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年以后,要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

读者  · 杂志  · 21 小时前

正文



文/初微

大多数的人,可能都曾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我究竟想要什么?我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回答各色各异,但几乎都可以归为“想要获得幸福感”。

虽然幸福二字有些抽象笼统,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和定义也各有千秋,但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感受,也就与我们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息息相关。

根据研究,大脑中与快乐相关的化学物质有四种,而多巴胺、内啡肽是其中之二。

虽然两者都能带来愉悦感,但两种愉悦不见得都是幸福。

有句话说:年少只识多巴胺,中年渐懂内啡肽。

多巴胺能带来一时的快乐与满足,也有可能与朝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背道而驰。

相比多巴胺,内啡肽式快乐更与幸福感接近。

清醒追求,造就良性循环

一位网友曾颇为唏嘘地分享了他朋友的故事。

他朋友有过硬的技术功底,凭实力考入名校就读,在校期间各类奖项拿到手软,毕业后被一家待遇和规模都相当靠前的公司录用。

在网友眼中,照这样发展下去,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多年过去,偶然一次闲聊才发现,他朋友已经失业了五六年,每天就是宅家刷手机、看短视频,没钱了就刷花呗。

前后巨大反差,让网友惊诧不已的同时也倍感惋惜,他想着能帮一把是一把。

在表达可为朋友找一个同公司岗位后,没想到朋友摆摆手拒绝了:“五六年失业的日子过惯了,现在我什么也不想干,也干不了了。”

“那次被公司开除后,我消沉过一段时间。但记得当时,我明明还有很多想做的事,也试图让自己忙起来。”

“但没有了约束,我就彻底放飞摆烂了,天天躺在家刷视频,越闲越懒,越懒越废,日子是能拖一天是一天。”

“几年过去了,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当初想要做的事,也不知道我自己能干什么了。”

其实,闲没有问题,但有的闲是任由自身沉迷低级快感的不清醒,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

来源:视觉中国
在如今被多巴胺快感轰炸的世界中,大量高多巴胺刺激随处可见。
如果长期被“即时享乐”的多巴胺式快感裹挟,那么给的刺激越多,需要的“剂量”就越大,直到身心俱疲,也依旧无法得到满足。

都说人生是旷野,但偏离正道而不自知,终究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能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的,不是“快乐陷阱”多巴胺,而是“快乐源泉”内啡肽。

不同于多巴胺的推崇即时享乐的“暗黑因子”,内啡肽有“先痛苦再享受”的补偿机制,在感受到痛苦和压力时,会分泌幸福感。

在经历且熬过充实的、有利的、具体的痛苦后,内啡肽让我们感受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远比多巴胺带来的短暂快感,要高级、持久得多。

两种快乐,两种循环,两种人生。

一个是即时满足,一不留神,便会无意识陷入沉迷上瘾的负循环,长此以往,失去深度思考能力,陷于困境。

一个是延迟满足,需要清醒的、主动的选择,不逃避困难但正确的事,长此以往进入正向循环,在“痛苦”中感受自我成长的充实,自我重塑,感受当下的幸福。

幸福的本质,是拥有管理痛苦的能力

罗翔老师曾与网友互动:

“你是喜欢看言情小说,听爆笑段子,还是喜欢读莎士比亚?”

又问:“如果选一个留给孩子呢?”

几乎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将小说段子的选项留给自己,将读莎士比亚的选项留给孩子。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这说明大家明知道,那些正确的事往往会有些痛苦,但不少人还是会顺应本性,选择逃避和即时满足,哪怕事后感到焦虑自责。

所以幸福的本质,是拥有管理痛苦的能力,即愿意直面痛苦、转化痛苦,迎接内啡肽稍稍滞后带来的幸福。

来源:视觉中国
就如《小小浮浪人》的作者小小,她出身寒微,但一步步挣脱禁锢的痛苦,终究实现了自我救赎。

小小出生在一个穷山沟里,10岁以前的她,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历了被继母虐待、被迫辍学、失去父亲等一连串的打击。

她早早地进入了社会,陆续做了收银员、销售、客服打杂等十几份工作,直到 18 岁时受到一位出租车司机的激励后,她燃起斗志,决心参加成人高考。

那段时间,只要不工作,不管是否节假日,小小几乎都在家学习。

相比普通人,十三岁就辍学打工的她,若想要实现目标,痛苦无疑是加倍的。

所有熬过去的痛苦,都成了能通往更大世界的新起点:她成功拿到了北大心理学的自考本科学历。

从辍学童工到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这一路她不仅要摆脱原生家庭的精神烙印,还要在向上向外的求学历程中,一点点颠覆和重塑过往的认知,而这些,无一项不是痛苦的。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待痛苦,相信自己拥有解决困境的能力,就能直面痛苦,感受过程中的幸福感。

对于过早地进入社会,小小认为学得了“进入一个新环境,会迅速调整好自己,复盘并反思如何与新群体共事”的能力;

对于原生家庭的痛苦,她也学会了放下:“放下幻想,过后自己的人生,而非期望他们能够做出弥补。”

主动求变,总是痛苦的,但这是能够助推我们成长,释放深层次的成就感的有益之痛。

直面让你痛苦的事,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它、克服它、转化它,只要熬过去,那么内啡肽的释放就会让痛苦转化为成长,进而能转化为持久的幸福。

重塑自己,把握幸福


躺平,意味着罔顾自己的初心与热爱,随波逐流。

选择躺平,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无限可能,我还可以”的自信,失去了奔向热爱的内驱力,也就更容易失去方向,容易沉迷多巴胺类的快感。

然而,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人是一点点强大起来的。

我们的选择很多,不要忽视了当下。

当下每做的一件事,都是在多巴胺与内啡肽之间的一次选择,都是在短暂快感与持久幸福之间的一次选择,都是在崩塌与成长之间的一次选择。

而我们的行为带来的反馈,会影响我们的身心状态:可能是疲于奔命、容易放弃、空虚焦虑的低谷期,抑或是心情愉悦、行动积极、有幸福感的高能期。

这些状态与我们下次选择之间,又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因果关联。

如果拉长人生时间线就会看到,一个个并不短暂的循环状态,决定着整体人生走向,或正向,或负向。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明明还在同一起跑线上称兄道弟的人,几年之后却会相差甚远。
来源:视觉中国
人到中年,可能会面临种种难以回避的人生困境:失业、债务缠身、疾病。

但保持好的心态,持续努力,就能留有一些可供主动选择的余地。
前路其实不混沌,只需要清醒选择有些痛苦但正确的事,进入正向循环。

中年以后,要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

因为内啡肽带来的不仅是快乐与幸福,更是源源不断的重塑自我的能量:
不虚度时间的充实感,挑战自我边界的成就感,获得行为正反馈的自信感,更重要的是,还有能掌控自我人生走向的幸福感。

点点“在看”,愿我们都能在具体的小事中,重获新生。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正在消失的中国饼干

他一开口,唱哭万人!但他背后的故事,我不敢看……

5光头男直播间跳小天鹅,一晚狂赚40万!他们的事再也瞒不住了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不合群”的人,往往越值得深交,慢慢你就知道了

妈妈送6岁女儿上学,随口问孩子最期待什么,却被惊出一身冷汗:很多孩子,已经出现这种问题……


作者:初微。责任编辑:祁学敏。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