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CC.25 LBCT|王建安院士牵头的FLAVOUR Ⅱ重磅公布,显示采用AngioFFR全面指导的PCI不劣于IVUS指导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医学  · 6 天前

正文

美国当地时间3月30日,在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 2025)盛大召开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代表研究团队重磅公布了FLAVOUR Ⅱ研究结果,并同期发表于《柳叶刀杂志(LANCET)》。此次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经冠脉造影目测存在显著狭窄的患者而言,采用基于血管造影的无创FFR(AngioFFR)全面指导的PCI治疗(包括血运重建决策与支架优化),在12个月主要复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或血运重建)方面不劣于IVUS指导的PCI治疗。这一发现为目前临床应用AngioFFR指导PCI提供了新的支持性证据。(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研究原文PDF)

研究背景





ACC 2025

对于转诊至导管室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而言,制定全面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这包括确定是否需进行血运重建以及PCI手术优化。目前临床实践中,基于压力导丝的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功能学诊疗的金标准,能够准确判断狭窄的功能学意义,指导血运重建决策;而血管内超声(IVUS)等腔内影像技术则能通过PCI手术规划、优化支架植入效果等,显著改善PCI预后。这两种手段已获得现行指南的强烈推荐。然而,尽管有充分的循证支持,基于压力导丝的FFR测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应用率仍不理想。近年来,AngioFFR作为一种无需压力导丝和血管扩张药物的新型功能学评估工具,凭借其简便性和可重复性优势,已获得欧洲指南ⅠB类推荐,并逐步在临床推广。现有证据已表明,无论是采用AngioFFR指导血运重建决策,还是应用IVUS指导优化PCI手术,其临床结局均显著优于单纯冠脉造影指导的介入治疗。此外,AngioFFR不仅在辅助决策制定方面表现出色,还能够在术前对病变特征进行生理学评估,并在术后提供相应的生理学评估。其采用的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方法,相较于传统的目测评估方式,能够更精确地呈现病变特征。而IVUS除了在PCI优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外,其在血运重建决策制定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当采用单一技术同时实现血运重建决策制定及手术优化双重目标时,不同策略间的临床结局差异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





ACC 2025

FLAVOUR Ⅱ研究为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非劣效性试验,在中国22个中心开展,旨在头对头比较采用AngioFFR或IVUS指导冠脉造影目测显著狭窄患者PCI治疗的临床结局。研究于2020年5月29日至2023年9月20日期间,共纳入1,872例年龄≥18岁、疑似缺血性心脏病且经冠脉造影目测证实心外膜冠状动脉存在≥50%狭窄(靶血管直径≥2.5 mm,限于LAD/LCX/RCA)的患者。在33例患者自愿或由医生决定退出后,最终1,839例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AngioFFR(923例)或IVUS(916例)指导的PCI治疗(图1)。所有患者均依据预设的PCI标准和最佳PCI目标进行血运重建决策及支架植入优化(图2),不允许同时使用两种方式,两组中分别有909例(98.5%)、905例(98.8%)患者完成了12个月随访。随机分组通过基于网络的程序进行,并根据研究中心以及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进行分层。主要终点是在意向治疗人群中12个月时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非劣效界值设定为2.5%。关键次要终点:24个月和60个月时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靶血管失败(心源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和全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含/不含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任何再次血运重建(缺血驱动或全部)。


图1. 研究设计


 

图2. PCI指征与优化标准


研究结果




ACC 2025

临床/手术特征: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位年龄为66.0岁(IQR 58.0-72.0),男性占比67.9%(1,248例),女性32.1%(591例)。中位SYNTAX评分为9分,这表明本研究人群的冠脉解剖复杂度相对较低。在治疗策略方面,AngioFFR组患者接受PCI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IVUS组(73.9% vs. 83.1%,P<0.0001)。此外,AngioFFR组平均每例患者的支架植入数量也显著低于IVUS组(1.06±0.90 vs. 1.21±0.92,P<0.0001)。然而,在达到优化标准的PCI比例上,AngioFFR组显著高于IVUS组(88.9% vs. 56.5%,P<0.0001)。在靶血管干预方面,AngioFFR组985支靶血管中有688支(69.5%)接受了血运重建,而IVUS组984支靶血管中有797支(81.0%)接受了干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1)(图3)。


图3. 手术特征



主要终点:时间-事件曲线分析显示,经中位随访12个月(IQR 12-12)后,AngioFFR组与IVUS组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3%(56例)、6.0%(54例)(非劣效性P值=0.022;HR 1.04[95%CI 0.71-1.51]),达到了统计学非劣效性(图4)。事后分析表明,无论采用PCI治疗(7.3% vs 6.8%,绝对差异0.5%[95%CI -2.2至3.2])还是药物治疗(3.4% vs 2.6%,绝对差异0.8%[95% -2.7至4.2],以及根据临床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vs慢性冠脉综合征)进行分层时,两组之间观察到的主要终点结果均保持一致(图5)。


图4. 主要终点


图5. 按治疗方式—主要终点



次要终点:AngioFFR组和IVUS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8%、1.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绝对差异0.4%[95%CI-0.7至1.6],HR 1.34[0.63-2.83],P=0.45)。在心肌梗死(0.7% vs 0.4%;绝对差异0.2%[95%CI-0.5至0.9],HR 1.49[0.42-5.28],P=0.54)、再次血运重建(4.1% vs. 4.7%;绝对差异0.6%[95%CI-2.5至1.6],HR 0.88[0.56-1.37],P=0.45)方面,两组之间也均未呈现出显著差异(图6)。预设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存在慢性肾脏病(CKD)等因素如何,两组之间的结果均相似。


图6. 临床结局


 

不良事件:AngioFFR组中有6名(0.7%)患者发生心力衰竭,而IVUS组中有8名(0.9%)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绞痛复发率在两组也均处于较低水平,AngioFFR组为2.8%(26/923)、IVUS组为3.8%(35/916)。

研究结论





ACC 2025

FLAVOUR Ⅱ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对于冠脉造影目测显著狭窄的患者,采用AngioFFR全面指导的PCI治疗(包括血运重建决策与支架优化),在12个月主要复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或血运重建)方面不劣于IVUS指导的PCI 治疗。研究还发现,与IVUS指导相比,AngioFFR指导组的PCI开展率更低,这进而减少了支架植入数量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使用频率。这一重要发现可能会对未来相关指南中AngioFFR指导PCI策略的定位与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