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记者 刘斌
编辑 陈仪方
审核 姜黎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电动汽车作为分布式灵活性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显现。截至2024年底,全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209万辆。尽管规模在快速增长,如何将分散的电动汽车资源聚合起来、规模化地与电网互动始终是一道难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唐晓莹在接受《南方能源观察》(以下简称“eo”)采访时表示,未来电动汽车很有可能成为规模庞大的移动储能资源,推动车网互动发展,需要构建合理的商业模式来调动车主的积极性,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甚至更进一步参与电力市场。
eo:随着新能源汽车规模的快速增长,电动汽车充电会对电力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
唐晓莹:在目前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的趋势下,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集中充电会推高电网的峰值负荷,并改变传统的负荷曲线分布。若缺乏合理的负荷管理,局部地区或特定时段的供电压力将显著加大。根据我们的预估,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50%,若不采取任何管控措施,电网负荷峰值将上升18%,这将对电网运行产生巨大的冲击。
二是充电桩(尤其是快充桩)的集中部署会给区域配电网络带来较大冲击,需要额外建设线路和升级变压器容量,合理规划站点选址。
三是随着更多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及电动汽车充电规模增长,电网调峰、调频等平衡压力增大。若能够通过智能充放电等技术实现车辆与电网的双向能量互动,电动汽车也能为电力系统提供辅助服务。
四是为了缓解高峰负荷冲击,政府与电网企业正推行多种需求侧管理措施,例如,利用峰谷电价引导用户错峰充电或利用闲时充电。与此同时,共享充电、智能充电平台等新运营模式的涌现也为削峰填谷提供了可能性。
总体而言,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电动汽车既给电力系统带来了短期的负荷挑战,也为电网的弹性与优化运营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智能化技术和合理的配套政策,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充电有望与电力系统实现协同发展。
eo:大规模电动汽车向电网放电,需要满足怎样的技术条件?会对电网运行产生怎样的影响?
唐晓莹:需要满足的技术条件有: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需具备双向能量流功能(V2G),符合相关硬件及通信标准(如ISO 15118、IEC 61851等);车辆端的电池管理系统(BMS)须实时监控电池状态,确保安全、高效地向电网放电;需有统一的调度系统或聚合商来整合分散的车辆资源,执行放电调度和用户需求管理;配电网络需支持双向潮流,具备完善的保护装置和并网标准,防止由大规模放电导致电压、频率波动等安全问题。
对电网运行的影响有四个方面:
一是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大规模V2G可参与电网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增强电力系统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二是削峰填谷与运行优化。电动汽车在用电低谷充电、高峰放电,可平抑负荷波动,减少电网峰值压力。我们的研究发现,合理的调控V2G价格及违约金额,可以有效地满足电网削峰填谷需求。
三是配电基础设施面临挑战。双向大功率流动会给配电网络的容量和安全校核带来压力,需要对局部线路和变电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四是带来商业模式变革。电动汽车车主可通过向电网出售电量获取额外收益,推动电价激励、需求响应和车联网服务等新模式的发展。如果能合理地把电动车放电收益聚合起来,还可以共同参与电力市场,获取收益。
深圳多个充电示范站(如梅林钙钛矿综合能源示范站、莲花山“光储超充+车网互动+电力鸿蒙”多元综合示范站等)实现了集中管理和调度,使分散的电动汽车充电资源可以通过智能平台进行集成和管理。这些示范站不仅展示了集中调度的有效性,还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实现了车主与电网之间的互动,支持车主通过参与调频调峰等服务获得额外收益。
eo:电动汽车具有规模化和分散特性,如何将分散的电动汽车资源有效地聚合起来?
唐晓莹:可以从四个方面将电动汽车资源聚合起来:
一是建设聚合平台,引入第三方聚合商或由电网企业搭建车网聚合平台,对分散的电动车进行集中管理与调度,整合充放电需求与电网运行需求。
二是加强标准化通信与监控,通过OCPP(Open Charge Point Protocol)、ISO 15118等国际/行业标准,实现车辆与充电桩的数据互通,并结合云端监控平台进行实时远程监测与指令下发。
三是引入智能算法与大数据分析,基于电池状态、出行需求、电价等多维信息,运用人工智能或大数据算法,动态匹配车辆的可用性与电网的需求,提升调度效率。例如,我们在高速公路场景下,分析车主的里程焦虑,从而对车辆的充电行为进行更精准的预测。
四是提高经济激励与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峰谷电价、补贴或收益分成等市场化手段,提高车主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保障用户出行刚需与车辆电池安全。
eo:电价机制是车网互动商业模式发展的核心内容,您认为需要怎样的市场机制来激励各主体参与车网互动?
唐晓莹:一是通过峰谷电价或实时电价,引导车主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高峰时向电网放电,让用户通过差价或高峰电力回馈获得显著的经济收益。根据我们的初步估算,如果25辆车能够高效聚合,可以产生每日2000元的峰谷收益。
二是将电动汽车的调峰、调频等行为纳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并提供相应的补偿或交易机制,使车主、聚合商能从提供电网支撑中获得收益。
三是政府或电网企业通过需求响应项目,对在特定时段执行充放电调度的车主进行补贴或返利,以激励更多车辆参与车网互动。例如,针对出租车车主和网约车车主群体,我们在客流较大的区域周边提供定时补贴,在降低他们的充电成本的同时可以进行需求响应。
四是鼓励聚合商(第三方或电网企业)通过统一结算、收益分成等方式,为分散的车主提供便利、高效的车网互动服务,贯通技术与市场的衔接链条。
eo:实现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政策、市场和技术需要提供怎样的支持?
唐晓莹:政策层面需要制定双向充电技术标准、并网许可与安全规范,明确各主体在车网互动中的责任和权利。在初期通过财政补贴、减税等方式,鼓励聚合商、电动汽车企业与用户积极参与车网互动。
市场层面需要采用分时电价、实时电价和辅助服务补偿制度,让车主可因参与调峰调频等服务获得切实收益。完善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等市场交易平台,鼓励第三方聚合商或电网企业开展多元化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层面需要车辆端与充电桩端具备支持V2G的硬件和通信协议(如ISO 15118),并与统一聚合平台实现数据互通。配电网需能够接纳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并实现双向潮流控制,完善计量、保护和调度系统。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车辆电池状态、出行需求和电网负荷进行动态优化匹配,为车网互动提供精准决策支持。
eo:车网互动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技术趋势?
唐晓莹:未来车网互动将从小规模试点走向大范围商业化部署,形成覆盖城市与区域的车网互动生态;通过V2G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电、光伏)相匹配,实现调峰调频,强化电力系统的低碳运行;聚合平台统一调度海量分散的电动汽车资源,通过智能化运营实现车网协同;在家庭和公共充电桩场景之外,车网互动还将与建筑、智慧城市等多领域联动发展。
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趋势包括双向充放电标准与硬件升级,V2G设备加快标准化进程和技术迭代,提高双向充电设备的可靠性与兼容性;能源互联网与大数据智能调度,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对车辆出行、电网负荷、电价等进行实时分析与优化调度;车载储能及电池管理技术,改进电池管理系统(BMS)算法和寿命评估技术,保障电池安全与性能,延长经济寿命;安全防护与交易结算体系,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机制,扩大智能合约、区块链等技术在交易与结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