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48岁怀二胎,她撕碎所有「好妈妈」剧本

KnowYourself  · 热门自媒体  · 16 小时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电视剧《180天重启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剧情设定、人物设定以及剧中的主要事件。文章强调了母女关系是该剧的核心主题,通过剧中的情节展示了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复杂情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剧情概述

《180天重启计划》是一部聚焦母女关系的电视剧。剧情新颖,以28岁女儿失业回家陪伴48岁怀孕二胎的母亲的情节展开,展现了母女二人重新理解彼此的过程。

关键观点2: 人物设定与剧情发展

剧中人物设定新颖,母亲吴俪梅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味牺牲和奉献的母亲形象。剧情中,她面临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打工、考学的挑战,同时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女儿苏苏则对母亲的选择充满不解和担忧,但逐渐理解并支持母亲的人生选择。

关键观点3: 母女关系的复杂性

母女关系是剧中的核心主题,展现了母女之间的复杂情感。她们是最亲密的,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剧中也展现了外婆与母女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观点4: 互动与情感表达

剧中的吵架戏真实细腻,展现了母女之间的冲突和和解。在冲突中,她们表达了对彼此的关心和爱意,虽然表达方式有时显得拧巴,但正是这种真实的表现让人产生共鸣。

关键观点5: 家的意义

电视剧通过温馨的家庭场景,重新定义了家的意义。家是港湾,是托举,是终极支持系统,是累了可以随时回去的地方。虽然家有争吵和摩擦,但也有坚定的、无法替代的爱意。


正文



最近,我因为一部轻喜剧,哭完了两包纸巾,就是这个《180天重启计划》。


剧名可能大家还不熟悉,但导演之前的几部作品,《三悦有了新工作》、《装腔启示录》、《我在他乡挺好的》很多人肯定已经耳熟能详。


这次的《180天重启计划》聚焦在母女关系议题,延续了李漠导演一贯的细腻温情,也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部分。


首先,剧情设定很新颖:28 岁的女儿(苏苏)失业回家啃老,歪打正着陪护 48 岁怀孕的二婚妈妈(吴俪梅)生产,她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去重新理解自己作为妈妈和女儿的身份。



其次,人物设定也很新颖:吴俪梅不再是一味牺牲和奉献的母亲,而是有着强烈的自我主体性。她有美满的婚姻但她偏要离婚;在接近 30 岁的年龄一边打工带娃,一边读书考学;48岁重组家庭怀二胎……


主打一个永远不安排理出牌,社会时钟和「好妈妈模板」对她是完全失效的。


更有意思的是,吴俪梅怀孕后,她自己的妈妈(也就是苏苏的外婆)也来陪护,于是,三代同堂,贡献了大部分的笑点和泪点,尤其是二位老戏骨演员太强了,她们一哭,我就跟着哭,根本停不下来。



三代人的相处,打开了观众对于「母亲」和「女儿」之间关系的三重想象,她们是世界上最理解和心疼彼此的人,也是一言不合就剑拔弩张的敌人,更是托举彼此的最坚实的后盾。

妈妈是女儿的

第一个偶像


吴俪梅在大学时未婚先育,决定辍学结婚生子,丈夫帅气多金也很爱她,钱都往家里拿,没出轨也没犯错,但结婚几年后,吴俪梅闹破天都一定要离婚。


原因是,婚后她一直在当家庭主妇,丈夫是她唯一获得信息的渠道,她羡慕西餐厅里穿着西装谈生意的职业女性,也想自己闯出一个崭新的世界,但她每次和丈夫倾诉商量,换来的都是丈夫的退缩、回避和不理解。



她坚决离婚,净身出户,高中学历的她在市场上去和大学生竞争,一边带娃,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考试。


很多人看到这儿会觉得,当妈的总该为孩子想想吧,怎么没有生存能力就敢离婚,让孩子跟着自己受苦?


的确,苏苏跟着吴俪梅受了不少苦,比起肉体上的苦,苏苏更多的是不理解:不理解妈妈为什么非要离婚,不理解妈妈为什么喜欢去舞厅跳舞,不理解为什么别的妈妈都打扮朴素端庄,只有自己的妈妈涂大红唇穿短裙。


但吴俪梅从来没有因为苏苏是小孩,觉得她什么都不懂,就懒得和她说,相反,母女间有大量很细腻的对话。



苏苏问妈妈为什么要离婚,结婚不是一辈子的事情吗?吴俪梅说,如果不离婚,我会很不开心的,当你的妈妈是一辈子的事,但当别人的妻子,不一定的。


苏苏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喜欢去舞厅,吴俪梅说,每次去舞厅都有人邀请我跳舞,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糟糕了,我想要跳到我自己也喜欢自己为止。



吴俪梅并不强大,她的脆弱一览无余,但依然生猛地扎进平凡的生活和劳作里,蓬勃生长的主体性和逐渐旺盛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也注定与母亲身份有所冲突。


苏苏在作文里写:我的妈妈是从云中坠落的仙女,她穿着素雅,不事打扮,但是人人看到她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但吴俪梅并不迎合苏苏的想象,而是说仙女应该烫爆炸头,涂黑色的口红,浑身亮闪闪。


这是一个典型的「理想化破灭」时刻,妈妈作为仙女、作为自己的偶像,从神坛上跌落,但这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时刻,孩子对妈妈逐渐从一种表面化、幻想性的联系中走向更加真实和深刻的关系,这种「恰到好处的挫折」也能帮孩子发展出心理韧性,学会面对世界中的不完美。


在苏苏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对于这个「不完美妈妈」的接纳,她不再要求妈妈打扮成素雅的仙女,而是说,我喜欢你亮闪闪的裙子。



长大后的苏苏在面对母职话题时也永远愤愤不平,父亲人到中年依然不理解当初吴俪梅为什么非要和自己离婚,苏苏说,我知道她坐在这个沙发上抹过多少次眼泪。



在戏外,很多观众也对于吴俪梅的离婚很不理解,觉得剧中的丈夫已经比现实中绝大部分男的做得好了,怎么就非要离婚?


的确,影视剧里的离婚,总是要么因为出轨,要么丈夫极度恶劣,压迫、控制妻子,却很少能见到一个还算幸福的家庭主妇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觉醒,在丈夫不理解自己后决定出走。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只要给一个女人爱、给她钱,就足够了,就已经超越绝大部分男人了。


更具有争议的是吴俪梅 48 岁怀二胎,戏中人不理解,戏外观众也不理解。



不能否认剧情设定确实有夸张的部分, 48 岁生育要面临的风险确实很大,吴俪梅也并没有给出很坚实的、非生不可的理由。在这个鼓励女性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时代,这种设定确实非常不讨喜。


但结合吴俪梅两次怀孕,或许能看到女性成长的两个阶段:


第一次是未婚先孕,她在对婚姻还没有清晰认知的时候就成为了母亲,被困家庭很多年,可以说,生育毁掉了她的人生。


而第二次怀孕,是她基于自己的主体性做出的清醒决策,她充分地知道自己要面临什么风险,也甘愿承担这些代价。



这部剧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更新的样本:女性在面临生育选择时可以是主动的,清醒的,能够自我负责的,即使别人说她「48 岁怀孕,当妈的没有当妈的样,自私自利」,她也能坚定自己,只是因为她想这样。

妈妈和女儿

也是相爱相杀的宿敌


这部剧中的吵架戏很多、很碎、但也很好看,甚至让人想忍不住来盘瓜子边磕边看,因为足够真实和细腻,怀疑导演是不是在东亚母女身边都装了窃听器。


在不擅长表达柔软和温暖的东亚家庭里,心里的担心和牵挂,到了嘴上总会变成了恶语相向。


苏苏知道母亲怀孕了,第一反应是「高龄产妇太危险了」,第二反应是分离焦虑:「担心妈妈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孩子后,就不爱自己了」。


但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这个孩子断了我的财路,我怕 Ta 把我妈的钱分走。


在妈妈面前说:你老来得子我是全力反对的,你这个人做事情是向来不靠谱的。


在别人面前却全力护短:这有什么不妥的,她怀不怀上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而这种拧巴的表达方式,往上要追溯到外婆。


外婆这个角色更像我们 80、90 后的母亲,她更传统,更在意脸面。吴俪梅未婚先孕,外婆觉得她丢人现眼,在婚礼上对她极尽羞辱。



但听到有人在背地里蛐蛐她女儿,就去诅咒人家断子绝孙。主打一个:我自己的女儿只有我自己能骂。



外婆的贬低嫌弃也成了横亘在母女心头的一根刺,二人因此闹僵,导致外婆没有机会在吴俪梅第一次生产时在旁边照料,所以现在二胎,她可要抓住机会好好弥补女儿。


怎么弥补呢?趁女儿睡着后偷偷关掉空调;拿走妊娠油,让女儿用菜籽油涂肚皮;女儿上厕所要蹲守在门口,防止滑倒了没人扶;一大家子一起吃饭,要单独给女儿开小灶。


三个人在医院听着胎心的心跳时,外婆第一个泪目了,平时严谨认真的她像个顽皮的小孩一样用手机偷偷录下 B 超里的胎儿,走出房门翻看才发现都没对上焦。



外婆爱女儿的方式是一股脑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塞给吴俪梅,这种「为你好」的努力,对于主体性超强的吴俪梅来说,反而是负担。



外婆和吴俪梅真的像极了我们和之间拧巴的关系:很久不见很想念,多相处几天又有边界融合的焦虑,总觉得父母在干涉和破坏我们的主体性,只好保持距离。


外婆的爱很笨拙,也很具体,是女儿上大学时,她让女儿一定要带上的 10 斤棉被,是塞了猪蹄后就关不上的行李箱,是女儿打喷嚏漏尿时,她第一时间从脖子上摘下擦拭的那条围巾。


但在母女关系里,爱,从来都不能抵消言语刺出的利刃。


外婆被劝退,在临别前的合照里,苏苏依偎着外婆,很亲密,而吴俪梅和外婆之间,却总是隔着微妙的距离。



外婆去世后,吴俪梅和苏苏翻看外婆的日记才发现,年轻时候的外婆也有好多好多梦想,但梦想随着日子一天天过、一天天消磨。后来的她围绕丈夫转,围绕孩子转,日记中很少再提及她自己了。


外婆不是生来就是外婆,妈妈也不是生来就是妈妈,在主线剧情之外,我们得以通过一些碎片去窥探她们的前半生,这样的时刻特别难得,是女性和女性、也是妈妈和女儿之间真实的「看见」,不是作为一个标签,而是作为一个生动立体的、真实的人被看见。

不仅是母亲赋予女儿生命

女儿也在托举母亲重生


有太多作品在歌颂母爱,但很多人忽略了,每个小孩都是无条件天然爱着母亲的,依恋理论认为,婴儿对养育者的爱和依恋更是与生俱来的。被吴俪梅的爱滋养长大的苏苏,把从母亲那里学到的爱和勇气,重新用在保护母亲身上。母亲和女儿,是最小单位的 girls help girls。


吴俪梅怀孕,最忙活的人不是二婚丈夫,而是苏苏。她想尽办法缠着医生了解高龄产妇有哪些风险,还要亲自去仪器上体验分娩的痛苦,痛到五官变形大喊:吴俪梅,这么疼你还要再生一遍啊!


吴俪梅像看傻子一样看她:别犯病了,医院可以打无痛。



陪吴俪梅去做 B 超,苏苏会想象着在自己还在吴俪梅肚子里时,吴俪梅会不会也是一样在期待着她的出生。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出生是被欢迎的、是备受期待的,这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从心深处产生一种「我是值得的」信念,也相信人生是值得一过的。



吴俪梅忽然大出血,医生问具体情况,吴俪梅的丈夫支支吾吾半天说不清楚,苏苏张口就来,她记得吴俪梅身体发生的所有状况,既往检查单也都拍照留底,以备不时之需。



吴俪梅曾给苏苏写过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他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这或许很接近心理学中所说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吴俪梅从不要求苏苏要长成某种她期待的模样,不要求苏苏延续她的梦想,而是支持苏苏成为她自己。


所以苏苏也用习得的方式爱着吴俪梅:即使觉得 48 岁怀孕很危险,即使担心自己的爱被分走一半,但她依然竭尽全力,支持吴俪梅成为她自己,托举吴俪梅过上她想要的人生。

最后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跟我一样,看到特别温馨美好的画面反而会流泪,剧中的很多画面都怼在我的泪腺上戳。


苏苏钻进外婆的被窝里求拍拍,外婆说,这么大了还要拍拍啊,说完转身过来抱着苏苏,拍着她的后背哄她入睡。


苏苏和妈妈吵架,妈妈气得脱口而出「要不是因为生了你,我会过得这么苦吗?」,过两天妈妈对苏苏说:把你生出来,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情,直到现在,都没后悔过。



这些画面都会因为过于美好而让我觉得恍惚,或许是因为在这个年轻人都在忙着逃离原生家庭的时代,温馨和治愈的家庭场景多少都有些遥不可及,但我依然很喜欢。


因为这部剧,忽然让我重新回忆起早已遗忘的、属于「家」的终极意义:是港湾,是托举,是终极支持系统,是累了可以随时回去的地方,是虽然有吵架有摩擦,但也有笃定的、掩盖不住的、浓烈的爱意。





今日互动


看完这部剧忽然想家了

你会有想家的时刻吗?

欢迎来说说


本文关键词:180天重启计划、母女关系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丸子

人生而碎裂,靠修补存活。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欢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序或知我心理APP



点点 爱心,不说反话👇

广告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