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人到中年没有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其他方式寻找生活的动力和满足感。文章提到,没有孩子的人生可能会缺少一种‘存在主义危机’,而生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种危机。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包括接受自己的状态,追求精神上的变革,挑战阻力以找到生活的活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到中年没有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困境
作者描述了没有孩子的人生的现实和心理困境,包括社交话题的缺乏和自我对话的局限性。
关键观点2: 生孩子解决中年危机的观点
作者认为生孩子能够解决中年危机,因为孩子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生活动力和目标,能够填补人生的鸿沟。
关键观点3: 寻找生活的动力和满足感的其他方式
作者提出了通过追求精神层面的变革和接受挑战来寻找生活的活力和目标的方法,包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接受阻力、研究地狱主题等。
关键观点4: 个人选择和人生负责的态度
作者强调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并提倡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通过挑战阻力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到了30多岁,如果你没结婚生子,能说上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就算偶尔聊两句,喝点酒吹点牛逼,到头来还是家长里短,跟你分享他家里的事、他的孩子,最近孩子干了啥,又长了几斤,一家人又去了哪。我不是说这些成了家的人有啥问题,这是必然的,孩子已经占据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他们最大的痛苦和快乐,都是源于孩子,不聊孩子还能聊啥。然后我们这些无孩的,只能退回来,回到家里,或者养个小猫小狗,把它们当孩子;或者就只能和自己对话。可惜,和自己说太多,坏处就是内耗,三两句后就是责问、辱骂,翻来覆去睡不着,问自己三年前、十年前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路而不是那条路……怎么办?没孩子,还提早进入了“干什么都没劲”的中年危机,生活好像没一点盼头。要怎么过日子?我想了这大半年,我的观点是:我们也要生孩子,虽然这个孩子不一定是人类。在我看来,到了30多,有孩子的,和没孩子的,确实已经彻底分化成了两种人——不仅是互相说不上话这么简单,而是整个人生、精神都已经分开了巨大的鸿沟。现实一点的,很多人活着的底色就是焦虑、抑郁,也没啥人生目标,直到有了孩子,和孩子玩儿、像孩子一样哭笑打闹,才终于重新活了一遍。这,我们没孩子的根本体会不到。另外,在中国,如果你没有孩子,你的生活成本真的可以很低,租个破房子,或者住自己家老房子,一天几块钱的吃喝花费,怎么不能活呢?而一旦你生活成本够低,你自然就不会进取——不是那种职业上的进取,而是精神上的、人格上的进取,你只会一直停留在那个低状态,穷,而且不开心,思维像个动物。当然,很多朋友会说,我就是要躺平,我就是要行尸走肉。其实躺平确实是好的,但如果你躺的太平,就会进入到一种“低生命力”的状态,很容易就抑郁了。为什么是这样?没孩子、躺平难道不是最自由最爽的吗?不是想干嘛就干嘛吗?哲学家叔本华给过一个分析,他说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意志”,你可以理解为“活着的感觉”、“生命力”,这种意志从哪里来?他认为是从“障碍”中来,也就是阻力、抵抗、失败——生命碰到这些东西,才会展现出生命力。显然,没孩子,你的人生就没阻力了。(当然,孩子还不是“阻力”就能概括的,他还是最纯粹的生命力,你看一眼他,能瞬间把你作为中年人耗掉的电给充满。)也就是说,生个孩子,确实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年危机;或者说,把心思全扑在孩子上,很多人就可以忽略、逃避自己的中年危机。我感觉,咱传统中国人,还是蛮擅长用孩子抵抗中年危机的。比如我舅舅,他在一个小县城里,我前一阵回老家和他聊,他说话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问他最近干了啥,他说就看看电视、刷刷手机,也都没啥意思。然后他接下来的所有话题,都是他两个准备考大学的孩子。聊到孩子,那眼睛里瞬间就有了光。然后他说,他现在一个月赚8k,等到孩子上大学了,会一个月拿出5k给她们做生活费。我就想,除了孩子,那这个人还剩下啥?他自己到底是谁?如果没有孩子,他该怎么活?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因为有孩子,他确实还有生命力,甚至还能有点趣。所以,生孩子,不是要养儿防老,养了儿没防老的,我可见了太多了。生孩子,就是很现实的事儿,就是能解决一个中年人此刻的、即将面临的“存在主义危机”,哪怕一个中年人是个空壳,他孩子的生命力也能给他填充成活人。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大概率不生孩子的,我们思考的时候,其实不能想太远,算以后养老的账,想什么养儿防老,而是应该立足于现在——我们自己当下的“存在主义危机”、生命力流失。所以,我的看法是,30多岁了,还是得生个孩子,哪怕这个孩子不是活人。怎么生呢?是不是找个什么爱好,得到一点成就感?或者做出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就像是我的孩子?不是的,要活出生命力,就一定要接受阻力——在人家已经生孩子这事儿上,这个阻力也一定要对等、要够大,大到和生孩子一样难。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人生了孩子,不仅是孩子出生了,他自己作为“父亲”、“母亲”的巨大的角色身份也同时出生了。这种巨大的身份,能彻底改变这个人的大脑,让他们成为完全不一样的人。所以我们接受的阻力,也是:能彻底转变我们自己,让我们成为另一个人的阻力。比如说,完全不同的职业、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彻底革新的思想与肉体。当然,你看我说“完全不同”、“彻底革新”,会觉得太夸张——但生孩子并且把他养大,这个事儿不也是夸张吗?我自己想到这些“彻底变革”的时候,也确实胆怯,但是我马上会问自己一句:第一个,我准备继续减减体重,从明年开始,露脸出镜,和大家隔着手机聊聊,内容很杂,人生、哲学、读书、读人、读事,有啥看法就说啥,真实点,松弛点,争取向“峰哥亡命天涯”看齐,做一个油腻的真实的中年人。这个事儿当然会失败,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露脸做内容,但和生养孩子相比,我看也难不了多少。远期来说,我希望真人出镜走遍中华大地,到很多快要消失的县城(以及村里)去看、采访、调查,去把那些地方的,中国普通人的故事挖掘出来,我觉得这事儿有意义。另: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想要一起做,欢迎合伙,不过希望大家对彼此的要求都高点,有点做东西的追求。
第二个,我准备研究“地狱”这个主题。不是搞封建迷信哈,你可以认为是一种文艺与心理层面的研究。因为我前段时间抑郁了嘛,看了不少书,我发现,很多案例,特别是那种重度抑郁、PTSD的人,都倾向形容自己“每天都活在地狱中”。那什么是“地狱”?不同文化中对“地狱”这个意象,有哪些描述?什么是恐惧和幻觉?在我看来,如果要接近生命、存在,或者是正能量,就应该反过来,往地狱前行,去看看活生生的、人间的地狱是个什么图景,如此一来,我对“地狱”理解得越深刻,我对人,对我自己理解得也才能越深刻。而且就我目前所知,“地狱”这个话题,涉及到很多知识,比如图像学、幻觉史、抑郁症、荣格派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恐怖游戏、感觉史、图像学、宗教学……可谓是一项巨大的、无限的研究工程。研究这个,你说难吗?肯定很难,但还是那个问题——比生养一个孩子,难多少呢?总之,我决定要给自己上上强度,生养孩子这个级别的强度。推荐各位——到了年纪,也决定不生养孩子的人——如果你也处于巨大的存在危机中,不妨参考下我的思路,我说的当然不一定对,但也是个思路不是。大家都是中年人,思维也越来越固化,我知道,说到改变,都很困难,更别说全面的革新了。但没办法,你想要找到活着的感觉,特别是在50岁左右,还能找到继续活着的感觉与希望,你还真只能给自己这条命制造一个巨大的阻力、无穷的追求。如果觉得太难了,就问问自己:和生养孩子相比,这难吗?另外,咱虽然不生,但是也没必要跟随网上的潮流,去嘲笑那些决定生养孩子的。拿我自己来说,我也认真想过找个对象,好好过日子,生养孩子。但是我吧,找对象的水平确实一般,也比较宅,虽然自认为条件还可以,也算个好人,但到了33岁,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到现在,我只能被迫接受这个对我来说有点残酷的事实:我大概率不会有孩子了。接受了,反而轻松了,因为不生孩子,那就没必要结婚,就没必要去线上线下刻意讨好追求谁,我只能站在镜子前,亲手解决我自己的存在主义危机,以及人生危机。这种活法可能有很多说法,比如,把自己当孩子再养一遍、出走的决心……而只有在这种阻力中、在抵达地狱的进路中,我们才会终于发现,我是谁,这种对抗才是活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