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期身体累、精力差、爱内耗的人,改命最快的办法,就2个字

十点读书  · 读书  · 6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现代人因外界环境和自身原因导致的精神压力和生活焦虑,通过清理身边的“垃圾”、断舍离、避免垃圾快乐、清理底层社交和让大脑静下来等方法,寻找生活的轻盈和自在。文章呼吁人们学会修剪生活的“边角料”,轻装上阵,全力争取真正重要的东西。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现代人因外界环境和自身欲望背负过重,导致精神压力大,生活焦虑。

人们需要学会清理身边的‘垃圾’,摆脱物质欲望、攀比心理、无效社交等束缚,减轻精神负担。

关键观点2: 断舍离和精简物品能带来生活便利和心灵舒畅。

通过只保留必要物品,拒绝不需要的东西,腾出时间和空间,提升生活质量和心灵愉悦。

关键观点3: 杂乱的空间会增加身体压力激素,环境脏乱会影响自我形象和自律能力。

保持环境整洁有序,有助于提升自我形象和自律能力,减少焦虑和压力。

关键观点4: 垃圾快乐会制造虚假满足感,离开这些快乐会让人感到焦虑和不适。

需要清理‘垃圾快乐’,通过替换条件反射,寻找更健康的解压方式。

关键观点5: 底层社交可能让人陷入无效的时间和精力消耗。

清理底层社交,把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是中年人真正的清醒。

关键观点6: 大脑内耗可能是由于焦虑、信息过载或过度用脑等原因导致。

通过规律作息、戒断干扰、专注当下等方式,可以让大脑静下来。

关键观点7: 借鉴寺庙生活的规律作息和严格规矩,可以治愈内耗,让人吃得香、睡得好。

给自己定一个日常作息时间,训练自己‘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缓解内耗。


正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近几年,不论是自己还是身边人,都越来越死气沉沉的:


长期感受不到开心,不管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生活明明没发生大事,但就是筋疲力尽,不管怎么休息,都觉得很累;


脑子永远停不下来地转,越想越焦虑、内耗;


一直喝中药调理身体,但依旧气血不足,身弱体虚。


这种状态,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叫“活人微死”:


人明明还活着,却失去了本该有的精神气儿。


这自然源于越来越卷的外界环境。


但如果往内看也会发现: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被物质欲望、和旁人攀比、奶头乐、无效社交等等裹挟着。


因为过度向外追求,背负了太多欲望与干扰,因而不停内耗,越活越累。


所以我们想要改命最快的办法,就是学会清理。


及时扫净身边的“垃圾”,便能收获更轻盈的生活。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


“在生活的风浪中,我们应像船长一样,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网友余元在过去,曾有过一段热爱“买买买”的时期。


经常这个月的工资还没发,就已经为了购物刷爆了信用卡。


直到一次,她临时被房东通知:


“我要卖房了,你赶紧搬家吧。”


在收拾行李的过程,她陷入了极度的烦躁:


明明房间很小,但东西却堆得到处都是,收拾起来没完没了。


单单衣服就有四五百件,其中大多没穿过几次。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既没存款,又没快乐。


有的只是一堆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杂物。”



于是,余元决定学习“断舍离”。


她先是只带了20%的生活必需品去往新住处。


然后又为自己定下了4个“生活原则”:


1、拒绝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不论是买东西时的小赠品、买菜的塑料袋,还是亲朋好友送的礼物。


只要自己不需要,都一概拒绝,不带回家囤积。


2、精简物品,只留下必需品和最喜欢的。


例如,衣服,只留最常穿的;


食物,不囤货,吃完再买;


同种用途的东西,只买一个。


3、重复利用旧物。


像是大衣,即便样子有些旧了,但只要没坏,依然可以继续穿。


4、修理坏掉的东西,最大程度榨干东西的价值,而不是一有问题就丢掉。


一番调整下来,余元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未因为东西变少,而有丝毫不便。


反而因为房间干净宽敞,无需费心收拾,心情变得舒畅许多,也更能专注做事了。


以前,我看似是东西的使用者,其实更像是奴隶。


我为了买更多的东西,要疯狂地加班,赚更多的钱,租更大的房子。


然后还要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收拾。


到头来,身心俱疲,没钱没闲没快乐。


不像现在,东西少了,快乐和充实感却多了。”



哈佛大学的研究曾表明:


杂乱的空间会增加我们身体里的压力激素。


让我们更容易焦虑、分心,无法专心做重要的事情。


同时,环境脏乱会让我们更容易“自暴自弃”,开始拖延、熬夜、暴饮暴食等等。


房间就像一个能量场。


越是脏乱,越散发着负能量。


久而久之,也会影响着我们变得混乱、烦躁、不自律、没动力。


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话:


“扔掉半柜子的衣服,才能看清自己是谁;少囤点没用的东西,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所以啊,中年人想改命的第一步,就是清理房间。




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压力超载。


很多人都像电量只剩20%的老损电池,常年身心俱疲。


因此,无处回血的身心会报复性地渴望一些垃圾快乐:


刷短视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抽烟、喝酒、打游戏......


这些快乐如果只是偶尔享受,并不成问题。


最怕的就是上瘾。


之前加州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


受邀参加的是一众硅谷高管。


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高压、高竞争、快节奏。


所以一有空放松,就会去抽烟、喝酒、逛社交场所。


但在实验期间,高管们被要求戒断这些快乐。


结果一段时间下来,他们个个注意力涣散、记忆衰退。


要么开会开到一半,就走神溜号;


要么材料没看两行,已经无法专注;


又或者独处时感到莫名烦躁,坐立难安。



实验结果表示:


“垃圾快乐”往往会刺激大脑里的多巴胺加速分泌,让人快速感到精神上的愉悦。


但这是大脑制造的“虚假满足感”。


因为用不了多久,这些快乐就会消失,随即我们会跌入更强的空虚感。


此外,一旦离开这些快乐,我们将变得极度不适应,进而感到焦虑。


所以,如果想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满足感。


需要一点点地清理“垃圾快乐”。


例如,每次想抽烟减压时,都可以嚼口香糖+深呼吸10次;


把酒放在高高的架子上,增加我们喝酒的难度;


家里完全不囤零食和饮料;


每晚刷短视频前,先翻10页的书。


等等。


想起《原子习惯》中曾说:


“你不需要改变自己,只需要改变系统。”


我们沉迷垃圾快乐,是因为大脑养成了固定的条件反射:


例如一感到压力,就想吃高热量的东西。


因此,我们只需要给大脑换个“条件反射”。


以后如果感到压力时,不妨出门走路放风10分钟。


多坚持几次,渐渐就能替代掉垃圾快乐。




作家梁军曾说:


“很多人之所以废掉,是因为他烂在了底层的生活圈里。”


回顾我们的生活,一定能发现不少这样的社交关系:


在公司为了合群,总是在下班后加入大家的酒局、聚餐、各种团建;


每次回老家,都要和各路朋友喝到不醉不归;


为了拓展人脉,一遇到新朋友就要加个微信,还要定期在朋友圈为他们点赞,刷存在感。


然而这些努力换来了什么呢?


时间没了、啤酒肚大了、身体累了、个人能力废了......



老舍的《离婚》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张大哥是财政所的科员,平时没事就爱奔赴各种宴会,结交人脉。


又或者,谁遇上点难处,他都会拼尽全力地帮忙。


他总觉得,只要多认识人,多帮助人,以后别人也会为自己所用。


那时,张大哥身边总围着一群朋友,夸他仗义、热心。


然而不久后,张大哥突然失业了。


儿子也因为惹事被抓了。


为了救出儿子,张大哥到处找人帮忙。


结果呢?


过往的那些朋友,要么避而不见,要么推脱自己无能为力。


不论看起来多热闹,成年人的社交终归只有一个原则:


价值决定关系。


能够长期保持的关系,都需要双向为彼此提供价值。



美国学者亨利·亚当斯曾说过:


“一生交一个朋友称得上充足,交两个朋友称得上众多,交三个朋友称得上难得。”


其实我们这一生,真正能拥有的朋友是很少的。


绝大部分都是过客,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为我们提供一些价值。


所以,差不多就行了。


就像钱钟书所说:


“不必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毕竟,只有删除100个点赞之交,才能留出时间给1个真正重要的人;


远离了酒桌上的称兄道弟,才能拥有独处时的平静自在;


不再在朋友圈里刷存在感,才有功夫自我精进,在生活中活出存在感。


清理底层社交,把时间“浪费”在重要的人事物上,才是中年人真正的清醒。




如今应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总觉得大脑很累,停不下地思考。


越是希望自己不要想,要休息,脑子就转得越快,头痛得更厉害。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是焦虑内耗导致的思虑过度;


也可能是刷太多碎片化信息,造成了大脑的信息过载;


还可能是作为脑力工作者,过度用脑。


其实让大脑静下来的方法并不难:


规律作息,戒断干扰,专注当下。



像近来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去寺庙做义工,短期生活几天,


在庙里,他们需要遵循严格的作息:


早上5点半起床,6:30做早课,7点吃早餐。


中午11点吃午餐。


下午4点做晚课,5点吃晚餐。


晚上9点半睡觉。


此外,每天早晚还要各抽2个小时,去打扫禅堂。


不仅如此,义工还要遵守严格的“庙门规矩”:


例如,严格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


吃饭的时候不可以说话;


到点了就要睡觉和起床。


等等。


如此老古董的规矩,虽然不符合咱们现代人的习惯,却真正治好了不少人的内耗。


让他们开始吃的香,睡的好。


其实很多人的内耗,都源于要么活在对过去的懊悔中,要么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


却唯独没活在此时此刻。


但在寺庙里,在清规戒律的要求下:


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情。


吃饭就专心吃饭,睡觉就踏实睡觉。


该用功时用功,该休息时休息。


少低头玩手机,多抬头看天空,放放空。



我们其实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


1、给自己定一个大致的日常作息时间,训练自己“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


2、每天晚上定时放下手机,关掉社交软件,戒断外界信息的干扰。


3、每天选一件小事专注,训练自己“专注当下”的能力。


像洗碗时感受水流的温度,或者剥橘子时观察脉络走向。


4、把脑子里纠结的事情写下来,找个时间专门去解决它。


5、用具体的行动代替抽象的纠结。


例如,立刻做5分钟的家务,比思考2小时“要不要做”更能缓解内耗。


归根结底一句话: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在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说:


人生唯有学会修剪“边角料”,才能轻装上阵,全力争取真正重要的东西。


点个吧,希望每个人都能越活越轻松自在。


你是否也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死气沉沉呢?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聊聊~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