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末杂谈:高中双休制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蛋先生工作室  · 电商  · 4 天前

正文

点击上方蛋先生工作” 关注我们


根据教育部统计,截止三月底我国在12个省份的2300余所高中试点周末双休制。家长们对此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欢呼“孩子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也有人哀叹“补课费又要涨价了”,还有人担忧“农村孩子怎么办?”

这场看似简单的作息调整,实则是在酝酿一场重大的教育改革,所以不论开心或担忧,每个家长都有必要深入了解这场改革的初衷和背景,因为这关乎每个孩子的未来。

一,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人类正在从后工业化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过渡,未来重复的体力劳动和重复脑力劳动将毫无价值。工厂大量用智能化、自动化的机器代替传统产业工人,连泰山的挑夫和重庆的“棒棒”都会被机器狗取代,未来你想“搬砖”都没机会了。

同样的,办公室里大部分工作,比如文秘、基础会计、审核、统计、报表等等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人工智能并非无所不能,它缺乏人类特有的个性化思维、创造力,以及情感共鸣。AI生成的图片和视频足以以假乱真,但AI画不出齐白石或张大千的意境。AI写的专业性文章,哪怕是很细分的领域都能做到有理有据,但总是中规中矩,缺乏人类天马行空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

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重大调整,我们应该把孩子们培育成“AI无法替代的人才”,而非与机器竞争的重复劳动力。

传统的标准化、填鸭式教育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或不断刷题,因为工业社会需要的就是知识丰富,技术娴熟的人才。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最廉价的就是知识和体力,无论你多努力也赶不上人工智能的知识储备量,无论你多强壮也赶不上机器人。传统应试教育让那些听话、吃苦的孩子脱颖而出,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质疑和批判精神,具备个性化思维和创造力的孩子。

学校提供的是大众化、同质化、标准化教育,同样的校服、同样发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标准答案,同样的校规校纪……学校不提倡个性化的审美和思考,不允许对权威的质疑和批判,把孩子们棱角都磨平了,长此以往孩子们也就丧失创造力了。而家庭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家庭教育更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的认知、思维、性格、审美等大多来自原生家庭。

二,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堪忧

据相关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即将突破一个亿,其中未成年人就占了30%,比例远超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我国青少年抑郁率为24.6%,是日本的3.4倍。可见我们的孩子是这个地球上最辛苦的孩子,如果再不改革,这一代孩子将被应试教育彻底压垮。

成年人失业了还有可以另谋出路,而孩子们只有高考这一条路,这种压力让孩子们成天生活在焦虑、恐惧和失眠中,这不是他们这个年龄该承受的。所有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我们更在乎孩子的身心健康,希望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对于学校,家庭更温馨和包容,据北师大研究数据表明,每周增加1天家庭日可降低抑郁风险17%"

所以适当降低学校教育的比例,增加孩子们与家人的相处时间,不但能降低孩子的压力和负担,还有利于培育孩子的个性化思维和创造力。正如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以上或许就是决策者的初衷吧。但客观的说,双休制只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只要高考“唯分数论”这一指挥棒不变,任何教育改革都很难落到实处。

作者:蛋先生姚玮,转载请标明作者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