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哪吒2》对影视IP产业化的启示

河北广电  · 电影  · 12 小时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析了《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市场的消费狂欢,指出其背后的产业理念到运营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影视IP产业化道路上的挑战,包括供应链失衡、盗版渗透、销售额短暂等问题。通过对比国际影视产业,文章提出了深化影视IP衍生品的开发与运营、加强市场前瞻性研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建议。文章还通过《哪吒2》的案例,分析了影视IP实现价值裂变的几个支点,包括文化联名、衍生商品和线上合作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市场火爆,反映出中国影视IP市场的巨大潜力。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影视IP实现价值裂变的方式,包括文化联名、衍生商品和线上合作等。然而,市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正版售罄、二手火热、盗版渗透和窗口期短等。

关键观点2: 中国影视IP产业化面临挑战。

在影视IP产业化过程中,存在供应链失衡、产品开发盲目、后端生产模式初级等问题。需要引导影视内容创作者摆脱“开盲盒”式的盲目投资和创作困境,确保超级IP能够持续发光发热。

关键观点3: 国际先进模式对中国的IP衍生品开发的启示。

与国际先进模式相比,中国的IP衍生品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借鉴国际模式,构建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加强市场前瞻性研究,提升衍生品的设计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


正文

图片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跻身全球票房榜前10,其衍生品市场更上演“一吒难求”的消费狂欢。在热潮背后,如何将瞬间的流量峰值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生态?需要从产业理念到运营模式的全方位创新。

图片

近年来,IP消费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尤为显著。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IP影响力报告(2024)》援引数据,2023年中国在IP授权商品和服务的零售额约为137.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日本。 

以《哪吒2》为例,从首周联名盲盒秒罄到众筹金额的指数级攀升,从卡游收藏卡单周破亿到二手市场隐藏款溢价超5倍,这场现象级狂欢折射出中国观众对优质IP的炽热情感。然而,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勾勒出了我国影视IP产业化道路上的种种挑战。

当前,影视IP实现价值裂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支点:

文化联名。所谓文化联名,是指两个或多个品牌联合创造或相互授权,其中至少一方为文化IP。这种合作模式旨在通过协同效应实现“1+1>2”的共赢局面。《哪吒2》与手机制造商合作开设快闪店,将电影元素融入汽车品牌的宣传活动中,以及与牛奶品牌联合推出主题礼盒,都是文化联名的实践。当前,影视IP的联名经济已超越简单的LOGO叠加,转而深入到文化基因的融合。例如,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与咖啡品牌的联名,其中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角色、主题与产品的特性实现了深度匹配,推出的“黄玫瑰拿铁”在单日销量上突破了200万杯。

衍生商品。相较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简称《哪吒1》)上映后才逐步推出的周边产品,《哪吒2》的衍生品合作显得更为丰富和及时。以潮流玩具、手办等为代表的周边产品,与泡泡玛特、卡游、万代等知名品牌联手,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此外,影院周边的饮料杯、钥匙扣、爆米花桶、帆布包等小物件也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旺盛。

图片
线上合作。影视IP与线上平台的合作模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告植入,而是通过创新的互动形式,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例如,高德地图迅速推出了太乙真人四川普通话导航语音包,QQ音乐推出了哪吒主题的动态APP皮肤。与淘宝88VIP、搜狗输入法、微博等平台的合作,推出了专属装扮、线上游戏等数字化产品,打造了沉浸式的用户体验,为品牌间的联动开创了全新的互动领域。
对比《哪吒1》相关衍生品的姗姗来迟,《哪吒2》在市场上创造多项纪录。然而,也不应忽视目前市场上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正版售罄,一“吒”难求。《哪吒2》的周边商品纷纷断货,“一吒难求”甚至登上热搜榜。消费者的抢购热潮充分体现了对《哪吒2》周边产品的热烈追捧,但同时也暴露了IP衍生品供应链在短期内面临的失衡问题。
图片
二手火热,价格虚高。在众多二手交易平台上,正版盲盒商品普遍出现溢价现象,尤其是“牵手哪吒”与“牵手敖丙”等热门款式,溢价幅度惊人,甚至超过了50%。
盗版渗透,市场紊乱。在正版周边商品缺货或尚在众筹阶段之际,盗版商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以哪吒和敖丙形象制作的各类低价商品,如亚克力挂件、徽章、手机壳、发箍等,价格普遍低于20元。媒体报道称,正版产品研发周期至少需半年,而盗版仅需15天即可上市。
窗口期短,长尾缺失。数据显示,国产影视衍生品的销售额主要集中在上映期前后60天内,与迪士尼IP的5-7年生命周期相比,国产IP的商业价值呈现出急剧衰减的趋势。《哪吒2》的盲盒手办等产品虽然创下了纪录,但后续产品的开发与规划尚不明确。
《哪吒2》周边产品的火热,充分展现了我国影视IP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伴随其热度而来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影视IP产业链在多个层面的短板。归根结底,从内容创作到商业价值的转化过程中,各产业链环节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衔接与合作机制。对于前端内容创作而言,盲目大规模开发IP产品如同一场高风险的赌局,这种“盲盒式”的投资策略束缚了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后端IP生产环节,衍生品的开发往往局限于“外包生产+授权分成”的初级模式,这不仅束缚了产品的创新潜力,也限制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回首近年来,现象级的中国文化IP如“哪吒”“中国奇潭”“三体”“庆余年”“黑神话悟空”等,它们的崛起无疑构成了中国文化领域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面对中国文化IP这座富矿,如何引导影视内容创作者摆脱“开盲盒”式的盲目投资和创作困境,转向更为稳定、均衡和健康的发展模式?如何确保超级IP不仅仅是一闪而过的流星,而是能够持续发光发热,转化为持久的“长红”效应?这些问题的背后,需要影视行业从业者形成全面产业化的思维。
放眼国际影视产业, 在日本,一个IP往往由多个版权方共同拥有。日本动漫产业在实践中发展出制作委员会制度,通过多家公司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的分散。制作委员会的成员横跨了文娱产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电视台、制作公司、唱片公司、广告代理、出版社、玩具制造商、电影公司、娱乐集团、新闻机构、游戏开发商、文具生产商等多元主体。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不同公司在其专业领域内各展所长,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负责的内容,独立对外进行授权和许可,共同将作品转化为商业价值。
美国IP产业链成熟,迪士尼是最早布局全产业链IP运营的公司。2023年,迪士尼以617亿美元的授权商品年销售额位居全球授权商榜首。迪士尼的IP拥有着漫长的生命周期,诸如米老鼠、小熊维尼、艾莎公主等经典角色,通过不断的授权和衍生品开发,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市场魅力。迪士尼对授权业务的投入始于创意的萌芽阶段,其在消费品部门的创意团队分工精细,涵盖了人物原画设计、视觉设计、品牌与包装设计、零售空间设计、完稿制作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依靠本身的强大IP,加上全方位的长期规划,确保了迪士尼IP在市场上的持续热度。
与国际先进模式相比,中国的IP衍生品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影视行业作为IP消费的重要领域,凭借其天然的文化优势,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要实现IP消费的持续增长,就必须深化影视IP衍生品的开发与运营,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首先,必须深化影视IP衍生品的开发与运营,可以借鉴国际先进模式,构建从内容创作到终端零售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要从源头做起,加强IP的前期规划和创意开发,确保IP的核心价值能够贯穿整个产业链。
其次,加强市场前瞻性研究,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为衍生品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和策略指导。通过跨界合作和品牌联合,提高衍生品的曝光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提升衍生品的设计创新能力,通过引入和培养高水平的设计人才,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打造出既符合IP精神又具有市场吸引力的衍生产品。
此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的保护与管理体系,以此推动形成一个更加完善、高效且充满创新活力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以保障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稿    源:国家广电智库
编    辑:刘昱超
审    核:张雅品
编    审:周宏彩

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