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中国北京市重点科技发展项目“西山智谷——北京协同创新园”一期“北·院”即将建成。
“西山智谷—北京协同创新园”是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大型综合科创办公建筑群,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主要分为西、北、东三个地块。刘昊威带领CAA自2020年起开始整个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 西山智谷 鸟瞰
项目所在的北京海淀苏家坨地区,在西山、香山群山环抱之中,毗邻以颐和园、圆明园、玉泉山为代表的“三山五园” 皇家园林历史文化遗产,上风上水、人文荟萃。△ 区位分析
这里是被称为“中国硅谷” 的海淀中关村北部外溢的重点发展区,也是北京自贸区的核心区域。北京协同创新园将以独特的区域优势成为中关村科技创新与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国家前沿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该项目被评为北京市2021年“100个科技创新重点工程”之一。西山之于东方,智谷之于未来,面对生态资源与城市化交汇的重要特殊节点,“西山智谷”自然生发的成为了刘昊威 提出“东方未来主义”观念的具象建筑实践。
由此,CAA摒弃传统科技办公园区的重复、单调与均质,开启了一场与东方山水与科技智谷间的多维度对话,构筑自然涌动、人文共鸣、科技赋能的未来智慧园区。“在北京,西山脚下,面对如此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地域,我们将山川、合院、聚落的建筑形态与绵延起伏的西山山脉形成对话,创造出一个在山间云水川行的立体城市花园,它就是——西山智谷。”——刘昊威△ 西山智谷 概念发展
CAA充分考虑项目的在地性和人文性,以一条跨越各地块的“山水之谷”作为设计轴线,又将中国传统院落的围合空间与自然山水的意象相叠加,赋予三个地块既整体又有独立性的建筑组团形态,发展为 “西·山”、“北·院”、“东·川”的设计概念,共同书写出一幅山川、合院、聚落与场域融合的画卷,追求自然、人文、科技的互融与共生。△ 西·山、北·院、东·川(向左滑动查看)
“西山智谷”的一期项目“北·院”,作为总体项目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组团,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这里将成为推动北京综合性、全球性科技创新的引擎,拟定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新能源、石墨烯、金融科技等研发企业的入驻。△ 北·院 总图
总体规划中的“山水之谷”由西南向东穿过中央绿地公园,川流蜿蜒进入“北·院”,同时将大区域的生态景观引入园中,生长为地下层的“山水广场”庭院。CAA将传统院落布局与自然山水意象相融合,既具有 “合院”之象,又有层峦叠嶂的山形建筑形态,形成“山合院”的设计理念。山形塔楼从地面升起,围合式的裙房又如“云环”系于山间,构筑成合院式平行空间界面。整体建筑群形态与西山展开对话,以东方哲学的和谐理念为基底,将传统意象与未来语言相融,由山川、河谷、院落共同营造出了未来主义的东方浪漫。
“行于北院,山下河水流淌,山间云环萦绕,云上绿野仙踪。”——刘昊威
四座山形塔楼朝向最优质的西山景观大幅度扭转,向上生长,伫立云间,形态具有东方山水写意的动势与消隐;同时犹如山式顺势向上收紧,创造出层层退台,即舒缓了上空密度,也使每层空间都向自然敞开,拥抱生态景观。
这些独立小高层规划将作为大型企业或独角兽企业的总部办公大楼,也支持灵活拆分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元空间。不同尺度与规模的平面布局,可以随企业需求的变化而生长,构成了一片充满未来弹性的创新之地。
△ 即将建成的北·院—下沉广场看向云环裙房与塔楼
“云环”裙房的底层大面积架空,轻盈灵动的悬浮于地面之上,使其萦绕在三座塔楼之间。这种塔楼与裙房连接的渗透式空间体系更具弹性,并带来灵动的共享与社交功能。“云环”顶部是有机串联起三座塔楼的屋顶花园,也是向市民开放的空中绿地公园。屋顶花园红色步道与下沉庭院GRC三维曲面立面的棕红色语言统一,并与绿植景观互衬,这都是对“三山五园”红墙绿树的遥相呼应,描绘出东方历史人文色彩。△ 即将建成的北·院—连接塔楼的屋顶花园
这里规划为中小企业和灵活、共享的综合办公空间,遵循空间的模块化与动态链接原则,辅助社交、协作与思考无界延展,适配未来企业变化发展需求。△ 即将建成的北·院—云环裙房与山形塔楼的穿插关系△ 即将建成的北·院—山水广场立体庭院
“山水之谷”从西南向流入园区内庭院,有机连接“北·院”首层与地下一层的休闲商业与公共服务功能,产生灵动的下沉式的慢行商业街区,又延伸至每栋塔楼之间的缝隙,连接起周边的城市景观与公共绿地,形成各个方向为市民开放的流线景观入口。△ 即将建成的北·院—“山水之谷”从两栋塔楼之间流向西山
基于经济性与可持续性设计,设计充分利用地下面积的同时,使地下空间获得充足的采光的,同时模糊了地上与地下的边界,人们可选择不同层级的路径穿行在下沉式 “山水广场”里,体验自然、流动、立体的文化、娱乐、消费、互动。“北·院”从山水河谷的流动,到云环的圆润,再到山形塔楼向上空的硬朗,巧妙地构建出自下而上从柔美到硬朗的空间设计逻辑,寓意从山水自然向未来科技的生长。△ 空间体系设计逻辑
△ 北·院 模型
塔楼层层退台、架空的裙房和屋顶花园、地面多个空中连桥,以及下沉庭院直达车库的水流楼梯,共同构成空间流畅、层次丰富的立体步行系统,不仅实现了交通的人车分离,同时又为人们创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灰空间,从地上到地下都在向场地内外的自然环境开放、融合。△ 慢行交通体系分析
△ 剖透视
△ 即将建成的北·院—立体城市花园雏形显现
多层级的自然景观错落交织在建筑群之间,构筑“北·院”成为实际绿化率达到40%的立体城市花园,与西山、香山的自然人文景观展开无限对话。从半山看向这里,中央公园与场地内景观融为一体,犹如水流穿过山石泛起层层涟漪,带有东方气韵的动势,环绕在山形塔楼的周围。首层绿地景观既与周围自然环境交融,同时又向空中自然延伸至塔楼阳台,向地下渗透直至车库中庭,都展现着从自然到科技的融合、渐变、生长,共同书写一幅虚实相映、自然共生的立体画卷。△ 即将建成的北·院
主体建筑的幕墙设计延续了东方山水的理念,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富春山居图》为灵感,将画中山水的层峦叠嶂与写意皴法,抽象转译为山、水、云融合的建筑立面,并且依据每栋塔楼不同的扭转形态,产生丰富韵律变化。
△ 建筑群立面设计概念
疏密有致的幕墙系统不仅展现山水自然的写意之美,更具有高性能遮阳格栅的功能,实现了建筑室内空间的遮阳与节能效果,并根据不同季节与时段的光线变化,为办公人群带来舒适的光影体验。
主体挑檐幕墙设计为双层铝板构造,此构造保证了金属饰面板内侧有自然风流动,大幅减少了铝板与龙骨在北京夏天剧烈的日照照射下存储的辐射热。自园区西南的主入口进入云环的内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超大型悬挑钢结构旋转“龙梯”。它既是实现裙房屋顶花园为市民开放,连通地面绿地广场的重要垂直交通,又以流畅的曲线和悬挑的姿态,呈现强烈又优雅的动态美,宛如一条巨龙自地面腾空而起,成为“北·院”一处艺术与技术,美学与功能完全融合的公共艺术装置。
△ 正在进行后期施工的“龙梯”
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延续了建筑
“山、水、云”的理念。首层建筑幕墙采用高透超白玻璃,从视觉上消隐了建筑内外的边界,带来了室外自然与室内景观的融合。
大堂尽可能通透开放,唯一的核心筒墙面使用的水云纹大理石板拼接而成,线性灯光从角度不断变化的石板缝隙中透射出来,仿佛一种强烈的内在能量即刻从开裂的山石中迸发而出。参数化有机韵律的阳极氧化铝板将顶部复杂的机电设备巧妙的隐藏在顶部,同时如山间的水波荡漾,空间的艺术性与功能性结合在这里得以展现。△ 室内办公大堂
CAA为“西山智谷”总体项目建构了完整的绿色可持续性体系。以
“山水之谷”构筑的立体慢行环廊将三个地块的绿色景观互联互通,并向周边自然环境延伸,形成一个城市尺度的绿色生态网络。
△ 绿色可持续体系(向左滑动查看)
“北·院”结合了绿色风环境、烟囱效应、降低热岛效应、噪音控制、雨水收集和水土涵养等一系列可持续策略与技术,共同实现了中国绿色建筑最高等级的三星标准。
从山形塔楼到云环裙房,从山水广场到云上花园,“北·院”所展现的是CAA核心设计观念“东方未来主义”在当代中国建筑的具体实践与延伸。它以东方山水为灵魂,激活了从自然到人文的空间叙事;以未来科技为方向,助推中国智造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愿景。
在这里,“自然”不再是科技的对立面,而是人的创造力本质的栖息之所;“未来”也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命题,而是深植于文化根脉的东方诗篇。△ 北·院 模型
目前“北·院”已进入景观与室内精装的后期施工阶段,预计于2025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 北·院 各层平面图
△ 北·院 立剖面图
中国,北京,海淀
设计团队(竞赛阶段):赵星云、Edward Ednilao、叶文杰、Joseph Kahaya、陈婉玉、姜传浩、肖鹏、苏力德、罗钰杭、沈奥设计团队(设计阶段):叶文杰、石文康、Miriam Llorente、李书瑶、朱颖、闫建新、邓海波、杨婧、刘洪亮、李金泽、蔡晨曦、于润泽、柳宇童、赵倩、吕菁、郭宇鹏、Mugabe Leon Paradis、林昕瑶、Somoll Chantheany业主方: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合作经济联合社、北京新牧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甲级设计院: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CAA建筑事务所、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室内设计:CAA建筑事务所、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顾问: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规划研究院创作中心模型摄影:VISION
DIGITAL、AGENT P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