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精钠(以糖精计)
糖精钠是普遍使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在人体内不被吸收,不产生热量,大部分经肾排出而不损害肾功能。但如果长期摄入糖精钠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固体饮料中不得使用糖精钠(以糖精计)。固体饮料中检出糖精钠(以糖精计)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增加产品甜度而超范围使用甜味剂。
二、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
甜蜜素,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甜味剂之一,甜度是蔗糖的40~50倍。长期摄入甜蜜素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一定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食醋中不得使用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果脯类中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的最大使用量为1.0g/kg。食醋、果脯类中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增加产品甜味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也可能是外购的原料带入;还可能是生产过程计量不准导致甜蜜素超标。
三、二氧化硫残留量
二氧化硫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具有漂白、防腐和抗氧化作用。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造成健康危害,但过量食用会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中不得使用二氧化硫(以二氧化硫残留量计)。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中检出二氧化硫的原因,可能是为改善产品色泽而超范围使用硫磺熏蒸或亚硫酸盐浸泡造成的。
四、苋菜红
苋菜红又名食用红色9号,水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是常见的人工合成着色剂,在食品生产中应用广泛。如果长期摄入苋菜红超标的食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除糕点上彩装外,苋菜红在糕点中不得使用。糕点中检出苋菜红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改善产品色泽、提高市场价值而滥用色素;也可能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计量不准确,未严格控制彩装、配料中色素的带入。
五、酸性红
酸性红是常见的人工合成着色剂。长期食用酸性红超标的食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腌腊肉制品中不得使用酸性红。腌腊肉制品中检出酸性红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为改善产品色泽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六、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
山梨酸及其钾盐抗菌性强,防腐效果好,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食品防腐剂。长期食用山梨酸及其钾盐超标的食品,可能对肝脏、肾脏、骨骼生长造成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酱卤肉制品中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的最大使用量为0.075g/kg。酱卤肉制品中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不佳而超限量使用。
七、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
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一种防腐剂,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长期食用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肝脏积累性中毒,危害肝脏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食醋中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最大限量值为1.0g/kg。食醋中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限量使用;也可能是在使用过程中未准确计量。
八、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不是致病菌指标,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如果食品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会加速食品腐败变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醋》(GB 2719—2018)中规定,食醋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菌落总数检验结果均不得超过104CFU/mL,且最多允许2个样品的检验结果超过103CFU/mL;《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2022)中规定,果蔬汁类及其饮料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菌落总数检验结果均不得超过104CFU/mL,且最多允许2个样品的检验结果超过102CFU/mL;《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糖果》(GB 17399—2016)中规定,糖果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菌落总数检验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最多允许2个样品的检验结果超过104CFU/g。食醋、果蔬汁类及其饮料、糖果中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也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或储运条件不当等有关。
九、总酸(以乙酸计)
总酸是食醋的特征性品质指标之一。一般而言,总酸含量越高说明食醋发酵程度越高,酸味越浓。总酸不合格主要影响产品的品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醋》(GB 2719—2018)中规定,食醋中总酸(以乙酸计)≥3.5g/100mL。该批次产品中总酸(以乙酸计)含量既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也不符合产品标签标示要求“总酸(以乙酸计)≥4.5g/100mL”。食醋中总酸(以乙酸计)含量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不严;未按产品标签标示要求组织生产;也可能是出厂检验把关不严造成。
十、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如果食品中的大肠菌群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会加速食品腐败变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粉》(GB 19644—2010)中规定,乳粉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大肠菌群检验结果均不得超过100CFU/g,且最多允许1个样品的检验结果超过10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大肠菌群检验结果均不得超过100CFU/g,且最多允许2个样品的检验结果超过10CFU/g。乳粉、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中大肠菌群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可能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人员、工器具等的污染;也可能是灭菌工艺灭菌不彻底导致的;还可能与产品储存条件不当有关。
十一、水胺硫磷
水胺硫磷属于胆碱酯酶抑制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是一种广谱性有机磷杀虫、杀螨剂,兼有杀卵作用。其为高毒农药,禁止在蔬、果、茶、菌类、中草药材上使用。食用少量含有水胺硫磷的食品一般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水胺硫磷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茶叶中水胺硫磷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05mg/kg。茶叶中水胺硫磷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茶农在种植过程中违规使用。
十二、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
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等特性。食用食品一般不会导致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超标的食物,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干枸杞中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1mg/kg。干枸杞中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果农对使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不了解,从而违规使用或滥用农药。
十三、过氧化值(以脂肪计)
过氧化值是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主要反映油脂被氧化的程度。食用过氧化值超标的食品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但长期食用过氧化值严重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花生酱》(QB/T 1733.4—2015)中规定,花生酱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25g/100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腌腊肉制品》(GB 2730—2015)中规定,腌腊肉制品火腿、腊肉、咸肉、香(腊)肠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5g/100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葵花籽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80g/100g。花生酱、腌腊肉制品、熟制葵花籽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被氧化;也可能与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十四、酸价(以脂肪计)(KOH)
酸价,又称酸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的酸败程度。酸价超标会导致食品有哈喇等异味,严重超标时会产生醛酮类化合物,长期摄入酸价超标的食品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中酸价(以脂肪计)(KOH)的最大限量值为3mg/g。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中酸价(以脂肪计)(KOH)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也可能是生产工艺不达标;还可能与产品储藏条件不当有关。
十五、全氮(以氮计)
全氮是酱油的品质指标之一,反映了酱油中蛋白质、氨基酸、肽等含量的高低。全氮不合格主要影响产品的风味。《内蒙古甘旗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牛奶酱油》(Q/NGQS 0001S—2024)中规定,特级牛奶酱油中全氮(以氮计)≥1.50g/100mL。酱油中全氮(以氮计)含量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采购环节质量把关不严;也可能是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不严,如酿造周期未达要求;还可能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降低成本而涉嫌掺假。
十六、氨基酸态氮(以氮计)
氨基酸态氮是酱油的特征性品质指标之一,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鲜味越浓,反映酱油的质量越好。氨基酸态氮不合格主要影响产品的品质。《内蒙古甘旗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牛奶酱油》(Q/NGQS 0001S—2024)中规定,特级牛奶酱油中氨基酸态氮(以氮计)≥0.80g/100mL。该批次产品中氨基酸态氮(以氮计)含量既不符合相关产品执行标准要求,也不符合产品标签标示要求“氨基酸态氮(以氮计)≥0.80g/100mL”。酱油中氨基酸态氮(以氮计)含量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采购环节质量把关不严;也可能是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不严,如酿造周期未达要求;还可能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降低成本而以次充好。
十七、不挥发酸(以乳酸计)
不挥发酸(以乳酸计)是食醋中总酸的一种,以乳酸为主。不挥发酸(以乳酸计)不合格主要影响产品的品质。《酿造食醋》(GB/T 18187—2000)中规定,固态发酵食醋中不挥发酸(以乳酸计)≥0.50g/100mL。固态发酵食醋中不挥发酸(以乳酸计)含量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发酵工艺控制不当。
十八、酒精度
酒精度又叫酒度,是指在20℃时,100毫升酒中含有乙醇(酒精)的毫升数,即体积(容量)的百分数。酒精度是酒类产品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含量水平主要反映产品品质。《露酒》(GB/T 27588—2011)中规定,酒精度标签标示值与实测值相差不得超过±1.0%vol。酒精度不符合产品标签标示要求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不严或生产工艺水平较低,无法准确控制酒精度;也可能是生产企业检验器具未检定或检验过程不规范,造成检验结果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