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布最新业绩报告,显示其全球销售收入超过86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超600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创下历史新高,达到近十年累计投入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华为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并通过鸿蒙系统等技术推动产业生态发展。未来三年,华为计划与经济规律逆周期,在根技术上加大投入,并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机会和挑战。
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超过8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两成以上;净利润超600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创下历史新高,占全年收入的近五分之一。
华为的主要业务分部包括ICT基础设施业务、终端业务、云计算业务等,均实现了稳健增长。其中终端业务重回增长快车道,鸿蒙生态正在取得历史性突破。
华为庞大的研发团队和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和技术壁垒。华为正通过架构性创新提升产业韧性,计划将研发投入强度维持在20%以上。
鸿蒙系统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其份额已增至近五分之一。华为强调生态建设是其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之一,致力于打造一个繁荣的产业生态。
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强调未来十年AI算力的需求将持续攀升,人工智能时代将是系统对系统的巨大机会。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重要突破并加强根技术打造,同时强调拒绝机会主义,聚焦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
华为最新业绩出炉!
3月31日,华为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华为2024年结果符合预期,实现全球销售收入超过8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两成以上,净利润超600亿元人民币。
同时,华为研发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797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年收入的20.8%,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2490亿元人民币。
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在年报致辞中表示,未来三年,华为要与经济规律逆周期,加大战略纵深投入,错位发展,在根技术上压强式投入。她特别强调,未来10年,AI算力的需求持续提升,将是系统对系统的巨大机会。华为要坚持长期主义,与潮流同向发展。
从通讯领域最基础的交换机做起,再到光纤和无线通讯,华为目前正在打造包括计算、云、终端在内的ICT全栈技术。
其中,2019年以来,华为持续在根技术上扎根,打造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鲲鹏和昇腾等在内的生态体系,为行业伙伴提供走向数智世界的数字化、智能化端到端的能力。“未来,华为将持续做强根生态,围绕鸿蒙、鲲鹏、昇腾、云计算等业务,面向生态伙伴开放平台能力。”孟晚舟说。
研发投入创下历史新高
一份年报透露出华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依然坚定前行、持续创新的决心与实力。
根据华为官网发布的信息,2024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862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2.4%,净利润626亿元。
孟晚舟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华为全体员工努力应对各种外部挑战,持续提升产品质量、经营质量和运作效率,经营结果符合预期。其中,联接产业克服行业投资周期低谷,经营结果保持稳健;计算产业得益于提前十年的布局,抓住AI机会取得较大增长;终端重回增长快车道,鸿蒙生态正在取得历史性突破;华为云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数字能源坚持质量优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首次实现当年盈利。
具体来看,年报显示,2024年,华为ICT基础设施业务、终端业务、云计算业务、数字能源业务、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以及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3699.03亿元、3390亿元、385.23亿元、686.78亿元、263.53亿元、196.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38.3%、8.5%、24.4%、474.4%、79%,总营收同比2023年增长22.4%。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2490亿元。
从人员构成来看,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华为研发员工约 11.3 万名,占总员工数量的 54.1%。庞大且专业的研发团队,为华为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目前华为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
华为通过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构筑起深厚的技术壁垒。在 AI 与算力方面,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强调,未来十年AI 算力需求将激增,华为通过 “天水计划” 等布局根技术,瞄准 AI 终端、智能网联车等新战场。截至 2024 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 15 万件,持续夯实技术根基。
比如,华为在蜂窝通信、短距通信、音视频编解码等多个主流标准专利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已经有数百家企业通过双边协议或专利池付费获得了华为的专利许可。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签署超230份许可协议。
华为董事会成员在业绩说明会上强调,公司正通过架构性创新提升产业韧性,2025 年计划将研发投入强度维持在 20% 以上,重点攻关算力网络、光通信、半导体材料等基础领域,持续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注入动力。
投入根技术,做强根生态
在鸿蒙技术构建的初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数千名工程师放下手上原有的工作,将精力瞄向了一个出口:构建一个不依赖于他人的生态,这里面既包括了HMS移动应用生态服务,也包括了鸿蒙操作系统(鸿蒙OS)等重要内容。在华为看来,HMS生态的建设和发展是智能终端恢复海外销售的必要条件,也是鸿蒙OS成功的基础。
如今,鸿蒙生态克服了种种困难,并初具规模。
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华为鸿蒙系统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增长到4%;在中国市场,鸿蒙系统的份额则增至17%,跨过16%生死线的同时首次超越iOS。在最新的数据中,鸿蒙的份额达到了19%。
从最新公布的进展看,今年五月份华为将在电脑上首次实现鸿蒙系统的落地,这是华为终端全面鸿蒙化的信号。但和手机以及平板不同的是,电脑的技术和生态壁垒更加坚固。
孟晚舟在年报致辞中提到,鸿蒙开发者超过720万,生态设备超10亿台,鸿蒙生态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历史节点。而类似的生态构建,也将成为华为目前最重要的战略方向。
“华为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持续加大生态建设上的战略投入,建设好黑土地。2025年,华为将持续做强根生态。”孟晚舟说。
根据财报中透露的数据,华为云、鲲鹏、昇腾和鸿蒙生态正在快速成长。截至 2024 年底,鲲鹏、昇腾已联合超过 8500 家伙伴、665 万开发者,共同开发了 2 万多个解决方案。
历史证明,产业生态的繁荣是基础,而根技术是生态发展的关键。华为通过打造根技术,如昇腾提供开放的 AI 基础软硬件平台,支持更多的大模型和应用跑得好。鲲鹏提供全流程工具链等,全栈使能伙伴的商业闭环,帮助开发者和伙伴成功,服务好开发者,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生态的融合共生和繁荣发展。华为云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智能技术栈和开发者平台的应用感知,持续做厚百花园的黑土地。
世界不确定性增强,但华为确定的是要成为强者。通过打造根技术,沿着大纵深持续培育黑土地,能做强华为核心竞争力。未来三年,华为计划与经济规律逆周期,加大战略纵深投入,在根技术上压强式投入,通过 “天水计划”“地水计划” 和 “太平洋计划” 抓住智能时代战略机遇,在算力时代争取长期胜利。
“我们将持续饱和投入资源和力量在生态的发展上,不遗余力支持好我们的伙伴,共同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选择、更多的可能性、更极致的使用体验。”孟晚舟表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产业生态不是简单的1+1,而是融合共生。
人工智能时代拒绝机会主义
变革的冲击力,往往不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变化的速率。从 ChatGPT 横空出世掀起热潮,Sora 带来全新突破,到 AI 技术助力成果斩获诺贝尔奖,再到 DeepSeek历经沉淀后强势崛起,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正以迅猛之势加速迭代,呈现出显著的加速突破、应用导向的崭新态势。
在年报致辞中,孟晚舟首次以轮值董事长的身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判断,她认为,展望未来十年,AI 算力的需求将持续攀升,这无疑将催生系统与系统间交互协作的巨大契机。
当下,近一到两年的时间窗口,更是 AI 终端格局塑造的关键时期。AI 已然成为终端设备的核心能力与体验内核。随着模型推理技术不断精进,成本逐步降低,AI 终端的市场渗透率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跃升。可以预见,AI 终端、智能网联汽车、AI 智能体将创造海量全新联接,实现更高的上行带宽、更低的时延,带来更为卓越的人机交互体验,一系列超乎想象、震撼人心的新奇应用场景将不断涌现。
事实上,在过去8个月,中国市场日均TOKEN使用量增加了33倍,其中付费TOKEN增加了15倍。华为预测,2030年tokens消耗带动的流量将超过当前移动互联网接入总流量的3.5倍。AI技术正在以超乎每个人想象的速度发展,AI应用和创新井喷式涌现。
而对于华为而言,过去已发布盘古大模型5.0,实现了全系列、多模态、强思维的全新升级。此外,也推出了多种规格的模型,适配不同的业务场景,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为行业“解难题、做难事”,助力钢铁、制造、铁路等30多个行业、400多个场景实现智能化升级,释放数字生产力,使能千行万业创新。
孟晚舟强调,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最大机会,也是长期机会。不过,在大机会时代,华为拒绝机会主义,聚焦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把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带给 客户,不焦虑、不迷失、不冒进,不被短期泡沫驱动,扎扎实实打造根技术,精益求精走好每一步。
在AI技术爆炸的黑暗森林中,没有根技术的企业如同“裸奔者”,随时可能被降维打击。华为的选择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技术主权争夺战中,只有长跑者才能生存。当孟晚舟说出“扎扎实实打造根技术”时,实际上在说,华为不仅要活过下一个冬天,更要成为定义春天规则的人。
这场豪赌的代价巨大,但回报可能是下一个时代的“科技主导权”。正如光刻机巨头ASML用30年攻克EUV光刻技术,最终扼住全球半导体咽喉一样,中国技术在“根技术”领域的长征,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