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兼职自媒体,这10个坑不要踩

曹将  · PPT  · 1 月前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我是从 2014 年开始做公众号的,10 年了,现在粉丝量有 29 万。虽然这不是什么大号,但也踩过一些坑。


今天就把这些坑分享出来。


先说四个前提条件:


1.在职,自媒体只是业余的点缀。

2.在未来多年内,我依然想好好保住目前的工作。

3.工作比较忙。

4.只代表个人观点。


第一个坑:一味追热点


很多教程会教你怎么追热点,因为这很容易吸引流量。但是,尝过热点的喜悦后,人会容易上瘾。于是接下来写作时,大脑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热门的?别人写了什么主题流量高?


这还没完。


再往后,你还会去思考:针对这个热点,大家喜欢听什么?而不是真正理性去分析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一味跟着大众情绪走,逐渐丧失了自我判断力。


仍然没完。


在职时做热点类选题,难免会被同事看见,其中一定有人跟你的观点相左。你应该也会认同这样的一句话:价值观相悖是最大的隔阂。这种芥蒂一旦形成,必定会影响日后的沟通和合作。


于是,得不偿失。


——尽量逃避热点选题,避免表达极端观点。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让自己的内容有一种连贯性。


第二个坑:我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


多年前一位前辈说过一句话:特别专业的人不适合做自媒体,因为他天然会跟大家拉开距离。


单看这句话,相信你应该有一百个理由来反驳。但是我们看看这句话真正要表达什么:要说大众能理解的话。


这背后有两个论据:


1.大多数看自媒体的人,一定不是专业人士。

2.即使是专业人士,也没那么想看特别专业的内容。


所以,你会看到真正受欢迎的自媒体,一定是面向大众,走进生活的账号。


而那些动不动就说专有名词(还不做解释)、用看起来专业但其实绕来绕去句子的人,一般也只能孤芳自赏。


——在表达时,一定要有一种「对象感」:坐你对面的,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


第三个坑:完全抛开本职工作


这不是说不行,只是说会很累。


就以自己为例,早期我的账号内容以 PPT 为主,那时我在读书,每周都要做展示。而展示内容多基于论文分析,属于可分享的范畴。


所以,我就努力做好每一个 PPT ,这既可以在汇报时收获老师的认可,也可以分享到自媒体上收获大家的点赞。


但是,当我开始工作后,情况发生了改变。我也要做 PPT ,但是内容不宜分享出来,所以如果我要继续这个定位,只有两个选择:


1.将内容替换成其他不敏感的信息。

2.额外花精力去找主题、做设计。


两个选择都对应着巨大的工作量。我也试过,真的太累了。


人有一个特点,一旦一件事太累,就会想要放弃。


于是,最后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转型为职场自媒体。


我把自己每天的工作复盘进行分享,这些内容就不怎么涉密,比如:怎么跟同事相处,怎么做好时间管理,怎么做研究分析等。


转型后,我又活过来了:工作外和工作内互相补充。努力工作,积极复盘,于是有了自媒体的素材;写了内容,我又对复盘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又能指导工作。


一举两得。


——找到跟工作内容相结合的点,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反哺工作。


第四个坑:我来自 XX 公司


前文提到跟工作结合起来,但这里有个雷区:跟公司结合起来。


有很多朋友在大公司工作,这自然就有一种光环,可以吸引外人。但是,一旦如此,它就会带来一个风险点:


他人会认为,你的表达代表了公司的观点。


比如有人可能就会说:XX 公司员工认为……


很多舆情就是这么产生的。


——尽量避免透露自己在哪里上班。


第五个坑:不积累自己的知识资产


什么是知识资产?我的理解有三层:


1.围绕一个主题有一系列思考。

2.这些思考有「我」的色彩。

3.它会成为别人信任你的原因。


我也经历过一个阶段,什么都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这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在我做了四年自媒体后,有一天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公众号是挺有用的,但不知道怎么向他人介绍你。


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模糊。


在这之后,我做了改变。围绕一个个主题,从不同维度进行展开,并形成了一个个手册,以及一门门课程,也出了书。


有了知识资产,自己的定位算是立住了。


——站在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有必要围绕某(几)主题积累自己的知识资产。


↑ 知识资产


第六个坑:把做内容的时间推到周末


这个结果就是,没有周末。


有一年的时间,每个周末我都比日常上班还累,周六上午、周六下午、周日上午、周日下午各要写一篇稿,加上还要准备知识星球的内容,整个人精疲力竭。


更可怕的是,没有了社交,甚至少了很多吸收外部信息的时间,于是越写越难,毕竟输入必须大于输出。


后来我做了改变,工作日的晚上尽量把内容初稿写好,周末就一个半天集中润色和排版。这样,剩下的时间还能看点书、休息一下。


——自媒体只是点缀,不要让它成为负担。


第七个坑:不会做任务拆解


做内容的人,大多追求「一气呵成」。比如一篇文章,从灵感到写作,再到排版、配图、发布,一次性搞定,这会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但这背后有三个问题:


1.短时间集中输出时,思考一般不会太全面。

2.容易出现错别字。

3.当状态不好的时候,灵感来得慢,写的时候来回修改。


后来我做了改变,把文章的写作流程做了拆解:


1.有灵感就快速写下来,存到灵感库里。

2.零散时间(比如上厕所)就打开一个灵感,写两句话。

3.先写初稿,不求语句多么精美,但求把事情说清楚。

4.再做润色,这一次就追求逻辑清晰,语句读起来舒适。

5.平时积累一些配图(或自己画),需要的时候直接拿来用。


↑ 日常画好封面图


甚至我还会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做调整:


1.心情愉悦时,就写理性一点的文章,比如结构化表达类。

2.心情不舒服时,就写感性一点的文章,比如个人经历回顾类。


这样,内容得到了拆解,出品质量也有了提升。


——把一件大事拆分为一个个任务,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不同的状态下适配不同的工作。


第八个坑:所有的内容都追求完美


做内容的人总会有完美主义情结,希望每篇内容都尽善尽美。


后来一位前辈提醒了我:其实,做内容跟做课程一样,他人能从中收获一个启发点,这就已经很完美了。你看你去听一场演讲,最后是不是最多就记住一两句金句?


所以后来,我会做一个评估:有的文章我要做到极致,但有的文章也保持克制,说清楚一个故事就好。


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我以为做到极致的文章,浏览量低;我随手写的,反而浏览量高,好评度高。


——分清轻重缓急,不追求每篇都完美,但追求一定要有完美的篇章。


第九个坑:没有自己的色彩


现在 AI 发展越来越快,做内容的人怎么跟它 PK ?


一个核心就是:有个人色彩。


就如同《甄嬛传》,我们明明可以只看电视剧就够了,因为它足够好看。但我们依然还会去 B 站上找各种各样的解读。我们追求的不是它多么准确,而是看有没有独到的观点、特殊的发现。


做内容也是一样。一个主题,不在于绝对准确。大家看你的内容,更在意你的人生经历,基于你的经历的分析。


——在内容创作中加入你的经历。


第十个坑:闭门造车


这其实是我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


很多时候我都是关起门来写,很少出去跟他人交流。


但每次交流,都会有一些特别的收获。


比如最近一次,一个朋友提到:她在做自媒体时,有一套经典题库,当自己不知道做选题时,就回归这套题库。


比如还有一次,一个朋友提到:她会把自媒体当作一个桥梁,当她想跟某人链接时,就邀请对方一起做播客。人和人建立联系,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一个理由。


——多跟其他人交流,一方面可以收获选题,另一方面可以收获经验。


总结


以上是我做自媒体踩过的十个坑:


1.一味追热点。→尽量逃避热点选题,避免表达极端观点。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让自己的内容有一种连贯性。


2.我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在表达时,一定要有一种「对象感」:坐你对面的,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


3.完全抛开本职工作。→找到跟工作内容相结合的点,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反哺工作。


4.我来自 XX 公司。→尽量避免透露自己在哪里上班。


5.不积累自己的知识资产。→站在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有必要围绕某(几)主题积累自己的知识资产。


6.把做内容的时间推到周末。→自媒体只是点缀,不要让它成为负担。


7.不会做任务拆解。→把一件大事拆分为一个个任务,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不同的状态下适配不同的工作。


8.所有的内容都追求完美。→分清轻重缓急,不追求每篇都完美,但追求一定要有完美的篇章。


9.没有自己的色彩。→在内容创作中加入你的经历。


10.闭门造车。→多跟其他人交流,一方面可以收获选题,另一方面可以收获经验。


感谢你看到这里,最后,再分享一个非常有用的建议。


第十一个坑:没有充分用好工具。


我们的手机和电脑上有大量好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效率,比如:


1.有灵感时,记录到「flomo」里。

2.做配图时,在「unsplash」上找免费图片。

3.用字体时,在「猫啃网」上找免费商用字体。

4.写大纲时,在「幕布」上做梳理。

5.做封面图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PPT」来设计 。

6.没有灵感时,直接向「kimi」提问:围绕 XX 主题,给我 20 个选题。


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这是曹将公众号第「 1276 」篇原创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