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2025年春节档取得超过百亿票房的成就,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行业背景。文章还提到了以饺子为代表的新一代导演的创作特点,以及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方式发生的显著变化,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崛起和自信。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2025年春节档取得了超过百亿的票房,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
电影的成功不仅是个别影片的成就,更是中国文化的崛起和自信的体现。一系列文化作品的出圈,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正从单点爆发走向系统优势。
以饺子为代表的新一代导演,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视角,关注年轻一代的审美和情感需求,贴近市场需求,其作品既有趣又有共鸣。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跟随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4期,总第927期),原题为《哪吒百亿启示录》。文丨孟佳 编辑覃柳笛
《哪吒2》票房突破100亿元,就不再只是一部电影的上映,而是一次文化的发现。
这是2025年2月6日在辽宁沈阳一家影院拍摄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李钢/摄)很多人都没想到,蛇年第一个开门红来自于电影市场。
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至2月4日)总票房为95.10亿元,观影总人次1.87亿,双双刷新中国影史纪录。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48.39亿元的成绩断层领先,贡献了档期内超过一半的票房占比。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月13日晚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达100亿元。
蛇年春节电影票房的火爆反映出中国市场旺盛的消费活力,也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内生动力。从科幻大片《流浪地球》、3A游戏巨作《黑神话:悟空》到动画电影《哪吒》,一系列文化作品的出圈,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正从单点爆发走向系统优势。
“我命由我不由天”不仅是哪吒的宣言,也是中国动画产业、电影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最强宣言,中国文化产品正以昂扬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出当下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时代精神。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自预售起,2025年春节档就展现了较高的热度,预售票房刷新多项影史纪录。影片上映后,市场热度更是一路走高。大年初一(1月29日)的单日票房达到了18.08亿元,观影人次达3522万,双双刷新中国影史单日票房纪录和单日观影人次纪录,初一当日的场均人次及上座率均为近六年最高。
2025年1月31日,观众在贵州省黔西市的一家电影城观看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范晖/摄)相比以往春节档,今年春节档最大特点就是头部影片带动作用显著,《哪吒2》一部电影就占据了档期内超过一半的票房占比,带动了单日大盘上涨。在《哪吒2》的超强势头下,其他影片也都有着各自亮点,最终形成了“一超多强”的竞争局面。
猫眼娱乐市场分析师赖力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后续没有强劲竞争对手的话,我们认为《哪吒2》超100亿元很有希望。”《哪吒2》票房突破100亿元,就不再只是一部电影的上映,而是一次文化的发现。
在导演哪吒的视角里,哪吒是中国文化记忆中一个永恒的少年,他脚踏着风火轮在神性、魔性与人性之间挣扎,在认知的迷宫中寻找出口,在传统与创新、规则与反叛之间寻找平衡。哪吒与当代青年的成长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电影对中国传统神话角色的现代性解读赢得了观众的认同。
《哪吒2》在春节档成为一超多强中的“超”并非偶然,它是中国动漫产业在过去几年持续蓄力的巅峰之作,也是集全行业之力托举的国漫之光。
赖力表示,从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得将近10亿元票房时起,国漫的票房体量就在不断抬升。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现将国漫天花板提升至50亿元。此后的《姜子牙》《长安三万里》《深海》《白蛇》等多部优秀作品也不断扭转观众对国漫的传统认知,从而培养起一定体量的粉丝群体,他们成为《哪吒2》上映初期的种子“用户”,也是电影后期口碑的燎原之火。
惊艳视效是很多人喜欢《哪吒2》,甚至二刷、“N刷”的原因。片中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国际经典动画作品的视效并不是某一个公司单独完成,而是全国优秀动画同行们放下竞争与成见,共同努力的结果。《哪吒2》正片放映结束、场灯亮起时,片尾滚动的致谢名单上赫然出现100多家动画公司的名字,其中包括《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深海》的制作公司北京深海十月,《熊出没》的制作公司华强方特,《凡人修仙传》的制作团队原力动画,《白蛇》系列作品的制作公司追光动画,《唐探1900》的特效制作公司熠熠和光,《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团队墨境天合、BaseFX特效公司等。
追光动画的细腻、华强方特的童心、原力动画的仙气、BaseFX特效公司的磅礴,都为《哪吒2》最终的视觉呈现贡献了力量;除此之外,还有100多家普通人甚至叫不上名字的公司。这100多家公司将他们身上最硬的鳞片给了《哪吒2》,组成一件助它勇攀世界票房巅峰的坚不可破的“万龙甲”。
视效固然惊艳,但故事内核的升级才是《哪吒2》引爆的核心。相比“哪吒系列”的第一部,《哪吒2》从反抗个体命运走向质疑传统权力结构。仙人一定就是好人吗?妖魔就一定是坏人吗?观众看到后面会发现,仙界斩妖除魔并不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而是想将妖魔变成炼丹材料;无量仙翁看似慈眉善目,满口仁义道德,实则以“天道”之名干着霸权、剥削的勾当。于是,电影从传统的英雄叙事中脱离,上升为对那些压制创新和努力的旧势力的反思。而哪吒和敖丙联手打破天元鼎,象征通过团结努力实现突破的可能。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创造力,正是文明永续的终极密码。
《哪吒2》的票房荣耀,绝不仅仅是某个团队的成功,更是一代动画人的共同托举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缩影。就像电影里太乙真人那句“不认命,就是吒儿的命!”这说的又何止是哪吒,更是中国动画、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一路走来的自我写照。
如同电影里天元鼎中龙族与海底妖兽放下成见,合力助哪吒破鼎,曾被外国人嘲讽“只配做代工”的中国动画人,终于联合起来向世界证明,我们也可以做出不逊色于好莱坞的动画作品。
在很长一段时间范围内,提及动画电影,很多人下意识就会想起好莱坞、迪士尼动画、皮克斯和梦工厂,他们创作的“迪士尼公主”系列、“玩具总动员”系列和“怪物史莱克”系列风靡全球。截至 2024年8月28日,全球票房排名前十的动画电影几乎全被美国占据,如《海底总动员》《神偷奶爸》《玩具总动员》《冰雪奇缘》等,票房均在10亿美元以上。在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竞争中,别说中国,任何国家面对好莱坞都无还手之力。
可以说,以《哪吒2》导演饺子为核心的创作团队,开创了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但让很多人意外的是,饺子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电影导演。
饺子(杨宇)1980年出生于四川泸州,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专业是药学。如果没有意外,他毕业后应该如他的父亲一样,进入医院成为一名医生。然而出于热爱,饺子在大学期间自学动画制作,毕业后投身动画创作。2008年,他独立制作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凭借这部作品赢得业界认可,正式进入动画圈。
与饺子类似,另一位开创中国科幻电影先河的导演郭帆也是1980年出生,同样是半路出家——从法律转到电影行业。
1980年,这一年份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此后国门渐开,海外文化产品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新一代影视创作者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许多海外优秀动画片和电影。好莱坞的热血英雄、迪士尼的奇幻想象、梦工厂的幽默风趣、皮克斯的情感深度都能在饺子和郭帆的作品中找到影子。
同时,这一代创作者也亲眼见证了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探索,到一步一步走向强大的全过程。这种特殊的成长背景,让他们的作品既融合了国际电影的创作技巧,又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特色,还有一种憋着劲想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使命感——与之相较,“90后”“00后”则天生觉得中国很牛,不需要向世界证明什么。
无独有偶,2024年爆火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的两个核心创作人冯骥、杨奇,也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生人。他们想做出一款真正的国产3A游戏,除了个人的热爱之外,也是憋着这样一股劲儿。
如同《黑神话:悟空》爆火时,一位中国玩家的评价:“你在美国西部骑过马,在欧洲当过海盗,在战场上当过射击手,在埃及当过刺客。现在你终于可以回到你的家乡,做你自己的英雄了。”
饺子和郭帆的成功,除了个体的天赋和努力,也离不开时代背景。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群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部分老一代导演,正逐渐失去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导演水平下降,而是因为他们与年轻一代的审美和情感需求存在偏离。而第六代导演,如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虽然贴近现实,但往往偏向于关注边缘群体,注重作者表达,难以撑起商业片的市场需求。
主流年轻观众渴望看到的是既有趣又有共鸣的故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表达”或过于沉重的现实批判。以饺子和郭帆为代表的新一代导演,正是抓住了这一市场需求。他们的作品少了说教感、文艺腔,而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年轻人关心的故事。
正因为“半路出家”,饺子、郭帆等人的创作不受传统学院派叙事的束缚,没有“艺术包袱”,更愿意尝试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不同的时代需求孕育着新的文化领军人物,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最初的零星文化产品出圈,到如今在多个领域集中涌现,中国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逐步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
过去很多年,中国也偶有爆款产品出现。例如,2015年《甄嬛传》登上Netflix,成为国内第一部登陆北美付费流媒体的国产剧;同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将国漫的票房体量抬升至近10亿级;2020年,李子柒成为了YouTube平台首个粉丝突破1000万的中文创作者等。但此前这种爆发多是单点式的,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而最近两年,中国文化输出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游戏、电影到微短剧,中国爆款文化产品在不同领域集中涌现,呈现出四面开花的态势。
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布,凭借其精湛的画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东方美学,获得全球玩家喜爱,展示了中国游戏工业的技术实力,更将《西游记》这一经典IP推向世界;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其宏大叙事和硬核科幻设定,打破了“中国拍不出好科幻”的刻板印象;“哪吒系列”以其惊艳视效和深刻情感内核改写了好莱坞称霸全球动画电影的局面;中国的出海微短剧,正在全球市场掀起一场华语文化风暴……
在文娱行业之外,2025年春节,AI新秀DeepSeek以“中国速度”席卷全网,成为现象级App。它仅用7天实现用户破亿,日活用户数在1月底突破3000万大关,成为史上最快达成这一里程碑的应用。与曾经备受瞩目的ChatGPT相比,DeepSeek达到相同日活用户数所用时间足足快了13倍。这一对比无疑凸显了DeepSeek在市场拓展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卓越表现。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文化产品正在规模涌现,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更体现在质量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这种变化背后,是国潮文化崛起和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哪吒2》的经典台词宣告着,中国动画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未来,随着更多优质文化产品的涌现,中国将在全球文化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