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渤教授就学位论文外审问题发表观点,阐述了四种不能通过外审的学位论文类型:语言不通、文不对题、东凑西拼以及缺乏实质性科研。他强调了学位论文需要体现研究生的科研努力和成果,并应符合基本的学术要求。
语言表达是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语法结构、表述含义和逻辑关系等。
论文主题应与全文内容紧密相关,任何与主题不符或基本脱离主题的内容都会导致论文不合格。
这种论文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实质性的科研内容,只是简单的数据堆砌或观点拼凑。
学位论文需要展示实质性的科研工作和科学分析,对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言,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 | 彭渤(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最近,我不断收到一些学位论文评审的邀请。很多研究生很担心论文送外审,认为不通过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但其实,只要研究生认真做科研,论文是自己努力完成的,并体现了研究生期间的工作,就不用担心会否通过外审。
我认为,对于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学位论文,下列几类的论文,是不能通过外审的。
语言通顺是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有了良好的中文基础,科技语言的表达应该不成问题。学生只要认真写作,论文就不会出现语言问题。
语言通顺包括语法结构合理、表述含义清晰、逻辑关系明确等要求,这些也是中文学位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语法结构的要求不用再多的解释;语言表达的含义清晰很重要,就是要求准确明了,不产生歧义、异义,给读者以清晰明快的感觉;逻辑关系是科技语言表达的魔力,需要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形成科学的逻辑关系,体现论文因“论”而成“文”的科学逻辑特征。
笔者认为,一篇学位论文如果通篇存在语言表达含义不清、逻辑关系不明等问题,那是不能通过外审的,是需要修改完善才能过关的。
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是论文深处灵魂的窗户。学位论文不但全文的结构要与主题环环相扣,而且全文的所有语言表达、材料的展示和分析,都要针对主题而展开,都要围绕主题的组织,都要突出主题而设计。
一篇学位论文,如果从引言到结论,从材料表达到科学分析、提练、总结等,都与主题无关或基本不扣题,那就不能成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
按理,学位论文不应该出现文不对题的这种情况。因为学位论文报道的工作是研究生选题、开题报告等环节后所完成的科研工作,是对研究工作所得结果的总结和科学分析。
研究生论文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要么是抄袭他人论文改个题目,要么是篡改其他论文换个名头。这样的论文是不能通过外审的。
近几年评审学位论文的感觉是,论文总体质量有明显提升,但也有一些论文是东凑西拼的。
东凑西拼的论文除了上述语言不通、文不对题的问题外,常常给读者很大的困扰。比如一些地球化学方面的论文,展示很多的分析结果,给人工作量很饱满的感觉。粗看之下,这样的论文好像没道理不过关,但细看之后会发现,大量的数据其实在文中没有分析,与论文要表达的认识和科学观点没有必然的联系,纯属材料的拼凑。
还有一些论文,通过拼凑一些深奥的学术观点显示其学术水平。不细看会让人觉得这篇的论文很有水平,但只要稍加分析,会发现其展示的不同学者的深奥学术观点,其实是无关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作者对这些观点其实是没有分析加工的,论文是拼凑起来的。即使是硕士学位论文,也不能出现相互矛盾的表达和分析。
东凑西拼论文,试图蒙混过关的做法,在科学诚信、学习态度上就不能过关,在论文的学术要求上就更不能过关。
学位论文都是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的研究结果,并对取得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而形成。学位论文就是对研究工作的总结,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表达,并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科学认识。
因此,学位论文就是展示一个实质性科研工作并进行科学分析的论文。即一篇学位论文既要展示一定的实质性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又要有科学的分析。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其合格的标准就是掌握做科研的方法。故而其学位论文只要有一定实质性科研工作的展示,并在此基础上有科学分析和提升,不管其观点的创新程度如何,抑或不太合理甚至不那么正确,都是可以通过。
对于博士研究生,其合格的标准就是要在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有科研创新。因此,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但不能出现语言不通、文不对题、东凑西拼等问题,还要体现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训练,有一定的科学创新的体现。
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学位论文,缺乏实质性科研的论文,是不能过关的。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评审已经开启,不能以过高的要求而为难研究生,更不能以无底线的和较低的要求,而让一些学位论文蒙混过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彭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1480375.html
原标题:《不能通过外审的学位论文》
编辑 | 方圆
排版 | 志海


合作事宜:hezuo@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