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轻人变「高能量」的最低成本:4个字

壹心理  · 心理学  · 2 月前

“优秀的人,才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不是你内心也有的一个潜台词?

我们好像从小就被“输入”了这样一个认知:

自己不能只是个普通人,就要做最优秀、最耀眼的才能被“看到”。

为了不普通地活着,我们努力地学习、工作、生活,依着「成功学」的叙事去push自己。

我们熟悉于怎么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怎么达到要求的目标。

却对「作为一个普通人,该怎么好好生活」一无所知

就像豆瓣“普通学”小组写的介绍那般——

“我们早已习惯了被教育如何努力追求成就,做个成功者。

但却鲜有人告诉我们,在此之前,如何接纳自我,如何做一个珍贵快乐的普通人。”

因为当下仍是主流的成功学叙事,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也常因此内耗自责: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是不是就意味着躺平、自暴自弃、向现实低头了?

其实正相反。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是尝试剥离社会附加在自己身上的期待,只将目光锚定在自己身上,做好每一个当下的自己。

这是一段「自我成长」的英雄之旅。

那么,普普通通的人生,该怎么过下去?

实习咨询师何文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过往的人生历程中,她曾经历过不管怎么努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痛苦内耗;

也曾迷失在比较中,将自己人生的认知体系建立在外物上。

所幸,通过自我摸索和专业帮助,她找出了路,过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以下是她的自述。

@何文婷

2014年专科毕业后,我一个人在大城市里摸爬滚打,哭过、笑过、迷茫过、也痛苦过。

有时候很想停下来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说:“不可以”

因为我离满足父母的期待,离“成功”的目标还有好远。

其实,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了。

读书时,无论再怎么努力,成绩都赶不上别人,目标一降再降,最终还失利只考上专科。

但我没办法接受,自己只能是个普通人。

因为我的身后从没有坚定的支持和后盾,也没有接受自己普通的底气。

所以,我常常用“再努力点就能让父母满意,再努力点就能和那些优秀的人一样”来激励自己。

靠努力,我确实在工作中获得了一些小成就,本来觉得挺不错的了。

直到一次同学聚会,知道班里的优等生们过得更好时,我破防了,情绪陷入谷底。

原来,资历平平的我过得始终普通,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优等生们。

我深陷在内耗和冲突中:

一方面仍想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就这辈子就这样了,别费劲了。

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抱着“如果把学历再提一提,是不是能赶上他们”的想法,我决定考研。

“心理学”,是我在选择考研专业时才第一次知道的名词,马上就生出了兴趣。

一开始,我以为学了它就能“读心”,能猜到别人是怎么想的,知道Ta有没有说谎。

毕竟,对那时总在讨好、猜测别人,过得内耗切疲惫的我来说,“读心”可太有用了。

直到考上心理学研究生,真正回到校园去学习,我才知道:

心理学并不“读心”,它更多的是,让我们看见、理解自己,解决自己的人生课题,对别人有更多涵容,更笃定内心的追求。

也正是这阴差阳错下决定学习的心理学,帮助我一点点地接纳自己的“普通”。


接纳自己的普通,是我们集体都缺失的一门课。

所以,很多人乍看「接纳自己的普通」这个概念,都会觉得很容易。

但这是一种误解。

能坦然做一个普通人,对我们的心智成熟度要求更高

需要我们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能从自己的体验中,而不是别人的认可中去获得价值感;

也需要我们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信念,而不是被外界的期待和要求裹挟、左右。

拿我自己来说。

哪怕在学校学了足够多的心理学知识,我还是会偶尔被外界附加的标准牵着走。

比如研二的暑假找实习,我觉得自己已经积攒了足够多的理论知识,也考到了相关的证书,总该能拿下一份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吧?

结果,却是颗粒无收。

“我没有那么多过人之处,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念头又频繁地冒了出来。

这时候,是心理学拉了我一把——

“接受普通的自己”可能很残酷,但更重要的是,从客观事实出发,做好当下的努力。

所以,在挫败失落过后,我开始对自己客观的归因:

目前自己的理论知识积累是足够的,有系列成绩和证书都能证明;


但在实践部分,确实缺少足够的经验,真正的实战会有不少突发情况,这部分是需要更多练习的。

经过这样的客观分析,在遇到壹心理的「朝阳计划」,看到它的课程设置时,我果断报了名。

里面的课程理论内容设置得很科学,更关键是,还配有很多实践相关的内容:刻意练习、带教练习、个案实习、个督、团督……

我很认真地跟着学习,也做了相当多的笔记,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信心。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我马上要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成为一个不错的咨询师了?

很可惜,并不是。生活里总会出现各种不确定。

进入实习阶段,第一次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接待来访,我满怀期待。

我真心希望,也坚信自己能帮到来访。

然而,虽然第一个来访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但第二、三个来访却持续给我“重击”:

我被投诉没有共情到他们。

那时,我停了一个月的咨询,想尽办法让自己重回咨询师的位置。

这时候,心理学又拉了我一把——

督导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一句一句地帮我修改,教我怎样回应,怎样表达。

后面的多次咨询里,我也跟督导紧密联系,一案一督,才终于把来访的连续预约次数提了起来。

学习过程中自制的思维导图

在心理咨询这行做得越久,越有一种神奇的感觉:

我与来访虽然相识不久,最多可能只是每周通过网络见面1小时。

但我们之间能开启比其他人更深度的连接,Ta们也愿向我坦露那些难言的心事。

而且,再回顾Ta们初次“到来”的印象,感受到Ta们每次的改变和成长,我都倍感充实,内心满是成就感。

这大概就是助人的快乐吧。

正是这种感觉,让我锚定了自己的方向,坚定地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我不再执着于把自己塞进一个“优秀”的标签里,变成一个工具,而是从心而行,做好每一个当下的自己。

毕竟,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应被外界的评判标准禁锢自我。

最后,送上《平凡之路》中那一句铿锵的歌词:

“我曾经失落失,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到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做一个普通人。

…………

越来越多的人在心理学的陪伴、理解下,看清自己、拥抱自己、发展出更好的自己。

这背后存在着很多客观原因:

1.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多;

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寻找心理学课程、心理咨询提供了许多方便;

3. 心理学正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帮助人们在现实中更好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同时,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现在已经取消了二三级咨询师证,目前心理行业已经没有国家认可的证书了。

目前市面上推销的证书,无论你花费了多少金钱和精力去考取,都不能真正拿到心理行业的从业入场券。

因此,要想正确入行,就要选择正确的途径,选择专业平台,以收获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
想转行做心理咨询师
那你可以了解一下
「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

在这一版的朝阳计划中,我们做了这些升级:

2.5年的进阶式培养
700h+理论+实习
7场自我探索直播
28场直播主题研讨
14次刻意练习 + 22次带教演练
30次初始访谈 + 40次个案实习
25h个督 + 81h团督
100位+业内知名大咖导师

11份学习证明

我们希望通过这2年,700多个小时的沉浸式学习培养,帮助你学习成为一名真正具备独执业能力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也想要学习心理学
想要成为一名咨询师☟
↑点击图,免费职业规划↑
课程包含以下福利:
① 专业顾问1V1职业规划
②全套108页《心理咨询师入行手册》
③1份心理咨询师执业地图

作者:实习咨询师何文婷

编辑: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