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2025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新年论坛暨知识产权经理人年会”的内容。该活动旨在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做出年度性总结与展望,并汇聚了多位重量级嘉宾及海内外各行业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教授发表了关于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致辞。文章还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活动概述
介绍了“2025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新年论坛暨知识产权经理人年会”的主题、目的、参与人员以及活动内容。
关键观点2: 马一德教授的致辞内容
详细阐述了马一德教授关于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观点,包括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总体思路。
关键观点3: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当前挑战与解决方案
分析了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如亦步亦趋地模仿传统西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懂法律、懂科技、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等。同时,提出了扭转局面的解决方案,包括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强化学科专业融合和科教产教融合等。
正文
1月11-12日,“2025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新年论坛暨知识产权经理人年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赋能高质量发展”,汇聚了来自行政、司法、学术等领域的多位重量级嘉宾及海内外各行业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与法务人员,旨在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做出年度性总结与展望,对不同经济形势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来自社会各界的共450位嘉宾齐聚现场,共同见证了每一个精彩瞬间。
“2025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新年论坛暨知识产权经理人年会”大会花絮
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马一德教授发表了题为《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致辞。马一德在致辞中分析了我国革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并梳理了培养新时代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总体思路。
以下为致辞内容: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知识产权则是驱动创新最为坚实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补课”阶段,沿着世界上最主要国家走过的路进行追赶。通过知识产权立法制度、保护体制、政策体系建设,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且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专利申请量、国际专利申请量、注册商标数量、著作权登记数量等多项量化指标居全球第一,从曾经一无所有的知识产权弱国跃升成为全球知识产权大国。然而,在解决了知识产权制度“0到1”的发展跨越之后,“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过程中新的核心矛盾。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仅要实现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实现知识产权领域的提质增效。这绝不仅仅是简单对标和模仿西方中心话语下的知识产权“世界水平”,而是要实现知识产权国际制度与本国产业之间的深度结合和优化,以优化知识产权治理向产业要生产力。
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人。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我们当前也面临着亦步亦趋地模仿传统西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缺乏懂法律、懂科技、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从无到有,在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下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法学学科门类为主体,以管理学学科门类为辅助,以15个二级学科模式为支撑,涵盖第一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完整生态体系。整体上,过去几十年,各高校一直把重心放在知识产权法治人才的培养方面,侧重法学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入把握,造成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出现了脱节,存在严重的“两张皮”问题。
为了有效扭转这一局面,需要立足新的科技和产业背景,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强化学科专业融合和科教产教融合。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增设了“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类别,并明确提出“分类规划两类学位发展”。以此为契机,可以率先支持一批有条件的高校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优势产业的实际需求,探索产业知识产权人才新模式。我认为,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要秉承“小而精”的理念,面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实践,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以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理工农医+知识产权硕士”等本硕贯通式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实现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
除学科布局外,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在法学学科为主导的培养模式下,注重文本、语言、逻辑等理论思辨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训练,长期忽略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对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企业管理、产业调研、技术实训等应用环节明显重视不足,导致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重形式、轻本质,重共性、轻差异,从而造成了专业化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对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等前沿产业而言,高校中的知识产权人才供给与产业实践人才需求有些格格不入。我认为,根本出路在于,要以产业型学科建设为目标,由高校、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探索建立产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中,在采用“理工农医+知识产权硕士”本硕贯通学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还可以进一步突出“知识产权硕士+理工农医产业方向”的教育教学特色;引导支持产业和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教学改革,将企业创新平台、工程项目、应用研究融入课堂教学,强调专业课程讲授和实践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学校教学空间和企业实操空间的有机配合;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校企双师带徒、学工交替融会、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以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真正有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人才培养为基点,切实提升整个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能力,面向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持续赋能。
2025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新年论坛暨知识产权经理人年会圆满落幕
知产鹰才联合选培项目导师(首批)名单发布:汇聚53位业界精英
编辑:赵迪
审校:其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观察家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