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什么是食品安全的“两超一非”,以及如何打假“两超一非”?

铮哥职业打假案例知识库  · 食品安全  · 2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食品安全的“两超一非”问题,包括其定义、公安部加强打击肉类产品“两超一非”的原因、普通消费者如何防范不安全食品以及职业打假人如何发现这类案件。文章还列举了一些相关案例。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什么是食品安全的“两超一非”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违法行为,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关键观点2: 公安部加强打击肉类产品“两超一非”的原因

包括食品安全风险高发、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公众关注和舆论压力以及法律与政策强化等多方面因素。

关键观点3: 普通消费者如何防范不安全食品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查看标识标签,关注外观和气味,充分清洗和加工肉类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增强食品安全知识学习,积极维权。

关键观点4: 职业打假人如何发现不安全的食品类案件

主要通过标签检查、购买与取证、团队协作与技术手段、法律与举报策略等方式发现肉类食品“两超一非”案件。


正文

一问:什么是食品安全的“两超一非”?
答:“两超一非”是指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违法行为。这类行为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例如在食品中添加禁用化学药物(如西地那非)、滥用色素或防腐剂等。

公安机关近年来持续开展专项行动打击此类犯罪,例如:

1. 侦破典型案例包括制售有毒有害海产品、保健酒、伪劣蜂蜜等案件,查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的重大案件;

2.挂牌督办机制对50余起跨区域案件发起集群战役,如浙江金华假牛肉案、安徽铜陵有毒降压食品案等;

3. 技术手段支撑运用快检技术排查重点场所,2023年4月以来共侦破相关案件6100余起;

4. 源头治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全链条打击,推动行刑衔接,2024年辽宁等地通过抽检发现并查处非法添加硼砂、亚硝酸盐等案件。

公众若发现相关线索,可通过12315举报或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反映。

二问:那么为什么公安部最近比较重视打击肉类食品的两超一非?
答:近期对肉类产品中“两超一非”(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打击力度加大,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近期食品安全风险高发

   肉类作为高频消费食品,其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公众健康。近年来,肉类产品中“非法添加药物”(如瘦肉精、庆大霉素)、“超量使用防腐剂”等案件频发,例如2024年江苏某酒店厨师在头菜中添加庆大霉素被吊销许可证,辽宁等地查获非法添加硼砂、亚硝酸盐的案件。此类行为不仅危害消费者健康,还可能引发耐药性、慢性疾病等长期风险。

2.专项整治行动推进

   2024年4月,国务院食安办等4部门联合开展“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重点针对肉类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查获涉案肉品9000余吨,罚没金额3.5亿元,查办假冒牛羊肉制品案件1000余起。2025年赤峰市等地区进一步开展“两超一非”专项整治,强化对肉制品等高风险食品的监管。(赤峰假牛肉多)

3. 公众的关注与舆论压力  

   食品安全事件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例如2024年“头肉事件”通过315晚会曝光后,消费者对肉类产品安全性的信任度下降。监管部门需通过严格执法回应公众诉求,维护市场秩序。

4.法律与政策强化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对添加剂使用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推动监管部门加强技术手段(如快检技术)和源头治理。同时,行刑衔接机制的完善(如市场监管与公安部门协作)提高了违法成本。

综上,近期对肉类“两超一非”的重视是风险防控、专项行动、社会需求与法律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舌尖上的安全”。

三问: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何防范这类不安全的食品?

答:对于普通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式防范不安全食品:

一、购买环节

1. 选择正规渠道

   - 优先在正规的超市、商场、农贸市场购买食品。这些地方通常有较为严格的食品准入制度,对食品的质量把控相对较好。例如,大型超市会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定期抽检商品。

2. 查看标识标签

   - 仔细查看食品的包装标识。对于肉类制品,要查看是否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等标识。注意食品标签上的配料表,若发现有不明成分或者不熟悉的添加剂名称,要谨慎购买。同时,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重要信息。

3. 关注外观和气味

   - 购买肉类时,观察其外观。正常的肉类应该有自然的色泽,如猪肉一般为淡红色,牛肉为深红色。如果肉类颜色过于鲜艳或者发暗,可能存在问题。闻一闻气味,新鲜肉类应该有正常的肉腥味,若有刺鼻气味或者异味,不要购买。

二、烹饪环节

1.充分清洗和加工

   - 对于肉类食材,在烹饪前要进行充分的清洗。例如,鸡肉、鸭肉等要去除杂毛、血水等杂质。对于一些难以清洗的部位,要多冲洗几遍。在烹饪过程中,要确保肉类熟透,高温烹饪可以杀死可能存在的有害细菌和寄生虫。

2.避免过度加工

   - 不要为了追求口感而过度使用调料或者添加剂来掩盖肉类可能存在的异味。如果肉类本身有异常的味道,即使通过大量添加调料掩盖,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三、消费意识方面

1. 增强食品安全知识学习

   - 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常见的“两超一非”情况以及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例如,知道瘦肉精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危害,了解亚硝酸盐过量摄入的后果等。

2. 积极维权

   - 如果购买到疑似不安全的食品,要保留好购物凭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可以拨打12315或者向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问:对于职业打假人来说,如何发现这类不安全的食品类案件?

答:职业打假人发现肉类食品“两超一非”案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1. 标签检查  

   仔细核对肉类产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重点关注是否有超范围标注添加剂(如标注非食用物质)或超限量使用防腐剂等情况。例如,发现标签中标注的保质期与执行标准不符,或配料表含模糊不清的化学名称(如“亚硝酸钠”未明确标注为添加剂),可能涉嫌违法。

2.购买与取证  

   分批购买同一批次的肉类产品,避免一次性购买过多引起怀疑,并全程录像保留证据。例如,使用手机闪光灯照射喷码处检查生产日期是否被篡改,或通过电筒照射包装标识发现模糊、重影等异常。

3.团队协作与技术手段  

   依托团队分工,有人负责跟踪生产商、调查货源,有人负责购买和取证。例如,通过专业机构检测肉类中是否含有瘦肉精、硼砂等非法添加物,或利用快检技术筛查亚硝酸盐含量是否超标。

4.法律与举报策略

   熟悉《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发现违法后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并要求十倍赔偿。例如,针对在驴肉火烧中掺杂马肉、网络销售无证进口肉毒素、销售假冒“贵州茅台”酒、销售禁止进口的牛舌或超量使用防腐剂的情况,通过行政投诉或司法诉讼追究责任。

典型案例:某职业打假人曾通过检测发现某品牌牛肉制品中添加了禁用物质“瘦肉精”,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协助查处,最终涉案企业被吊销许可证,企业负责人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立案起诉。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