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基层民生问题写起来都把握不好尺度,讲得难听点,就是我们的舆论环境整体比较乌托邦,很难接受现实问题。比如前几天有个热搜,讲一个59岁的农村大妈采茶采到子宫脱垂。大量的评论都是讲“女性苦难没被看见”。
可是这里的问题真是女性吗?明明和她同龄的很多女性都在跳广场舞啊?
我在做房产专题的时候,涉及过一个非常麻烦的建筑工人专题。大约是19年,我国各地开始出规定,禁止60岁以上的老人去建筑工地干活。
这些老人绝大多数都是农村男性,你可以先猜猜为什么禁止他们去建筑工地干活?
答案是死得多。
里面的数据统计非常的赤裸。超过60岁的老年人在建筑工人群体中占比极低,但是事故等死亡人数中占比却很高,所以最后选择禁止这些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去建筑工地干活。
可是为什么他们满60岁之后还要跑到建筑工地去做苦力呢?是年纪大了闲不住,一定要有点活干吗?
这类问题,到最后一定会变成分配问题的讨论。而且一讨论,就收不住。
就像最近何同学讨论网约车司机那件事情。如果是个普通人,一个月就赚个辛苦钱,每天996下班连话都不想说。遇到网约车司机要好评,说要直接拒绝,没人觉得有问题。
那为什么何同学说要拒绝,大家反应会那么大,连着不断的上热搜呢?
因为他是一个一条广告就收入上百万的大V,而他对面要好评的,是一个一单就赚几块钱的网约车司机。
还是分配问题。
最后还有个不是段子的笑话,这几年辛亏大家在舆论上都喜欢讨论性别问题。把苦难理解成性别带来的难题。不然很多问题真的一讨论就都收不住。
可是这里的问题真是女性吗?明明和她同龄的很多女性都在跳广场舞啊?
我在做房产专题的时候,涉及过一个非常麻烦的建筑工人专题。大约是19年,我国各地开始出规定,禁止60岁以上的老人去建筑工地干活。
这些老人绝大多数都是农村男性,你可以先猜猜为什么禁止他们去建筑工地干活?
答案是死得多。
里面的数据统计非常的赤裸。超过60岁的老年人在建筑工人群体中占比极低,但是事故等死亡人数中占比却很高,所以最后选择禁止这些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去建筑工地干活。
可是为什么他们满60岁之后还要跑到建筑工地去做苦力呢?是年纪大了闲不住,一定要有点活干吗?
这类问题,到最后一定会变成分配问题的讨论。而且一讨论,就收不住。
就像最近何同学讨论网约车司机那件事情。如果是个普通人,一个月就赚个辛苦钱,每天996下班连话都不想说。遇到网约车司机要好评,说要直接拒绝,没人觉得有问题。
那为什么何同学说要拒绝,大家反应会那么大,连着不断的上热搜呢?
因为他是一个一条广告就收入上百万的大V,而他对面要好评的,是一个一单就赚几块钱的网约车司机。
还是分配问题。
最后还有个不是段子的笑话,这几年辛亏大家在舆论上都喜欢讨论性别问题。把苦难理解成性别带来的难题。不然很多问题真的一讨论就都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