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圈沸沸扬扬上演的“英一事变”算是告一段落,期间康石石多次想要提笔,都赶上事件继续发酵。如今热潮褪去,康石石想结合近期教培机构的乱象,聊聊以下几个问题:● 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崇拜的究竟是知识,还是名师的光环?● 当“打假”变成全民狂欢,我们是在追求正义,还是享受名师跌落神坛的快感?● 人潮散去,艺术生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安?今年考研英语被冠以“史上最难”称号,对学生而言,可能因为英语成绩不过线直接退出考研战场;对考研名师而言,却是打响名声的好时机。
伴随着百万考生的哀鸿遍野,名师们上演了一出浩浩荡荡的“晒分大战”。
文都机构的何凯文率先出战,高调亮出一份89分的成绩单。

此分一出,堪称王炸。
何凯文的成绩不仅令考研备战生蠢蠢欲动准备报课,也给无数同行当头一棒。他所在的文都机构立马全网报喜,配字:“何~下次过90吧”,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另一位考研英语名师周思成考了77分,相比起来就有些黯然失色。至此本以为只是一次简单的晒分。
直到3月5日,周思成实名质疑何凯文的英语成绩造假,称何凯文的考研英语成绩截图、视频都是后期合成的,而且做得很粗糙。
消息一出无异于一道惊雷,结合何凯文删除自己的查分视频、清空社交平台动态、把账号设为私密等此地无银三百两行为,似乎直接实锤了成绩造假的事实。
康石石想说,果然最了解你的人是同行。很快,何凯文承认他的考研英语成绩实际为71分,称自己试图以虚假成绩维系教学的可信力与影响力,并宣布退出考研英语圈。他所在的文都机构也发布声明,火速割席。
反观另一位考研英语老师田静,考完当晚在公众号发文:“题微难,难是因为没准备到位。”,出分后却迟迟没有公开自己的考研成绩。
被网友追问两天后,田静回复:“没有成绩,因为没有答题”。
数学考研名师汤家凤此时公开呛声:0分也是成绩,不存在没有成绩一说。
面对汤家凤的质疑,田静的说法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但具体考研成绩是多少,目前仍未可知。而另一边,田静所在的启航机构,已在官网撤掉了田静的学历信息。
至此,看似最坦诚的周思成仍在网上重拳出击,但逐渐有帖子传出周思成雅思作文单项成绩8.5分也为造假,面对新的舆论风波,周思成发帖回应称查不到雅思成绩。
被三番五次欺骗的考研大军已经不会再相信任何人,网友们借着热度,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花活儿”质疑周思成的雅思成绩。
这场考研名师集体“翻车”事件进展至此,已经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就像投入水中的一枚炸弹,影响力从考研圈儿迅速扩散至整个互联网。何凯文、周思成、田静这三个人的名字也在短时间内迅速“蹿红”,频繁占据各大平台热搜榜单,网友们将这次事件戏称为“英一事变”。
该事件爆火的背后,与其说是网友对考研机构乱象的关注,倒不如说是一场“造神与弑神”的集体狂欢。网友们每日坐等反转;平台收割活跃度;当事人凭借热度完成变现……而真正值得探讨的“教育本质”这一核心话题,却在狂欢中悄然沉默。
对看客而言,田静考了多少分重要吗?周思成的雅思成绩是真是假重要吗?
重要,但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真相揭开那一瞬带来的反转,网友喜欢造神,更喜欢看神跌落“神坛”,像“嘴硬的田静只考了28分”、“说别人造假的周思成也在造假”……这种打脸剧情比平淡的事实更具话题度。
对此次事件的三位考研名师而言,黑红也是红。周思成雅思成绩的真实性没有定论先暂且不提,只看社交平台的点赞量比过去翻了不止一倍。
而另一边,就在何凯文宣布退圈后的几个小时,他打开直播,在涌入直播间的3万观众面前直播查分并含泪道歉。
即便实锤造假,直播间里依旧打赏不断,还有弹幕刷屏“支持何老师”,这场闹剧因直播间被封草草收场,一场直播下来,何凯文不仅涨了几万粉,还有800多人参与付费连麦。
荒谬。
很多同学在挑选机构时通常将师资力量和教学成果作为首要考量因素,为此,部分机构将“名师效应”视为招生手段,为了达成目的,会过度夸大老师的学术背景,用个人IP代替实际教学成果;考研老师也或被动、或主动地开始打造完美人设。
一旦尝到甜头,越是成功的明星老师,越难保持教育者的本色,为了维持人设,证明自己的教学实力,他们需要持续培养出高分学员;上课时最好也能具备一些网红特质——幽默、犀利、有梗;社交媒体上要定期晒出“学员捷报”……其实这未必是坏事,而当真实的教学成果跟不上旁人的期待时,部分老师就会选择造假。
对于名师而言,这种行为无异于在给自己挖坑,要时刻提心吊胆,生怕哪天谎言被揭穿,导致人设崩塌。
当名师们沉溺于维护虚假光环时,真正的教学质量也会下滑,同学们支付的高昂学费可能更多是为老师的光环买单,而非真正的知识。
其实早在23年考研英语出分后,何凯文的86分也被网友质疑过,但面对真刀真枪考出来的成绩,何凯文理直气壮得多,诞生金句:“你是考研老师,你就该考这个分数。”
原来种子早已种下,也不怪网友调侃:如果田静不说考研英语没那么难,何凯文或许不会把成绩篡改到89分那么高。一旦为了维系形象而造假,那么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可能将在一夕之间土崩瓦解。
对于机构而言,“造神”同样有风险。培养一个头部明星老师相当于把鸡蛋都放进同一个篮子里,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
明星老师对机构的价值不光是教书育人,还要成为噱头,帮品牌完成营销。
有的学生奔着老师的名气报课,结果发现对方只是露个脸,真正的辅导工作都由其他老师代劳。比如最近大热的《吴彦祖带你学口语》,就是打着吴彦祖的旗号卖课,实际上10分钟的课阿祖只教5分钟,没少引起网友吐槽。
对作品集辅导机构而言,却很少见到有什么明星老师。
一是因为越有名气的老师越是稀缺资源,培养成本极高。
二是没有必要。作品集辅导模式不同于考研英语,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1v1服务,创作过程要持续跟进;完成一整套作品集往往需要多领域老师指导,要是每个领域都安排一个明星老师,这样的全明星阵容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的;此外,作品集的好与坏其实很难建立一套统一标准去评判,作品集应该做成什么样,更多是按照目标院校的取向走,也就难以判断老师的优与劣。
那些真正能做出成绩的明星老师站在金字塔顶端,在择校时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对于缺少明星导师的作品集辅导机构而言,则更多的是看企业规模、战绩以及口碑。
平台一搜,发现无论是什么规模的机构或多或少都有避雷贴,帖子的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既有学员的真实反馈,也不乏为博取流量而刻意抹黑;而且宣发的战绩同样能造假,这种感觉就像在某书搜某款产品评价时,看到的不是营销软文就是避雷贴。
面对如此两极分化、鱼龙混杂的信息,有些同学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彻底凌乱了。
康石石投身艺术留学事业十余年,见过太多学生在找机构时踩坑,夸大其词的承诺、作品集代做、教学质量注水、捏造教学成果……白白让银子打了水漂不说,更严重的是影响申请进度。
作品集辅导机构的质量良莠不齐,而同学们的未来经不起试错。究竟该如何甄别信息,选出最值得信赖的辅导机构?作为业内人士,康石石根据行业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筛选标准,希望能帮大家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首先要确保基本权益不受侵害,主要考察以下五点:
● 机构是否有
营业执照/正规合同,合同条款是否清晰合理;
● 是否有合理的退款机制;
● 成立时间是否少于3年,低于3年的要慎重考虑,对留学规律的洞察都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申请周期,对院校偏好、专业趋势的判断可能不够成熟;
● 是否有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学习进度跟踪机制、以及每次课程的过程记录;
● 是否提供场地和设备,比如装置制作、材料试验、摄影、成衣制作、金工工坊、模型工作室……
其次,产品质量是立足之本。艺术设计不同于语言或其他学科,它会随着时代的流行趋势而不断变动,这就要求作品集辅导要与时俱进、定期更新,不断适应当下的时代浪潮。名校的录取标准也在变,所以要确保机构能随时更新教学机制,与院校的要求保持同步。
同时,设计讲究融会贯通,同学们要能将学到的不同派别、风格融合到一些,形成一套具备个人风格的作品。这也就要求作品集辅导的课程应该是系统、多元化的,让学生们能理解不同设计方向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个完整的作品集至少需要4-5个项目,制作起来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了保证稳定的教学服务质量,还要看机构是否有全职老师、是否有不计课时制。
对于前者,如果一个机构全是随时可以撂挑子走人的兼职老师,那么教学质量、课程研发都是没有保障的;至于后者,当老师的收入不与教学时长挂钩时,便更倾向于精准解决问题,节省双方时间。
最后,是康石石从始至终坚守的行业底线。作品集辅导行业发展数十年,商业化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作为教育从业者,至少需保证几个最基本的底线原则:坚持不代做、不虚构offer/作品集案例、不诋毁同行……
教培机构的初衷本应是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为同学们提供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
见过的风景愈多,康石石愈确信——教育者的使命不在于赚取多少利润,而在于改变了多少人生。作为教育服务机构,有义务让教育回归本质:不单是产出出色的作品集,更多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在这个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康石石祝愿每一位怀揣梦想的同学都能遇到真心做教育的老师,希望这个行业能少一些浮躁的营销,多一些踏实的耕耘,教育本就不是一场生意。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保研、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申博、就业的问题,都欢迎通过以下方式向我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