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雅培最新一代人工智能OCT平台落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为两名复杂冠脉病变患者带来优异的远期临床预后!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医学  · 昨天

正文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试用搭载雅培全新升级人工智能平台Ultreon™(创智)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CT),为两名复杂冠脉病变患者优化远期临床获益!这两名患者分别为右冠弥漫性、偏心性不规则狭窄病变和前降支弥漫性狭窄伴钙化&D1节段性狭窄病变,术中术者在人工智能OCT平台指导下,主动启动旋磨和冲击波球囊技术,待钙化病变预处理充分后,术者根据EEL直径选择最合适的支架尺寸,成功于右冠和前降支病变部位植入支架,术后复查造影和人工智能OCT示支架全程膨胀、贴壁良好,未见内膜撕裂和血肿,TIMI血流3级。雅培全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Ultreon™(创智)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界面与ACR和MLD MAX标准流程实现深度结合,能够一步步引导术者无遗漏的完成病变识别、评估、预处理和后续干预工作,这将为精准PCI诊疗理念的广泛推广给予莫大助力!


CASE 1

右冠弥漫性、偏心性不规则狭窄PCI治疗一例

患者62岁男性,主诉“胸闷1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表现为轻度体力活动可诱发胸痛,休息或夜间亦偶有发作,自行含服速效救心丸数分钟可缓解。术前冠脉造影示右冠近段弥漫性、偏心性不规则99%狭窄,中远段弥漫性、偏心性不规则80%狭窄(图1)。术前右冠OCT(雅培最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Ultreon™“创智”配合第四代成像导管Dragonfly OpStar™)检查发现右冠钙化严重,MLA 1.97 mm²(图2)。

图1:术前造影

图2:术前右冠OCT

术中术者启动主动旋磨技术,以16万转速旋磨右冠病变4次(图3),又使用棘突球囊预扩张右冠病变(图4),成功于右冠近段病变处植入一枚支架(图5)。球囊后扩张后,右冠OCT(雅培最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Ultreon™“创智”配合第四代成像导管Dragonfly OpStar™)示支架贴壁、膨胀良好,MSA 6.32 mm²(图6)。

图3:旋磨处理

图4:棘突球囊预扩张

图5:右冠近段支架植入

图6:复查右冠OCT

紧接着,术者于右冠远段植入一枚支架(图7),复查造影示支架贴壁、膨胀良好,无夹层和血肿,前向血流TIMI 3级(图8)。

图7:右冠远段支架植入

图8:术后造影

CASE 2

前降支弥漫性狭窄伴钙化&D1节段性狭窄PCI治疗一例

患者74岁男性,20余天前活动时突发胸痛,疼痛位于心前区、呈压榨性,放射至双上肢,伴出汗、胸闷,含服丹参滴丸和硝酸甘油约半个小时后症状逐渐减轻,后又反复加重。术前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80%狭窄,伴严重弥漫性钙化,D1开口节段性狭窄95%;回旋支近段存在钙化斑块,远段60%狭窄(图9)。术前前降支OCT(雅培最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Ultreon™“创智”配合第四代成像导管Dragonfly OpStar™)检查发现前降支MLA 2.24 mm²(图10)。

图9:术前造影

图10:术前前降支OCT

术中术者在人工智能OCT平台指导下,使用冲击波球囊扩张严重钙化处8次(图11),造影示前降支局部仍存在严重狭窄,遂给予球囊预扩张。

图11:冲击波球囊扩张

随后,术者于前降支远段植入一枚支架(图12),球囊由远及近后扩张后,前降支OCT(雅培最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Ultreon™“创智”配合第四代成像导管Dragonfly OpStar™)示近段病变面积3.37 mm²,伴严重钙化(图13)。

图12:前降支远段支架植入

图13:复查前降支OCT

接下来,术者于前降支近段植入一枚支架,两枚支架相连2 mm(图14)。待球囊扩张D1开口处后(图15),术后造影和前降支OCT(雅培最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Ultreon™“创智”配合第四代成像导管Dragonfly OpStar™)均显示,支架全程膨胀良好,支架近远段未见内膜撕裂,MSA 5.47 mm²,前向血流TIMI 3级(图16-17)。

图14:前降支近段支架植入

图15:球囊扩张D1开口处

图16:术后造影

图17:前降支近段支架植入后OCT



总结

OCT技术诞生至今,它的每一次革新都令冠脉介入领域专家备感惊喜!既往PCI术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性冠脉病变评估与分析工作,雅培全新升级人工智能平台Ultreon™(创智)的问世将PCI术者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其在进一步提升病变评估准确性的基础上,配备自动钙化评估、自动血管测量、支架自动膨胀贴壁提示等便捷功能,辅助PCI术者开展病变预处理策略制定、支架尺寸选择等绝大多数介入决策工作,大幅缩减了PCI诊疗时间和年轻PCI术者学习曲线,为未来OCT技术下沉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