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春的余杭,沃土上播下的不仅是金色的种子,更有高质量发展的雄心。2月18日,一场以“攀高峰 向未来”为题的大会举行,既是对“新春抓发展”老传统的赓续,更是对“高质量发展”新命题的破题。
透过这场大会,余杭向外界展露的不仅是信心与志气,更是一条向高而攀的清晰路径。
遥想2022年,当年2月18日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余杭提出,力争通过三年的不懈奋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
整整三年过去了,余杭不仅用三年时间突破3000亿元大关,更用3355.67亿元的成绩超越区划调整前大余杭的3051.61亿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今天,余杭以“攀高峰 向未来”为题,再次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年前的豪言犹在耳畔,然而真正的攀登者从不止步于既定高度,因为山顶不是终点,而是看见更高峰的观景台,是迈向下一程的新起点。
带着这份清醒,大会上明确指出了余杭面临的挑战: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重整行装之际,城市重要新中心的选择是:守正创新、实干争先,高原之上再建高峰。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之事,多干“难而正确”之事,奋力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在“未来攀峰”行动启动仪式中,余杭首次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四大赛道代表置于同一坐标系,构建出清晰的产业生态拼图。
这份拼图的构建逻辑在会场大屏幕上清晰可见:当同花顺、灵伴科技、零零科技、迅蚁科技、申昊科技、强脑科技、暖芯迦、佳量医疗等企业的代表们一同将手按在大屏上,共同启动“未来攀峰”行动时,我们仿佛看到,在余杭,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在渐次交融,类脑智能同人形机器人的脉络相连。
这种构筑生态的思维也在“创新成果转化”“YU建未来”两大项目签约环节中得到了充分呈现:
10个前沿领域项目签约,从脑机智能到量子信息,实验室的“破茧”与产业的“蝶变”在此衔接;而全省首个“未来工厂”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推出,则为中小企业铺就实现数实融合的“高速路”。
余杭的目的显而易见:在这里,产业发展不再是单兵突进,而是体系协同的链式突破——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耦合催生出“1+1>3”的聚变效应。
大会现场,一份《余杭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引人关注。
这份从一轮轮政策基础上逐条、逐句、逐项优化迭代而来,涵盖人才、创新、产业、培育、保障五大维度的政策,正是余杭为企业精心准备的“新春礼包”。
秉承真情实意、拿出真金白银,始终与企业同呼吸、共生长,从“我出政策你来享受”的单项输出,到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用“真阳光、好雨露”持续打造最优越的营商环境。这就是余杭,是最懂企业、最挺企业的沃土。
正因如此,余杭的“朋友圈”里,最显眼的位置永远都是企业。
高质量发展杰出贡献奖、数字经济突出贡献企业、制造业突出贡献企业、经济发展突出贡献企业、服务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教科人融合引领示范奖、创新策源优秀成果奖、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奖……
企业的星光,就是城市的光芒。从数字经济龙头到制造业标杆,从创新策源到成果转化,余杭用掌声致敬“主角”,也用行动呼唤“同行者”。
当中金资本、中信建投资本、君联资本等投资机构的身影出现在签约席,余杭的“朋友圈”悄然升级。随着这些具有强大的行业影响力和资源掌控力“产业伯乐”的加入,就像余杭的“朋友圈”接入了“超级路由器”,资本为链、企业为珠,串联起深扎根的底气与广触角的视野。
钱江潮信应时至,弄潮儿向涛头立。透过这场大会,余杭向高而攀的逻辑清晰而明确:
战略谋划的高度,决定了城市能级跃升的天花板;
创新生态的厚度,孕育着新质生产力破土的沃土;
政企协同的温度,打破了壁垒,从“我与你”变为“我们”……
这个春天,余杭正以攀登者的姿态,将“历史性跨越”化为下一程的起跑线。因为真正的巅峰,永远在下一个峰顶之上。
一审 | 吴燕
二审 | 杨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