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团队领跑淋巴瘤免疫治疗新赛道

医学界  · 医学  · 2 天前

正文



中国专家领衔,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I期研究成果公布。




撰文 | 汪   航
责编丨汪   航

今日,“医学界”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处了解到,血液科梁爱斌教授团队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对淋巴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深远价值。

该研究是一项评估双靶点CAR-T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的单臂、多中心I期研究,发表在了近期出版的Blood(IF:21.0,JCR一区/中科院一区)杂志上。

研究原文


研究名为“Phase 1 Trial of Prizloncabtagene Autoleucel, a CD19/20 CAR-T for Relapsed/Refractory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据悉,这是业内首次针对Prizlon-cel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I期临床试验,其结果表明Prizlon-cel不仅具有可控的安全性,还能在患者中实现深度且持久的缓解。

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r/r B-NHL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针对CD19抗原的CAR-T疗法。但在临床中,仍有部分患者在接受CD19 CAR-T治疗后出现疾病复发或耐药,且存在抗原逃逸现象。

为了应对并克服这一挑战,梁爱斌教授团队进行了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Prizlon-cel在r/r B-NHL患者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显著的疗效。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最常见的3级或以上TEAEs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83.3%)、白细胞减少症(50.0%)和血小板减少症(27.1%)。

此外,CAR-T相关SAE发生率为20.8%,最常见的CAT-T相关SAE为粒缺性发热(8.3%)。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为93.8%,但仅1例为3级事件,未出现4级或以上事件。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率为6.3%,且均为1级或2级事件。

在疗效方面,所有患者的ORR达到91.5%,CR为85.1%。LBCL患者的ORR达到90.7%,CR为86.0%。中位随访时间为30.0个月,中位DOR、PFS和OS均未达到,2年DOR、PFS和OS率分别为66.0%、62.6%和76.5%。LBCL患者的2年DOR、PFS和OS率分别为68.1%、64.1%和79.0%

部分摘要

该研究为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希望的治疗选择,并为后续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或将进一步推动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

关注到此项研究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王建祥教授称,这标志着双靶点CAR-T疗法从概念验证迈向临床实践的重要一步,为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也为全球CAR-T细胞领域的技术迭代提供了中国方案。

但该研究略有不足的一点是开展的比较早,入组患者既往未接受过靶向CD19或CD20的新药,在未来开展的研究中希望能纳入这类患者来进一步确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韩为东教授也表示,该项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缓解率和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历史对照,Prizlon-cel可能成为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的二线甚至更前线治疗选择。

尽管CRS发生率较高,但仅1例为3级事件,且无4级以上CRS或严重神经毒性。这表明研究者团队在CRS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同时其安全性特征与现有CAR-T疗法相当甚至更亮眼。

但该项研究存在的局限是样本量较小,且纳入患者以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将来需扩大队列验证对其他淋巴瘤亚型的疗效。

参考文献

1.Yu W, Li P, Zhou L, et al. Phase 1 Trial of Prizloncabtagene Autoleucel, a CD19/20 CAR-T for Relapsed/Refractory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Blood.2025:blood.2024026401.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4026401.


专家简介
 

梁爱斌


  • 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同济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血液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血液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大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圣安东尼- EBMT青年领袖;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劳动模范;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模范院长,医院学会管理金奖。上海市第12届医务系统中青年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及入选“启明星追踪”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等多项荣誉。


  •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5项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主编血液学著作20余部,撰写指南和专家共识30余部,牵头开展CAR-T多项临床试验。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