沟通、后勤服务和接续性治疗等方面,还存在人民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一)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持续开展绩效监测工作。地方各有关部门要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持续开展公立中医医院绩效监测工作,充分运用绩效监测开展以来积累的数据资源,查找和破解当地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中的瓶颈。加强经济运行管理,提升内部管理运营效能。指导医院合理配备使用医保目录药品,降低患者用药成本。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不同岗位薪酬更加合理,调动和保持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二)锚定中医医院功能定位,深化中医医院内涵建设。一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地方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推动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落实功能定位,在中医类别医师配备、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特色发挥和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效果。要引导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提升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要加强中药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中药稳定供应,提高中药质量和安全。二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地方各有关部门应强化顶层设计,引导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人才配备,搭建不同层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在推进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实际和特色开展各级各类人才培养专项,加快推进本地区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基层实用人才等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三)落实分级分类监测,做好绩效监测结果发布工作。各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切实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在国家监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省级年度监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不同类别中医医院设置不同指标和权重,提升监测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各中医医院要认真分析绩效监测指标数据,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不断提升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