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到的,关于面试者的吐槽,多数是:“遇到的人多奇葩xxx,好人难找。”
现在管理者和 HR 的吐槽是:
“什么年代了还敢这么要价?这些钱够我招两个人了,等 AI 再迭代几次,两个人的成本我都省了
新人带几个月,都不一定能上手,营收下降,带新人的成本也是成本啊。
我现在把兼职当试用期用,原来你让人兼职,谁理你呀。
今年两个部门全部外包,全职成本太高。
我们厂,流水线工人都开始召回老人了,不用培训
工作经验不足 5 年,我们都不招了”
……
从所谓的高端人才到低端市场用人,大家的倾向都是谨慎招人且倾向有经验的人。
但是很多人说,35 岁后的人,并没有感受到青睐啊,不还是被裁员。我们下次再讲,如何避免职场里一直学习“屠龙之术”的问题。等被裁了才发现,你的能屠的龙,只在前东家的洞里有,而且最后一只龙蛋,都让你敲碎了。
对于没有经验,想跨行的中青年和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就是没有企业愿意接受没经验的人,或者不能直接上手的。
经济下行,企业以最优方式运行,或者朝着最优方式运行,目的就是活下去。从前年到去年,大公司开始甩掉过剩人才储备。
经济上行期,企业会为新机会储备 20%+ 的人才,有时候为了抢占市场机会,招了很多人在公司先养着,只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发育。
现在市场机会越来越少,老板们都盘算着,砍掉哪个即将不赚钱的项目呢。储备人才?储备现金流才是王道,带新人是纯成本还有风险,必然首当其冲被砍。甩掉冗余人员的同时,实习生也都取消了转正机会,去年有些企业连校招的样子都不做了,那中小企业就更甚了。
今年更惨,AI 的大洪水来了,去年小洪水就已经冲掉了在一层的人:基础的数据分析,低端程序员,测试人员,没有创意的设计师……
你在几层?
对于本硕毕业生来说,学校学到的书本内容,离社会上能用差着十万八千里。
先不说教材是不是用着十年前的版本,哪怕现在学的是去年的,也可能都被企业迭代掉了。
对于跨界的中青年有时候更难,本以为过去的工作经验,会对未来的工作有加持,事实上是隔行如隔山。
自己在互联网行业搞项目管理风生水起,以为去了教培行业搞项目管理,也能如鱼得水,最后发现都是痴人说梦,谁也不理那套,节奏文化完全不一样。
你在前面讲流程,人家问你客户从哪来?想开会对齐颗粒度,一把剪刀递手上,先把物料拆了看看对不对再说。
还有一些外企品牌营销的人士,出来找机会,根本受不了现在的被直播短视频冲击的品牌营销模式。过去服务的那些大公司,跨国企业有闲钱,爱搞情怀、格局,也拍一些社会或者公益话题,用社会责任感提升品牌影响力。
现在的老板就问你一句话,影响力能带来利润吗?这么大投入怎么看转化?怎么能像董宇辉那样流量、影响力、钱,三手抓,三手还都硬。我的人、货、场,你怎么布局?
这时候搬出各种营销理论模型,什么 8 大模式 6 大模块开课骗骗人还行,老板们一看,主形象打造加设计就要 2、3 个月,离落地还要半年,根本接受不了。
纸上谈兵,越来越不受待见。过去的经验,如何跟现有市场需求对接,没人给你机会试错。
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导致现在应届生的就业局面。
那中青年呢,过去的经验和战绩,贴在身上还是一职难求,有多少是风口和平台加持的,有几分真本事的落到个人身上,可以扪心自问一下。
经济上行阶段大家都只注重手上技能的提升,毕竟考个证就能多份收入,并没有给自己空间,去思考思维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更谈不上智慧上的沉淀。
好像 35 岁被裁之后,只能待业、开滴滴、送外卖……
现如今,没人愿意提供试错机会,是不是就等于没有成长机会?家里有矿,自己从零开始创业,自己掏学费成长,但有几个人家里有矿呢。
所以,付费上班,买经验,已成为事实。市场上早都开始,付费 10 万买跨过企业实习经验,付费给就业指导,付费给中介找内推,某企业董事长不是刚处理一批因为内推受贿的员工么。
但是,付费上班不仅容易被中介割韭菜,最关键的是买来的机会,是不是真的能帮你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方法,助力你人生的长远发展。
一个真正能帮助人找到个人价值、职场价值的学习场域,是现在 83% 的人都需要的。
这个月,我跟华章一起开设了「一场·个体进化」行动营,这个行动营的底色是基于一土一直以来践行的手脑心框架。手代表行动、实操,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学习和反馈,脑是对一件事情的思考、更多是策略,而心是对工作、生活、个人成长的觉察和体验。
这个营,我们也把它叫做给成人的学校,希望能让每一个期待转型、渴望自我进化的成人,带来真实的改变。
行动营为期 1 年,由我跟华章带领,营期里有 2 天线下体验式的入场式,有为期 2 天的个体进化主题线下闭门分享,还有围绕 AI 的项目制共学、成全式教育主题月,线上读书会、1 对 1 实践反馈点评...期待在这场教育实验里见到你
咨询&报名请扫码添加海报上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