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设置健康边界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方法。作者指出,虽然反抗伤害自己的人是一种自我保护,但设置边界需要智慧,以确保不伤人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平和。文章强调了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关注自我需求,并指出负罪感是阻碍设置健康边界的问题之一。文章提供了从思考、质疑、练习到远离消耗自己的人等具体方法,并提倡学会嘲笑内心的负罪感。最后,作者提到了人际心理边界评估的重要性。
确保不伤人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平和,需要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关注自我需求。
质疑‘奉献自己满足他人’的正确性,思考如何在说‘不’时摆脱负罪感。
包括找出常需要帮助的人、质疑相关观念的正确性、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练习自我关怀、远离消耗自己的人以及学会嘲笑内心的负罪感。
通过测试准确掌握自己的人际界线,获得专属的界线构筑建议。
划定健康边界是一门艺术。
虽然,我很早之前就学会了,如何反抗那些想要控制或者伤害我的人;当我感受到被虐待,我会立即坚守我的立场为自己维权。
但为什么我说设置边界是一门艺术?
那是因为有时候,设置边界需要有一种智慧,在确保自己不会“掉进坑里”的同时,还能够继续留在友善和内心平和的道路上。
而上文中的“有时候”,于我而言就是遇到非常“需要帮助”的人和极度自我中心的人。因为我在生活中总处于帮助别人的角色中,很容易在满足别人需要时丧失自我。
很多“好心人”,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地自我牺牲,以致耗竭。该如何制止自己呢?
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都把负罪感作为一种解答。
负罪感基本上是一种对于因为觉得自己自私或者“不够好”而产生的弥漫型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可能会导致羞愧感,或者被标签为没有价值或不值得被爱的人。
当说“不”意味着是个坏人、是不被接受的、不值得被爱的表现时,我们要如何说“不”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或者,你可以尝试从这几个小地方着手:
1. 找出你身边最常“需要帮助”的人
在你个人的生活中,这种“奉献自己,满足他人”的想法是从哪里开始的?谁是你生活中那个总是索求帮助、“有资格”要求你的人?
如果你不去帮Ta、满足Ta,具体会有哪些不好的后果?你可能要先想想这些问题。
2. 质疑“奉献自己满足他人”的正确性
你是否真的相信,或者是继续愿意相信以下这些问题:
◍ 说“不”是一件自私、罪恶的事情?
◍ 专注于自己,并且确保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是不是真的有违道德?
◍ 保护自己不被别人“剥削”是否也是可以接受的?
◍ 对自己多一点关爱是不是也是很公平的事情?
当他人越来越觉得我们的好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一味地服从他们,是不是对他们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当你不要求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来关心你时,他们真的能学会如何关心别人吗?
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会帮你引发自己的变化。
3. 或者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 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加平衡的人,也就是一个可以将自我关怀的概念包含到普遍意义的关怀中去的人呢?
◍ 自我关怀如何与你现在的生活哲学融为一体?
◍ 你是否可以做一个好人的同时实现自我爱护和自我关心?
◍ 当形势需要时适时关注你自身,是否也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更高效的领导者,甚至有一颗更强大的内心?
因为,设置健康的边界,并不仅仅是“对自己好”这样一件“小事”。
4. 改变观念后,需要的是不断练习
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练习,而且你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展开练习。
当你刚刚开始时,你可以简单地说“我必须要先照顾一下我自己”,或者“我也希望我长了两双手,但是我必须先做完 X 才能做 Y ”来划定界限。
有时候你甚至可以拿自己做试验。在你对自己试验各种自我关爱的“宣言”时,观察你的内在反应。这些“宣言”的例子比如:
◍ “我很爱我自己。”
◍ “我的需求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 “我可以自我关怀,因为我和你/我的孩子一样值得拥有~”
◍ “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当别人责怪你自私,甚至是责怪你太“自我”,你可以笑笑,然后说:
◍ “如果这样就叫做自私的话,那我可能就是有点儿自私。”
◍ “看来你不喜欢我关注自己,但是我喜欢,这就够了。”
◍ 或者不客气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请不要再说了。”
根据不同的情形,这些话可以悄悄说给自己听或者对他人大声地讲出来。
5. 远离那些总是要求你奉献的人
如果你已经识别出生活中已经有一个十足的“自我中心者”,一个对你的付出和奉献都感到理所当然的人,你可以考虑结束和这个人有更深入的关系了。
更具体的判断标准是,你一旦想到这个人,就感觉到精疲力竭,这样明显的信号在提示着你,需要仔细考虑并作出一个明智的抉择,尽量让自己远离这样的人。
6. 学会嘲笑内心不定期发作的小“负罪感”
随着时间的累积,我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那么努力去控制和练习,反而是能够更加体察自己内在的感受。
有时候,我也还是会有因为 say no 而产生负罪感,这些时候我会平和地笑一笑这些荒唐的、反复无常的小“自我”。
自嘲和幽默就成为一种治愈的良药,请尽情嘲笑那些小小的负罪感。
它很喜欢跟你玩捉迷藏,不过相信我,这段“捉迷藏”也值得一段好时光。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建立健康边界的方法,但可能还是对自己的边界感有些模糊。我们准备了「人际心理边界评估」,帮你准确地掌握自己的人际界线,并提供专属的界线构筑建议:
「人际心理边界评估」
限时免费
👆长按扫码免费测试
作者:Andrea F. Polard
翻译:简单心理小伙伴 鱼丸君
▽ 点击阅读原文
测测你的心理边界健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