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院士团队牵头,这一研究或将改写国际指南

医学界  · 医学  · 2 天前

正文



神刊CA发表全球首篇临床试验论著,为何选中了这一篇?




撰文 | 文   慧
责编丨汪   航


2月20日,影响因子高达503.1、被业界称为“神刊”的国际肿瘤学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发表了其创刊以来的全球首篇临床试验研究论著。


该研究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孙颖教授、唐玲珑教授团队,题为“Reduced-volume radiotherapy versus conventional-volume radiotherapy after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multicenter,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鼻咽癌诱导化疗后缩小体积放疗对比传统放疗:一项开放标签、非劣效性、多中心、随机III期临床试验)


这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证实,诱导化疗后缩小体积放疗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放疗的毒副作用,改善了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该方案的3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达到91.5%,放射性相关毒性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急性黏膜炎的发生率下降了约42%,迟发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下降了约55%,迟发性口干的发生率下降了约62%。


此外,方案在总体健康状况、身体功能、情绪功能以及口干和唾液黏稠症状方面均有更佳表现。


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业内高度评价,有望被国内外指南采纳,指导全球临床实践。


文章截图


据了解,CA既往主要发表癌症流行病学报告和综述,杂志社于一年前尝试接收临床研究,最终选中该研究作为首篇发表。


鼻咽癌高发于中国,新发病例占全球47%。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IC)后序贯同步放化疗是其标准治疗方案,近90%的患者对该治疗有反应,肿瘤体积平均缩小幅度在20.1%-54.7%之间。


不过,既往各指南推荐,依据诱导化疗前的肿瘤体积来计算并给予全根治剂量的照射。这导致患者内耳、腮腺和颞叶等周围功能结构受到高剂量照射,进而造成较高比例的听力障碍、口干及颞叶损伤等,且在治疗结束很久之后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发展,鼻咽癌治愈率越来越高,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例,已达到86%,且鼻咽癌的中位发病年龄仅45岁,如何在保生存的同时让患者“优生存”成为新的挑战。


在这项多中心、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中,已完成诱导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445名患者按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一组接受化疗后肿瘤体积的进行放疗(简称化疗后组,n=225),另一组接受化疗前肿瘤体积的常规靶区放疗(简称化疗前组,n=220)。化疗后组接受根治剂量照射的平均体积为66.6立方厘米,而化疗前组为80.9立方厘米。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次要终点包括不良事件以及生活质量。


对照组(化疗前肿瘤范围放疗)试验组(化疗后治疗范围放疗)


经过中位40.4个月的随访后,化疗后组的3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为 91.5%,化疗前组为91.2%,疗效持平。


化疗后组的急性放射性相关毒性发生率显著降低,包括3级或4级黏膜炎19.8%vs34.1%、3级口干4.1%vs8.6%;晚期放射性毒性的发生率也更低,包括3级或4级中耳炎9.5%vs20.9%、听力障碍4.1%vs9.1%、3级口干3.6%vs9.5%。


此外,化疗后组在总体健康状况、身体功能、情绪功能、口干和唾液黏稠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研究称,目前关于诱导化疗后鼻咽癌放疗靶区体积的共识是在2018年提出的,该共识指出,无论肿瘤体积是否缩小,诱导化疗前的肿瘤体积都应接受全根治剂量照射。


然而,这一共识是基于头颈癌的治疗经验提出的,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鼻咽癌在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以及对放化疗的反应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这促使研究人员重新评估当前关于放疗的这一共识。


在2024年10月美国放射肿瘤学会年会,该研究曾作为最新突破进展(Late Breaking Abstract,LBA)口头汇报,即被认为有望被国内外指南采纳,指导全球临床实践。


另据“医学界”了解,鼻咽癌国际通用分期标准(UICC/AJCC),12项修订中8项来自马骏院士团队的研究结果;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鼻咽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6项重大调整中5项基于该团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ttps://ac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3322/caac.21881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