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TIGIT靶点大败局

锦缎  · 知识产权  · 2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TIGIT靶点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随着默沙东的退出,TIGIT靶点药物研发陷入至暗时刻。文章分析了TIGIT靶点吸引药企的原因,包括其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以及与PD-1联合用药的可行性。然而,实际临床试验中,TIGIT药物疗效并不如预期,且存在安全问题,导致多家制药巨头纷纷放弃。文章还探讨了TIGIT靶点未来的可能性,包括与其他靶点的联合用药、双抗技术的崛起以及PD-1市场的饱和对TIGIT靶点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TIGIT靶点的发展历程和吸引药企的原因

TIGIT最初由罗氏发现,因其与PD-1在免疫抑制机制上的相似性,以及在联合用药方面的潜在优势,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热门靶点。

关键观点2: TIGIT药物研发面临的困境

尽管TIGIT靶点具有潜力,但实际临床试验中,TIGIT药物疗效并不理想,存在安全问题,导致多家制药巨头纷纷放弃。

关键观点3: TIGIT靶点的未来可能性

尽管TIGIT药物研发面临困境,但TIGIT参与的免疫调节机制复杂,未来可能需要持续研究探索,设计不同的联用方案,优化临床试验方案才能真正发挥TIGIT药物的疗效。此外,双抗技术的崛起以及PD-1市场的饱和也为TIGIT靶点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正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随着默沙东的退出,TIGIT靶点迎来了至暗时刻。

12月16日,默沙东在其官网宣布,正式终止TIGIT单抗 Vibostolimab的临床开发项目。早在今年8月8日,该药物的III期 KeyVibe-008临床试验遭遇失败并被叫停,此次则是彻底终止其开发计划。

TIGIT靶点曾是近年来最受业界关注的热门靶点之一,尤其是具备与放化疗、分子靶向药联用对抗癌症潜力,一度被视为是下一个“PD-1”。诱人的市场前景吸引了诸多药厂入局,罗氏、默沙东、BMS、诺华等MNC皆竞相投身其中。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量的临床投入并没有换来相应的产出,罗氏、默沙东等巨头的TIGIT管线先后折戟,这也让TIGIT靶点成药前景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01
曾经的荣光

TIGIT靶点并没有特别源远的历史,它最初是由罗氏旗下基因泰克研究团队所发现,并于2009年首次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证实:该基因具有免疫球蛋白样(IgV)结构域和免疫受体蛋白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

TIGIT是Ig超家族的一个受体分子,由224个氨基酸组成,I型跨膜蛋白,主要表达在活化的CD8+/CD4+T、NK、Treg、滤泡辅助T细胞上,在调节固有和适应性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项研究显示,在乳腺癌、肺腺癌、肾细胞癌、肝细胞癌、胃癌以及血液肿瘤等多种癌症的细胞微环境中,均发现了TIGIT的过表达情况,并且还伴随着PD-1、TIM3、LAG3等免疫检查点的高水平表达,这意味着在联合用药方面存在潜在的可行性与探索空间。

TIGIT的配体包括CD112和CD155,在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DC)和许多非造血细胞(包括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细胞)上表达。此外,TIGIT还与CD226和CD96竞争配体,相比之下其对CD155具有最高的亲和力。

图:TIGIT作用机制,来源:华金证券

临床前研究表明,用单抗阻断TIGIT可以逆转多种肿瘤模型中抗肿瘤NK细胞的衰竭,同时以NK细胞依赖的方式阻断TIGIT还可导致强大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进而提高荷瘤动物的整体生存率。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TIGIT自然而然地成了癌症治疗领域中备受瞩目的热门靶点,吸引着众多科研力量与药企投身相关研究与开发工作。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80个TIGIT项目在研,进展最快的已进入III期临床,罗氏、默沙东、AZ、GSK、吉利德等多家制药巨头争相布局。

其中,罗氏是TIGIT领域的领导者。自从2002年发现TIGIT靶点后,便围绕TIGIT靶点开展了数十项临床试验。在2020年时,罗氏开始尝试TIGIT单抗Tiragolumab与PD-L1单抗Tecentriq的联用组合,在关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II期临床CITYSCAPE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引发行业轰动。

也正是基于这一次的成功,促使TIGIT成为继PD-1之后业界最关注的抗癌靶点,MNC开始集中布局,疯抢全球TIGIT在研临床管线。BMS、GSK、诺华、Coherus均出手引进TIGIT管线,其中GSK出手最为大方,仅首付款就高达6.25亿美元。

图:全球TIGIT管线BD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MNC巨头的重磅加入将TIGIT 靶点推至史无前例的热度,并且在规模与推进速度上,显示出市场对创新免疫疗法的急切渴望,以及对TIGIT这一新兴靶点重塑免疫治疗市场格局寄予的厚望。


02
MNC接连败退

故事的发展并没有如业界想象的那样顺利。

随着临床试验的深入,TIGIT靶点药物实际疗效和安全性都需要接受更为严苛、全面且细致的审视与检验,失败也接二连三地到来。

罗氏的Tiragolumab是TIGIT单抗领域的标志性药物,在2021年获得了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药物资格。然而,2022年3月Tiragolumab就遭遇失败,罗氏宣布Tiragolumab单抗与Atezolizumab(PD-L1单抗)+化疗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III期临床SHYSCRAPER-02研究未达到PFS和OS的共同主要终点,成为全球首个TIGIT III期临床失败案例。

同年5月,罗氏再次宣布Tiragolumab单抗与Atezolizumab联用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 III期SKYSCRAPER-01研究,未达到其PFS的主要终点。2024年7月,Tiragolumab+Atezolizumab+化疗用于一线治疗NSCLC的III期临床研究SKYSCRAPER-06没有达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主要终点,被罗氏宣布终止。

肺癌是最重要的赛道之一。PD-1抑制剂正是因为拿下肺癌适应症,才逐渐有了如今的地位,而Tiragolumab在肺癌领域的接连失败,对TIGIT靶点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

罗氏并非唯一的失败者,其他MNC的TIGIT药物同样命途多舛。

一众MNC中,诺华是最明智的。在从百济神州引进Ociperlimab后,诺华并没有急于去验证,而是对其进行持续全面评估。2023年7月,诺华基于多方面综合评估,最终决定终止这项合作,并将全球开发权益归还给百济神州。与此同时,百济神州也终止了III期临床研究AdvanTIG-301,仅保留AdvanTIG-302研究,只不过市场已经很少能听到这条管线的消息了。

无独有偶,BMS也在近两年选择放弃TIGIT靶点。BMS先是由于药物的毒性安全问题,在2023年宣布终止其抗TIGIT药物BMS-986207的II期临床试验,又在今年8月,宣布退出与Agenus的TIGIT合作项目,并“退货”了已经支付了2亿美元预付款的TIGIT双特异性抗体AGEN1777。

与它们相比,默沙东显然在TIGIT靶点投入了更多精力,毕竟其拥有K药这个大单品,如果能够将TIGIT靶点与PD-1联用打通,那么无疑将大幅提升K药的市场竞争力。基于此,默沙东对TIGIT单克隆抗体Vibostolimab寄予厚望,将其与PD-1联用,用于多种肿瘤适应症的治疗。其中黑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均已进入III期。

但十分可惜的是,默沙东还是遭遇了连续的失败。2023年3月,Vibostolimab与PD-1联用在治疗NSCLC的II期KeyVibe-002研究中遭遇挫折,其治疗效果不如多西他赛;2024年5月,因为免疫副作用,默沙东停止了Vibostolimab联用K药辅助治疗黑色素瘤的III期临床;8月,默沙东再次终止了Vibostolimab联用K药用于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12月,正式宣告终止Vibostolimab的临床开发项目。

默沙东的退出,对于TIGIT靶点而言无疑是最坏的消息。当这个靶点失去了最大的潜在买家,它的价值亦将显著降低。一众MNC退出后,TIGIT靶点的关注度已经大幅下降,但仍有不少管线在持续推进中。

罗氏的Tiragolumab虽然在肺癌屡屡受挫,但其联合疗法用于一线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SKYSCRAPER-08临床III期试验的积极结果,其治疗肝癌的联合疗法III期临床试验也在推进中。

此外,阿斯利康的TIGIT和PD-1的双抗药物Rilvegostomig正在进行多项临床研究,包括HNSCC,胆道癌,NSCLC,及其他晚期肿瘤;GSK的Belrestotug与PD-1单抗Dostarlimab联用一线治疗晚期NSCLC于今年9月正式推进至临床III期;吉利德的TIGIT抗体Domvanalimab与PD-1单抗Zimberelimab联用治疗NSCLC III期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并取得积极效果。

败局之下,TIGIT靶点虽然已经陷入绝境,但也并不是毫无机会。


03
夕阳之下

回溯过往,TIGIT靶点之所以能成为研发热点,很大一部分原因与PD-1有关。

一方面,PD-1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国内,除已有16款PD-(L)1产品获批上市外,临床试验登记数量累计超650条,涉及企业超150家,其中超180条处于III期临床阶段。与此同时,随着O药、K药的核心专利将在2027年及2018年到期,同类药物数量激增必将导致市场高度同质化,PD-1市场规模增长也将逐渐放缓。

另一方面,PD-1单抗存在仅在少数癌种应答率较高的缺陷。在临床实践中,PD-(L)1抗体单药治疗肿瘤的响应率仍相对偏低(20%~30%),只有少部分患者能够有较好的应答,导致其单药治疗存在临床局限性。因此,市场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免疫检查点靶标及药物。

TIGIT和PD-(L)1在免疫抑制的机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作用的细胞类型和具体环节存在差异,二者联用有可能产生协同的免疫激活效果,这就是默沙东、BMS等免疫疗法巨头愿意花重金投入TIGIT靶点的原因。

然而,尽管理论上TIGIT靶点药物与PD-(L)1抑制剂联合有协同增效的潜力,但在实际临床试验中,这种联合治疗的优势并没有充分体现,而单药治疗效果与PD-(L)1单药治疗相比也相去甚远。同时,TIGIT靶点药物在调节免疫系统时,可能会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影响了药物的有效评估和进一步开发。

TIGIT至今未能成药,可能是TIGIT靶点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从一开始就被高估了,也可能是由于联合用药的剂量、用药顺序、治疗周期等因素尚未优化。但让巨头们果断放弃TIGIT的另一大原因,在于双抗的崛起令TIGIT的临床意义逐渐弱化。

今年9月,康方的依沃西(PD-1/VEGF双抗)数据公布后,双抗迅速成为各大药企关注的新热点。默沙东斥资33亿美元拿下礼新医药PD-1/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LM-299,BioNTech以9.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成立仅6年的双抗研发公司普米斯。与此同时,针对更广泛的PD-(L)1双抗药物,如PD-(L)1+41BB(CD137)、CD47、TIGIT、LAG3、HER2、CTLA4等双抗靶点正在成为各大药企新的研发方向。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推移,PD-(L)1市场逐渐饱和,新的免疫治疗靶点和技术如双抗、ADC等药物不断涌现,使得PD-(L)1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优势不再像过去那般突出。而TIGIT靶点作为主要与PD-(L)1联用的方案,在PD-(L)1时代流逝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失去依托的困境。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尽管TIGIT临床试验多次失败,可并不意味着TIGIT靶点的终结。由于TIGIT参与的免疫调节机制十分复杂,与其他免疫检查点以及免疫细胞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未来可能需要持续研究探索,设计不同的联用方案,优化临床试验方案才能真正发挥TIGIT药物的疗效。作者:青栎  ,来源:医曜,锦缎旗下医药产业研究品牌



转载开白 | 商务合作 | 内容交流
请添加微信:jinduan008
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

 推 荐 阅 读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