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心理咨询不直接告诉你答案?

简单心理  · 心理学  · 2 天前

正文


咨询里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来访:


▨ 「别的先不说,这个事儿你能不能帮我解决吧」

▨ 「我说了这么多,你能帮我解决问题吗?」


作为咨询师的我,更多会澄清询问:「你说的问题,具体是指哪个?」


这时来访会说:


▨ 「为什么我总是害怕和人交流?害怕人际关系?」

▨ 「为什么说了这么多,我还是焦虑?」

▨ 「怎么能改变我总是逃避问题这个习惯?」

▨ 「道理我都懂,为什么我做不到?」


这有点像是:你来告诉我,我怎么才能摆脱焦虑/改变性格?如果我做不到,那是你没用,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找你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然后咨询师可能会说:好的,我理解你感觉到失望和不满;解决需要时间;需要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来访此时内心 be like:你到底行不行?我不需要你的理解,找那么多借口,我需要你解决问题。


看来,解决问题真的很重要。事实上,单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它能创造很大的价值。在职场上,能够解决问题的职员的价值一定比无法解决问题职员更大。一件事情呈报给上司时,上司会喜欢能够给出解决方案的下属,而不是仅仅描述事实的下属。


对于一个职场人来说,伴随着解决问题的过程,收获的成长也是最快的。那为什么放在心理咨询里,就不一样了呢?我们来仔细看看,在心理咨询里,解决问题究竟是什么?



从个人角度看


▨ 解决问题= 效率;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儿

▨ 解决问题= 解决焦虑/恐惧/挫败= 解决情绪


从关系角度看


▨ 解决问题= 价值,能解决问题代表能创造价值,不能解决问题代表无用/没有价值

▨ 解决问题= 信任,能解决问题代表值得信任,不能解决问题代表不值得信任。


在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希望问题可以被解决,无论是情绪上变得更可控,获得内心平静;还是收获更好的生活,更适应人际关系;要么是找到人生目标不再迷茫;最终放下幻想,面对真相,达成内在的整合与成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咨询师和来访者想要的方向是一致的。那是什么出了问题?




01

需求背后的情绪


当来访说,「我想让我不再焦虑」,「我想让我和人相处的时候更自然。」


TA 是在说:「我现在很痛苦」,「我焦虑的时候是不安的」,「我和人相处的时候是紧张的。」


当来访说,「你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


TA 是在表达,「你能否把我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不想呆在痛苦里了。」


但是 TA 没有用以「自我感受为主」的表达,取而代之是用以「你」开头的表达,类似的有,「你能不能…」,「你行不行…」,「你要…做」,回想一下,这样的语句在生活中还挺常见的。


这样的语句背后往往有很多隐藏信息,是一个人需求的隐藏表达方式。什么样的需求呢?


▨ 情绪被看见和澄清的需要:需要对方看到自己焦虑不安的情绪,并且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 有被安抚的需要:需要对方理解自己的焦虑/不安并且能够安抚住,给到安慰和支持。


▨ 对理想客体的需要:需要一个幻想中的全能父母,在自己痛苦遇到问题时,伸出一只手,让自己免受痛苦;或者直接帮助自己解决掉这个困难。


▨ 有对表达幻想破灭的愤怒的需要:当发现咨询师无法理想化般的解决问题时,需要将被挫败的愤怒表达出来。「是你不行,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借此来快速抚平内心的痛苦,获得短暂的解脱。


现在,再回到「能不能解决问题」这个表达上,还有一层经济交换的含义。比如我要去修车,给修自行车的大爷钱,大爷给我把自行车修好。大爷出售自己的修车技能,我花钱购买这个技能。


现在,我心理感觉焦虑、抑郁,我花钱买你咨询师的咨询技能,给我把焦虑「修好」,就是商品社会等价交换的原则。


大爷的修车技能指的是把一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的机械设备出现的零部件故障修理恢复的技能;咨询师的技能,指的是解决痛苦/情绪/关系问题的技能。所以,来到心理咨询的人,有一部分是抱有这样的期待的,怎么我花了钱,你就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呢?


同样都是技能,有什么差别吗?当然有,差别在技能针对的对象上。大爷的技能是针对一件物体/工具,咨询师的技能是针对一个人和 TA 背后的情绪/性格/认知/行为方式。用一个更通俗的比喻来说,就好比去医院是治感冒还是做心脏搭桥手术,复杂程度不同,运行方式自然也是不同。


那这就要说到,心理咨询的运行方式是怎样的?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生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离开咨询。


具体一点的短期目标:比如来访通过咨询能够发展和维系灵活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在亲密关系中收获幸福感;焦虑/抑郁症状有所缓解,能够在适度的焦虑/抑郁状态下维持正常的功能并积极建立个人支持系统。


长期目标可以是实现自我价值,找到自身创造性。不仅仅是咨询中的目标,还包括咨询结束后。


换言之,咨询师通过咨询技术,也在做着负责预后的处理,即:当来访脱离咨询之后,症状不会反复且有稳定的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并且生活幸福感有所提高。



比起授人以鱼,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做的事是授人以渔。


什么是授人以渔?举个例子:假设 A 离开咨询之后,在一次生活危机中感到焦虑难安,与此同时,TA 的脑子里还有一个声音是「想想你焦虑的原因是什么?」,「焦虑的感受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如果在咨询里,我的咨询师会和我说…」,想到这里,A 的焦虑不安慢慢被平复,开始积极想办法应对。


这说明咨询师作为一个客体被来访内化到心里,与此同时被内化的还有对困难情境和负面情绪的认知方式与态度,从而让来访能够在脱离咨询之后依旧维持健康弹性的心理功能,并发展出独立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咨询关系中的期待与回应


最后回到「解决问题」上,作为咨询师,当面对产生这样质疑的来访者时,要如何回应呢?


当来访开始发起「你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这样的对话的时候,不同咨询阶段,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应对起来也是不同的。


「我能理解你对我感到不满/你感到有点失望」类似共情的语句,在咨询关系稳定建立之后使用,来访会有被理解的感觉。但是在咨询关系还未建立,或者建立过程中或许会收效甚微。


在尝试理解之后,发现来访反馈并不佳,且仍然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从侧面说明共情对 TA 并不起作用。如果来访者未进入到分析中,还处在考量试探的阶段,拉近关系的共情式回应或起到反作用。


此时不靠近,不退缩,站立不动或许是可以尝试的咨询态度,具体一点的比如说:「我看到你现在是不安的」;或者问一问来访:「如果是你,你要怎么解决?」,或询问此时此地,「你觉得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是什么?」 或者回顾一下双方在咨询里设立的咨询目标,以及需要多久可以达成目标。



也可讨论来访对关系的期待:「我感觉到你对我是有期待的,你能具体说说期待我做什么?」


这时如果来访具体说期待咨询师给建议,那就顺势问问给出哪个方面的建议,同时介绍咨询师工作的方式是怎样的,以此来考察来访是否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头脑。


假设来访是不具备的情况下,TA 能否接受咨询师的工作方式,尝试接纳新的体验和知识。


如果最终尝试后发现来访难以接受咨询师的工作方式,那就需要考虑是否要将来访转介,介绍适合来访理念的咨询流派/咨询师,这便是另一个咨询流程,咨询的评估和转介了。


如果这样的对话是发生在咨询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彼此咨询关系已经建立。那这时这样的询问代表了来访内心的某种习惯性的幻想,或者也反映出咨访双方的动力。


或许来访内心深处期待一个「理想客体」能够将自己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来访感觉到自己是无能的,无力的。这时,咨询师可以先共情来访的感受,再尝试指出来访内心旧有模式,比如说:「你现在感觉困惑,感觉到自己面对问题是无能为力的,而我(指咨询师)是更有能力的。」


处于还未进入到分析状态的来访可能会说:「对啊,因为你是专业的咨询师,肯定更有能力。」


这时,咨询师就可以告诉来访者,「或许我在心理咨询上知道的比你多一些,但在你的生活里,你知道的反而比我多。」


而如果来访回应:「是的,我感觉自己是无能,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感觉」,咨询师就可以尝试根据对来访的理解,指出来访内心对关系的旧有模式。



通常,在生活中和他人关系中的困难会带到咨询中来,反之同理,在和咨询师的关系中出现的情况,也会是来访在生活中遇到的。


这也恰恰成为咨询工作的契机,为进一步的工作,乃至修通做准备。




关于咨询师

————————


我们有一句老话:温故而知新。这包含两个解释。其一,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其二,通过回忆过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现在提供参考。心理咨询很巧妙的包含了这两个意思却又不仅仅如此。


至于心理咨询究竟是怎样的?你可以带着这个疑问来到咨询里,希望可以在和我的工作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如果你愿意和我聊聊,请来预约我的咨询
点击名片查询关于咨询师内容👇🏻


作者:咨询师穆金圻
编辑:四月
责编:鸟人
图片来源:《心灵捕手》


如果你当前面对一些心理困扰但不知如何解决,或者压抑的情绪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我们的「首次咨询」(心理评估)服务 可以帮助你。

「首次咨询」(心理评估)利用国际标准的心理测评量表系统和 50 分钟的 1v1 线上深度访谈,帮助你明确定位情绪感受与需要关注的议题。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