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SIGS)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和成果。通过大模型创新应用、海洋污染防治和学术英语表达三个关键点,展示了AI在教育教学中的赋能作用。学生运用AI技术解决生活中的痛点问题,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如何将AI运用到生活和产业应用中,并发现大模型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同时,AI技术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体验,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教育不仅仅是科技发展,更在于如何用技术实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大模型创新应用
学生们运用AI技术开发“上海迪士尼乐园路径规划助手”,根据游客的心情、体能和实时位置生成最佳游玩路线。课程重点不是学习AI算法等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课程了解如何将AI运用到生活和产业应用中,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关键观点2: 海洋污染防治
清华SIGS利用AI技术打造了一个包括专业资料的“专属数据库”,并搭建视频生成软件“Chat-EDU”。学生观看AI生成的视频,找出其中的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观点3: 学术英语表达
借助AI技术,清华SIGS的英语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个性化的学术写作框架和线索,减轻写作负担、提高写作质量。但教师也指出,AI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的现场互动与情感表达,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自我相处。
正文
☟☟☟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大语言模型正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渗透至各行各业,这其中更包括始终走在学术前沿的大学校园。
人工智能给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机遇,在这场教育革命中,不少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简称“清华SIGS”)教师积极探索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多元深度融合,不仅领衔重塑大学课堂,更展示出大模型在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巨大潜力。
“上海迪士尼乐园路径规划助手”是“交叉创新实践课——大模型创新应用”课程作品之一。课程负责人方可介绍,每个人游玩时的心情、体能等都在变化,从而影响到路线选择,通过和AI交流对话,AI能马上做出综合判断并提供合适的路线——这一方式看似是个简单的线路规划问题,实际上能大幅提升游玩者的体验。
在“交叉创新实践课——大模型创新应用”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小组合作,发现生活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并运用AI技术设计出实用的产品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该课程从学习设计AI小游戏入门,随后通过学习掌握如何运用AI进行技术支持,并渐进式启动综合项目,即使是非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也能快速上手——学生重在找到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写代码等工作则由“AI学伴”完成。
2024级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徐可懿表示:“我在课程中接触到了实用的大模型技术和大模型应用开发工具,并体验了AI创新应用,从创意生成到原型开发的全过程,课程的一大特色在于引导我们发现大模型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
方可担任多门交叉创新实践课的负责人,在他眼中,“这门课的关键词是‘勇于挑战、乐于创造’,因为学生发现的问题都是‘0’,我们都是探索者,要一起探索未知、一起实现‘从0到1’的突破。课程重点并不是学习AI算法等专业知识,作为一个合格的‘学伴’,AI是辅助性的,更多是让学生通过课程了解如何将AI运用到生活和产业应用中,学会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清华SIGS还有一门
热衷给AI“找茬”的课程
AI生成的视频成为学习辅助工具
学生们通过“刷视频”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种互动式“智”慧课堂
将传统的“师生互动”
升级到“人类与AI交互”
提升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让课堂更加活跃
“海洋污染防治技术与应用”课程负责人、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教授李兵介绍,如果有人问AI“明天天气如何”, AI很难给出精确回答,因为,提问者所在位置、提问目的和背景都不明确。
“我们利用大模型获得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为此,就要思考为什么答案不正确,找到问题所在,思考‘最好的人机协作模式是什么’。”团队核心成员、清华大学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文德进一步解释。
基于上述逻辑,教学团队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教学,打造了一个包括专业教材、专著、工作报告、学术论文、制度标准等海量资料的“专属数据库”,并搭建了一款视频生成软件“Chat-EDU”。
在“通过语言指令生成视频——学生观看视频——给视频‘找茬’”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找出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语病、错字等语言指令中存在的文本错误;第二,指令是否强关联等逻辑性错误;第三,信息或事实的知识性错误。然后,学生要根据找到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最终完成课程报告。
李兵表示,“许多学生不爱、不敢提问,然而,攻读研究生学业的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也就不存在分析问题,为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重视起来。正因为人类比AI强,才能知道AI哪里不行,学生要根据AI生成的视频,找出其语言模型在应用中的缺陷,更好地完善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教会了’AI也就教会了自己。”
清华SIGS人文社会科学部李向明副教授也是这场教育变革中的先行者之一。在她新开设的一门全英文课程“学术故事英文表达”中,她带领学生一起从“内容生成”到“角色生成”、从“薄弱环节”到“阿喀琉斯之踵”,借助AI技术为英语教学注入满满的“课张力”。
李向明介绍,通过给AI输入不同的提示词,为AI赋予不同“角色”,就能生成有个性的学术写作框架和线索,大大减轻写作负担、提高写作质量。
例如,一名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让AI担任“科学实验助理”,为实验室数据提供实时分析;文学专业学子则让AI成为一个“敏锐的读者”,为写作提供叙事建议;AI还能担任“有经验的长者”,从文学创作的视角为学生写作提供叙事建议,增添故事性与感染力……通过不同AI角色生成的反馈,学生能在比较中学习,提升认知水平和文字综合运动能力。
“申请科研项目或寻求天使投资、开展科普工作时,都需要把专业的科研成果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用比喻、文学修辞来打破科学‘高冷’形象,或将抽象概念转化成生动故事,这其实都是‘学术语言’的再创作。”李向明指出,使用AI进行内容生成的过程中,学生们既是“AI使用者”,也是“AI训练师”
为此,课程鼓励学生用AI去改造自己的学术语言,给学术文章赋予“故事性”。例如,一名学生将论文中“气候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改写成“阿喀琉斯之踵”,这个源自古希腊神话的比喻让专业知识更易被大众所理解。
但李向明也指出,“使用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获取知识,但它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的现场互动与情感表达。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自我相处,而不是一味依赖技术。未来的教育不仅仅在于科技发展,而在于如何用技术去实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清华SIGS的课堂上
AI不仅仅是一个工具
更是学生的“学伴”
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
借助AI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也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编辑:朱晓芳
审核:王 珺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本文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