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038/s41929-025-01323-8(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链接)水与氧气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人类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解水、燃料电池的效率。氧电催化反应通常包含多个反应中间体(如OOH*, O*和OH*等)。以氧气还原反应(ORR)为例,在同一表面上,不同中间体的吸附能间呈线性关联,导致单金属催化剂ORR活性与其O*中间体吸附能间表现出“火山型”依赖关系且存在理论极限值。有鉴于此,香港城市大学刘彬教授课题组提出中间体溢流介导接力反应路径设计原则,将ORR的两个决速步(即O2活化和OH*脱附)解耦到不同表面上进行,从而独立调控相应步骤的反应能垒。以Pd/Ag二元催化剂为例,O2在Pd表面上易被活化并还原为OH*中间体,由于Pd上较强的氧结合能,过量累积的OH*可跨越界面溢流到Ag表面上发生脱附,避免了因吸附能间的线性比例关系导致的活性极限限制(图1)。这一反应路径设计原则也被成功拓展应用到氧气析出反应(OER)中,证明了其普适性。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王启纶,阳明交通大学洪崧富和厦门大学劳科杰。图1. 中间体溢流介导接力反应路径及其打破线性比例关系限制原理示意图。
1.
本工作提出中间体溢流介导接力反应路径,将受吸附能间线性比例关系限制的决速步解耦到不同表面上进行,以独立调控相应的吸附能。
2.从该设计原理出发合成的Pd/Ni(OH)2和Fe/Co催化剂分别表现出突破单一组分活性极限的ORR和OER性能。
3.结合原位HERFD-XANES和AIMD模拟可视化验证ORR反应中Pd/Ag催化剂表面上OH*中间体溢流过程。
4.本工作提出的中间体溢流解耦催化反应路径的方法具有普适性,为其它受限于线性比例关系的化学反应提供了催化剂结构设计准则。
图2. OH*溢流介导ORR反应路径的理论设计。
要点:
1.不同金属表面ORR平衡电位与O*中间体吸附能间呈“火山型”依赖关系且表现出活性极限值(图2a)。其中,相较于最优O*吸附能,Pt, Pd和Cu对于O*中间体吸附能过强,Ag和Au对于O*吸附过弱。
2.为将ORR
反应决速步解耦到相应具有较低反应能垒表面进行,借助OH*中间体溢流效应设计强氧吸附金属-弱氧吸附金属二元催化剂结构,O2首先在强氧吸附金属表面活化并被还原为OH*,结合过强的OH*中间体随后跨过界面溢流到弱氧吸附金属表面上发生脱附从而完成整个催化过程(图2b)。
3.为证实ORR中间体从强氧吸附金属表面溢流到弱氧吸附金属表面可行性,分别计算了O*和OH*在Pd上的扩散自由能(图2c和2d),结果表明,在ORR反应条件下OH*中间体可在Pd表面上发生自由扩散。
图3. Pd/Ag和Pd/Ni(OH)2催化剂结构表征和ORR性能。
要点:
1.根据提出的OH*溢流介导ORR路径设计并制备出Ag负载Pd纳米颗粒(Pd/Ag)催化剂,从HAADF-STEM可观察到Pd和Ag纳米颗粒之间的界面(图3a),XANES和EXAFS表明Pd/Ag中Pd和Ag不存在电子相互作用(图3b和3c),排除了因合金、氧化等结构效应造成的ORR性能变化。
2.相对于单金属Pd和
Ag催化剂,Pd/Ag表现出显著的ORR活性提升(图3d),与理论预期相符。将Ag替换为具有更弱O*结合能的Ni(OH)2载体,Pd/Ni(OH)2的ORR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表现出高达0.937 V (vs. RHE)的半波电位和低至48.8 mV dec−1的Tafel斜率(图3e和3f),单位点本征活性超越了Pd和Pt/C一个数量级。
3.将Pd/Ni(OH)2负载到碳基底上进行循环稳定性测试,30000圈后半波电位提高了15 mV(图3g)。通过对比Pt/C和Pd/Ni(OH)2/C稳定性测试后的TEM,强氧吸附催化剂表面上OH*的快速移除保护了碳基底不被氧化腐蚀,从侧面印证了Pd/Ni(OH)2两组分间OH*溢流的发生(图3h和3i)。
图4. 原位HERFD-XANES分析和动力学能垒计算。
要点:
1.借助原位HERFD-XANES表征手段可视化Pd/Ag模型催化剂上OH*溢流过程(图4a和4b):在单金属Pd
上随着ORR进行,OH*一直累积,与之相反,具有较低氧吸附能的单金属Ag在低电位下OH*消耗速度大于累积速度;将Pd负载到Ag表面后,Pd上OH*在ORR过程中不再持续累积,Ag表面上OH*的累积速度反大于消耗速度。由此可以推断出在反应过程中,Pd表面上形成的过量OH*中间体不断溢流到Ag表面上进行脱附。
2.DFT计算结果表明,驱动OH*中间体从Pd溢流到Ag上的能垒仅需0.45 eV(图4c),且随着OH*在Pd表面上覆盖度增大和溶剂化环境的引入,此能垒值变得更小。
3.AIMD模拟验证了Pd/Ag催化剂上OH*溢流的动力学可行性,OH*中间体从Pd表面上最稳定的结合位点溢流到Ag表面仅需1.02 ps(图4d)。
图5. 中间体溢流效应在OER中的应用。
要点:
1.理论分析表明,与ORR类似,OER反应同样受限于不同中间体吸附能间的线性比例关系而表现出活性极限值,其中金属Co决速步为第二步(OH*氧化为O*),金属
Fe决速步为第一步(OH*吸附)(图5a)。
2.从OH*中间体溢流解耦OER反应步骤原则出发,设计Co负载Fe(Fe/Co)催化剂,金属Co表面吸附OH*后溢流到Fe表面接力发生后续氧化步骤,从而避开各自的决速步(图5b)。
3.合成的Fe/Co催化剂表现出明显优于单金属Fe和Co的OER本征活性(图5c)。Fe/Co的Tafel斜率变化(30.9 mV dec−1)表明其决速步转变为O*和OOH*电子转移步骤之间的纯化学步,证明了OH*溢流介导OER路径的发生。
本文提出了通过关键反应中间体的快速溢流将多电子转移反应中不同决速步解耦到相应低反应能垒的活性位点上进行,这一方法有助于打破由不同中间体吸附能之间的线性比例关系决定的催化活性极限。这一催化剂设计概念已在Pd/Ag、Pd/Ni(OH)2和Fe/Co上得到验证,成功应用于ORR和OER反应中。原位HERFD-XANES和理论计算表明ORR过程中,OH*中间体先在强氧吸附位点上形成,随后越过界面溢流到弱氧吸附位点进行脱附从而接力完成整个催化过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有望借助中间体溢流效应打破其它含多中间体化学反应中的线性比例关系限制,为更高效的催化过程提供新的可能性。
刘彬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刘彬教授于2002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学士学位(一等荣誉),200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之后于2011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取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杨培东院士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并建立电催化研究实验室。2017年2月晋升为副教授,获得终身教职。2023年2月,刘彬教授加盟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近年来,刘彬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如Nature, Nat. Chem., Nat. Energy (2篇), Nat. Catal. (3篇), Nat. Nanotechnol. (2篇), Nat. Water, Nat. Commun., Sci. Adv., J. Am. Chem. Soc., Joule, Chem,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Chem. Rev.,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等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次数四万七千余次。
陶华冰厦门大学副教授
陶华冰于2018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后在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嘉庚创新实验室PEM电解水制氢项目负责人,鹭岛氢能(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Nat. Nanotechnol.、Nat. Catal.、J. Am. Chem. Soc.、Joule、Adv. Mater.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累计他引超过4000次。在PEM电解水领域进行全面知识产权布局,至今已申请核心技术专利58项,其中14项已授权,并参与多项PEM电解水相关国标及团体标准起草制定。自2020年加入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组建PEM电解水研发团队,自主开发出的低铱高电流密度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低成本、高效电解水制氢,解决先进电解水技术被国外“卡脖子”问题。积极探索PEM电解水制氢设备产业化路径,依托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优质资源,孵化成立鹭岛氢能(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荣获2024年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冠军。先后荣获福建省“百人计划”、厦门市“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等荣誉称号。
厦门大学郑南峰院士、陶华冰团队长期从事氢能技术开发,面向新型加氢反应器(CO2加氢制甲醇等反应)、PEM电解槽等产业需求方向引进特任研究员/副研究员2位,研究方向为新型反应器设计开发,具有堆式反应器设计放大经验者优先。
任职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与团队价值观契合,拥有丰富的反应器装备设计开发经验,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强,需满足厦门大学特任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考核要求。
待遇:享受厦门大学特任研究员系列岗位待遇。
有意向候选人请发简历至hbtao@xmu.edu.cn(陶华冰)

业务介绍
研理云,研之成理旗下专门针对科学计算领域的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提供者。我们提供服务器硬件销售与集群系统搭建与维护服务。 ● 配置多样(单台塔式、两台塔式、多台机架式),按需定制,质量可靠,性价比高。
● 目前已经为全国 100 多个课题组提供过服务器软硬件服务(可提供相同高校或临近高校往期案例咨询)。 ● 公司服务器应用工程师具有量子化学、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背景。 ● 公司与多位化学、材料领域理论计算方向专家长期合作,一起探索最优服务器软硬件配置和部署。
● 定制化硬件配置:提供售前实例测试,为您提供最合适的硬件配置方案。 ● 一体化软件服务:根据需求,发货前,完成系统、环境、队列、计算软件等所有内容的安装与配置,让您实现开机即用。 ● 完善的售后服务:为每位客户建立专属服务群,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大大降低使用学生使用门槛和缓解老师压力。三年硬件质保 + 三年免费软件技术支持。 ● 已购买客户咨询:我们已有超过100位已购买客户,可以给您提供相同城市或者临近城市已购买客户的联系方式,以提供真实案例咨询。 ● 赠送课程学习机会:可选课程包括量子化学(Gaussian),第一性原理,(Vasp),分子动力学模拟(Lammps、Grommacs),钙钛矿计算模拟(Vasp)等。具体赠送方案以沟通结果为准。
更多科研作图、软件使用、表征分析、SCI 写作、名师介绍等干货知识请进入后台自主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