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点击上方胶卷迷俱乐部快速关注
双反
在胶卷迷聚会中,双反相机很常见。
说到双反,大家想到的马上是禄来,不过,奠定中国人双反基础的自然是海鸥4系列双反相机。
除了禄来和国产,日系双反相机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在中国大陆90年代就很流行雅西卡124G双反,此外,玛米亚C系列,美能达CORD也有一定的用户。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般常见的双反。主要是给刚刚玩胶卷,或者是没有玩过120和双反的朋友浅谈一下。
ROLLEIFLEX 3.5 2.8
禄来是箱式双反的发明者,早在战前已经推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双反相机。禄来双反在战前有ROLLEIFLEX和ROLLEICORD两种,FLEX功能比CORD丰富一点,镜头光圈更大。
在我们日常里看到的禄来双反主要是二战以后的ROLLEIFLEX相机。其实二战以后ROLLEICORD也大量生产,但经典的还ROLLEIFLEX。ROLLEICORD相机要比ROLLEIFLEX便宜不少,但是做工,性能都很出色。
我们最常见的禄来双反是3.5和2.8系列,而其中2.8系列延续比较长,更为多见一些,价格也更贵。
下面就是禄来50年代的产品线,很清晰,就是高端2.8,中端3.5和普及CORD。
我们先说ROLLEIFLEX 3.5。
我们常见的型号是ROLLEIFLEX 3.5F。然后再3.5F下还有若干个型号,这若干型号的镜头不一样,外观也不一样。
ROLLEIFLEX 3.5其实就是战前ROLLEIFLEX相机的延续,它的工厂号是K4,K4型号的第一台相机是1939年推出的。
3.5系列的K4A相机,还不叫3.5,它是1951年推出的叫ROLLEIFLEX AUTOMAT,在产品名称上叫ROLLEIFLEX f3.5,而2.8系列就直接是2.8,1956年后才统一起来。
只要是战后标记ROLLEIFLEX的3.5光圈相机都属于3.5系列相机,有些器材专家也会直接用3.5A,3.5B等等来称呼。
3.5系列相机大多是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产品,使用蔡司或者是施耐德镜头。3.5F一共有4种镜头,施耐德和蔡司镜头结构也不一样。但一般认为后期6片设计要比前期5片设计更好。
ROLLEIFLEX 2.8可以说是双反的典范和代表了,从1949年推出第一台2.8A开始,2.8系列经历了禄来公司的破产重组,还是一直生产到了2015年前后,堪称奇迹。
禄来2.8堪称是整个箱式双反系统的图腾。
2.8系列早期的A,B,C三个型号使用了不同的镜头,虽然指标都是80/2.8。从1949年推出到1960年,2.8经历了很多型号,也是有蔡司头和施耐德头,蔡司头较多。
我这里有个70年代测的蔡司头的手绘MTF,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2.8系列最常见的相机是2.8F,从1960年一直生产到1981年,总量超过7万台,1973年前使用蔡司头,1973年后使用施耐德头。2.8F也是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2.8相机。
2.8F停产于禄来公司的破产,所以之前可以称呼为老2.8。
1987年,重组后的新禄来恢复生产双反,推出了2.8GX相机,这个时候镜头都是打禄来自家的标记了,80/2.8还是过去那枚蔡司结构镜头。2.8GX和最后期的2.8FX产量不大,在胶卷迷中其实并不常见。
禄来2.8F的价格也不便宜,成色差一点的要1.2万,成色好一点的,后期的基本要1.5万以上。2.8GX的价格就更贵了,一般要2.5万左右,但是大部分2.8GX都比较新。但是2.8GX和FX的铭牌看起来土土的,没有老的好看。
其他厂家的固定镜头双反很多都是模仿禄来的,操作上都能做到一样,价格却很便宜。
但是,禄来双反有它独特的优势。这里且不说机械,镜头,最主要的是禄来双反可能保养过,或者你可以找到地方保养。2000块的雅西卡能不能找到人保养就得看运气了,因为相机价格便宜,很多维修师傅就不愿意接活儿。当然,在日本是可以保养的,保养一台124G的价格比你买一台新的都贵。
YASHICA 124G
雅西卡124G,穷人的禄来,长得也很禄来,日本毕竟是模仿技能树点满的国家,模仿一台不用换镜头的双反自然不在话下,不就是拆几台禄来3.5的事情么。
2015年的时候,一台124G,就是成色不好的1000多,成色好的2000多,2024年了,差不多还是这个价格,我自己也有一台,放在家里当吉祥物。
雅西卡是祖传模仿禄来,1953年就开始了,折腾了4年,在1957年推出了模仿3.5系列的MAT相机。最早连镜头都是75/3.5,很快就被禄来和蔡司寄了律师函,然后改成了80/3.5。之后的10多年,他们推出了一大堆模仿禄来的双反,MAT124G是最后一款,诞生于1970年。
很多日本老法师觉得124要比124G更好,因为124G用了不少塑料件,但是你架不住124G生产时间长。这种仿制120双反在相机市场上属于普及商品,价格不贵,镜头设计和制造都不复杂。双反相机在120里属于体积小巧,操作简便的类型,而且形状很规则,比较容易塞进包里。
YASHICA 124G一直生产到1989年,也就是YASHICA被京瓷收购以后,他们竟然还在生产这个品牌的双反。
90年代,YASHICA 124G大量涌入中国,不过在那个时候也属于非常高端的相机了。
124G就是经典禄来操作,哪哪都差不多,但是它的取景器视野率只有88%。
如果只是想体验一下双反,那124G完全够了。不过124G也是30年以上的产品了,又是纯机械相机,多多少少有点小毛病。
124G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维修的,零件很多也是通用的,现在网上有很多自学成才的年轻维修师父,这个相机也能找到保养维修了。
海鸥4系列
海鸥4系列几乎2000年前民间120的核心力量,相比之下,海鸥203旁轴无论是数量还是名气都比不过4系列。如果大家看80年代的中国的方型黑白照片,那大概率是海鸥4拍的。
海鸥4系列也是模仿德国禄来相机,1958年就开始了,如果只从时间看,那是丝毫不差对面日本。
定名为4型是在1963年,镜头75/3.5,3片3组。最早的4系列相机是ROLLEICORD的仿制品。
为了完成像ROLLEIFLEX那样的过片上弦联动操作,在1966年推出了海鸥4A,4A可以说是ROLLEIFLEX的仿制品。
4A连顶标儿都是禄来的三角形,真是仿到家了。(海鸥原本的标就是普通的黑底白字长方形)
实际上民间保有量最大的是简化后的4B版本,过片和上弦不能联动,取景器都阉割了。
4B相机一共生产了120万台,数量非常惊人,人家禄来一种相机,多的也就5,6万台。所以,网上那种几百块的海鸥双反大部分都是4B,老4A不常见。
海鸥4系列的生产时间也很惊人,竟然一直生产到2001年。
90年代后,海鸥主要生产4A-100系列双反,可以称为新4A,主要用于出口,而又主要出口到日本。特别是最后两种,4A-107和4A-109,镜头终于升级到4片3组。这两种相机产量比较小,价格也比较贵,没什么性价比。
MAMIYA C330
如果说前面的相机是玩胶卷的时候常见,那么C330应该是在网上比较常见。毕竟要把这玩意儿手持扛出去,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你没有见过实物肯定会被他乖巧的样子给欺骗。
玛米亚C330是一种可以更换镜头的双反,上面下面两个镜头一起换。可更换镜头双反最早是战前法国人想出来的,但是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设计一来把双反搞得很大,失去体积优势,二来也没比哈苏,BRONICA这种120单反方便多少,所以50年代也有法国,英国人这么干,但是浅尝辄止,很快放弃。
而一条路走到黑的,也就只有MAMIYA了,120单反?你们有,我也有,但是120可以换镜头的双反,你们禄来,哈苏,宾得,富士,谁有?
其实MAMIYA从1956年就开发了第一台可换镜头双反,MAMIYA C,就是不走寻常路。当时日本仿禄来的主要是美能达,YASHICA和奥林巴斯,MAMIYA也仿过,但是很快放弃,玩起了C系列。
C330是玛米亚在1969年推出的,主打专业多元。人家MAMIYA把C330设计成室内商拍用的机器,着实很厉害。之后,C330成为C系列主力,1972年推出C330F,1983年推出C330S,整个系列一直生产到1994年前后。
MAMIYA C330的标头也是2.8级别的。
但是新手我真的不建议你买这台相机,因为它真的很大,很难带出去。我只有一次在室外见过它,那还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个老外扛着。
相比C330,玛米亚的C220要略微轻便一点,但是2系列的名气没有3系列大,也没有3系列常见。
我不太推荐新手买这台相机,因为你没有见过实物是永远无法想象一台双反能造得有多大。
美能达 AUTOCORD
美能达是战后最早制造双反的日本厂家之一,思路也是模仿禄来相机,他们的产品AUTOCORD系列虽然只生产了10年从1955年到1966年,但凭借扎实的品质,依然拥有不少粉丝。
相机使用经典的天塞镜头,性能和3.5禄来接近,1965年增加了测光但是很快系列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