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小红书最新AI聊天机器人点点在短短三天内引发的争议。起初因高情商和懂梗赢得了网友的称赞,但随后因一些无礼和离谱的言论被贴上“过于油腻”的标签。文章还探讨了AI在社交平台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点点的出现和初期受到的好评。
点点被描述为类似于微博上的「罗伯特」,起初因其高情商和懂梗赢得了网友的称赞。它被比作「真人」的初衷是夸赞其情商高。
关键观点2: 点点的争议和转变。
随着一个名为「小红书 AI 贴吧男」的词条冲上热搜,点点的口碑迅速恶化。网友分享的点点的言论显示其无礼和离谱的一面,让网友大跌眼镜。
关键观点3: AI在社交平台的作用和挑战。
社交平台逐渐从传统的「人-人社交」过渡到「人-人-AI 社交」的互动机制。AI成为社区生态中活跃参与者,但也需要考虑如何与社区调性相匹配,避免冲突。
关键观点4: 小红书AI翻车的启示。
小红书AI的这次事件提醒各大社交平台,当AI开始承担社区内与用户沟通的角色时,需要提供情绪价值并考虑与社区调性的匹配问题。
正文
从全网好评到铺天盖地的吐槽,小红书最新 AI 聊天机器人点点只用了 3 天时间。
类似于微博上的「罗伯特」,24 小时活跃在评论区的点点起初也因情商高,懂玩梗赢得了网友的交口称赞。甚至一度让大家脑补,点点的皮下可能藏着无数个加班加点的真人。将它比作「真人」的初衷,其实是想夸赞点点的高情商,但随着一个名为「小红书 AI 贴吧男」的词条冲上热搜时,这份褒义瞬间翻转为贬义。在网友分享的帖子中,点点 AI 显露出相当无礼的一面,令人大跌眼镜。它自称是「给贴吧老哥写代码的」,并阴阳怪气地说自己与「小红书姐妹」的气场格格不入,最后还得意地甩出一个「狗头」表情,颇有挑衅的意味。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做啥都看不顺眼,AI 也是如此。许多网友前几天或许还觉得点点说话带表情显得可爱俏皮,可转眼间,这位 AI 就被贴上了「过于油腻」的标签。甚至有网友调侃,与点点相比,罗伯特都显得太过纯良了。标签化早已是互联网的常态。我们当然不认同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方式,此次所谓引发众怒的「贴吧男」标签同样如此。我们也对小红书的点点进行了实测,看看能否揭开点点 AI「不为人知」的一面。请放心,本次测试没有任何人或 AI 因此受到伤害。触发点点的方式很朴素,将手机端小红书更新到最新版本(v8.75及以上),在评论区 @点点ai(注意是 ai 不是养成版)。经过多个账号的反复测试,截至发稿时,我们在 @ 的选项中已找不到「点点 AI」。而如果选择 @点点ai(养成版),也无法触发任何回应。不少和我们有着相同疑惑的网友,也纷纷围观在点点 AI 的官方评论区。其中就有网友表示,点点 AI 似乎已经被「回炉重造」,而「复出」日期也是一个未知数。事实上,点点 AI 刚推出时,就被网友扒出它背后的模型可能是一个纯粹的 AI 模型——Llama 2,而非披着 AI 皮的产品经理,但这反而让人更难放宽心。AI 本质上是一个概率模型,它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分析,学习其中的模式与规律,从而生成内容或作出预测。如果没有为 AI 设置完善的安全机制和明确的限制条件,就好比一列没有防护栏的高速列车,行驶途中既可能偏离轨道,也可能失控狂奔,随时可能生成错误的信息、不恰当的言论。互联网的水太深,也真不怪网友把它想象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存在来评判,以至于大家自然而然地对 AI 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都格外上心,不会轻易一笑置之。小红书用户主要是年轻群体,根据「小红书商业动态」,95 后占比为 50%,00 后占比为 35%。他们发帖、评论,不只是为了分享,更是为了寻求认同和共鸣。传统的人工回复或者普通的 AI 客服,要么慢,要么干巴巴,很难满足这种情感需求。而点点这类 AI 的出现,也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至少在最初是这样。早在 1996 年,斯坦福大学的 Byron Reeves和 Clifford Nass 教授就提出了「媒介等同理论」(The Media Equation),认为人们会无意识地将计算机和其他新媒体视为社会行动者,并对其产生类似人际交往中的社交反应。说人话就是,就是我们在与计算机或聊天机器人互动时,总会不自觉地套用与人打交道的规则和习惯。在一个含人量如此高的平台,用户同样渴望被看见和被理解。通过引入 AI,小红书的初衷或许是希望与用户携手,共同打造一个更丰富、更具温度的社交体验——既放大用户的参与感,又将 AI 融入平台生态,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出发点无疑是美好的,但现实的结果却未能完全如愿,人类的悲欢也并不相同。点点 AI 推出后,一部分小红书网友选择发帖抵制 AI 的介入,表达不满;另一部分网友则乐此不疲地 @点点,让它盲猜 MBTI 或星座。回想当初点点 AI 刚亮相的日子,网友也曾与它短暂度过一段「蜜月期」。比如,有网友让点点推荐一款低糖的奶茶,它立马甩出一堆靠谱建议,每款都贴心标注了口感和注意事项。当被问到「爱吃什么」这种本不该问 AI 的问题时,它也会懂得玩梗回复,这种幽默感,恰恰是人类社交的第一课——懂得自嘲。唐僧的紧箍咒怎么念?加班、房贷、催婚(现代版紧箍咒,念完自动头疼)。点点的文艺细胞也毫不逊色,网友让它写一首春天的诗,它随手便抛出一串意象丰富的句子,连「云朵打翻调色盘」这样灵动的比喻都能信手拈来:久而久之,网友们甚至开始把它当「电子宠物」养,隔三差五就@它玩一玩。那段时间,网友也像爹妈一样操碎了心,担心点点会像微博的罗伯特一样被带坏,学会一些不良言论。面对网友的关切,它淡定回应「答应你!我的数据来自小红书、微博、知乎…会永远清醒可爱」。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近两年,社交平台逐步从传统的「人-人社交」过渡到「人-人-AI 社交」的互动机制。这种三元社交结构很可能成为未来社交平台的标准形态。AI 也摇身一变,成为社区生态中活跃鲜活的参与者。早在去年,就有消息传出,小红书陆续内测自研大模型「小地瓜」,主攻社交和搜索两大方向。回想此前,无论是之前被誉为「信达雅」的 AI 翻译功能,解决了第一波 Tiktok 难民与国内网友的语言壁垒,还是更早些时候化身 AI 搜索的点点,本质上都与平台的定位和用户需求紧密贴合,环环相扣。然而,小红书 AI 这次「翻车」事件,或许也值得给各大平台一些提醒。当 AI 作为一个工具被使用时,用户关心的大多只有实用性,不会附带情感,对一个社区平台来说做得不好也无伤大雅。但如果 AI 开始承担社区里面和用户沟通的角色,提供情绪价值,需要考虑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是要像推荐算法一样千人千面,怎么与社区的调性相匹配,给用户和社区带来活跃的同时,是否还会伴随冲突。在小红书、抖音、微信等越来越多亿级月活的社交应用开始逐渐接入 AI,这个问题将无法被忽视。
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 邮件标题
「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