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聚焦vivo等智能手机巨头在AI和机器人时代的差异化选择,分析手机厂商面对硅基时代的战略逻辑。文章提到,手机行业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巨变,各大厂商都在寻求未来的发展方向。vivo选择进军机器人产业,其战略逻辑是基于科技趋势的判断和自身优势的延续。同时,文章也探讨了AI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及vivo等手机厂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智能手机市场历史性的巨变
文章介绍了当前智能手机市场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各大厂商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观点2: vivo等手机厂商的选择
vivo等手机厂商选择进军机器人产业,这一选择基于科技趋势的判断和自身优势的延续。
关键观点3: AI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
文章探讨了AI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包括机器人的种类和规模,以及手机厂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观点4: vivo机器人战略的逻辑
vivo的机器人战略是基于创新路径规划、比较优势延续和用户需求洞察的系统逻辑。其目标是推动智能战略升级,反哺手机业务。
关键观点5: 未来展望
文章展望了未来智能手机公司和AI公司的融合趋势,以及手机行业投资机器人的大趋势。
正文
文/周掌柜
2025年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出现历史性巨变,各大厂商均在手机之外大手笔押注未来趋势,这意味着面对硅基时代的科技争霸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从目前明确的公开发布来看,仅存的外资玩家苹果选择优先发展Apple Intelligence对手机做功能升级,并发力MR头显设备缔造虚拟世界,这应该和其垄断全球多个市场的谨慎惯性有关;华为和小米已经明确将主要进攻方向锁定为智能汽车,显然瞄准了一条快速放大规模的清晰赛道;OPPO和荣耀对于AI生态产品更加看重,两家陆续发布了全新Iot战略。而连续四年手机行业销量第一的vivo近期则明确表态发力机器人,倒是成了手机厂商进军机器人产业最坚定的表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在2025年三月末的博鳌亚洲论坛发言时表示:“手机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高科技产品,它汇聚了5G、AI、虚拟现实、芯片、影像、半固态电池等几乎所有前瞻性的技术”,进军机器人顺理成章 ,这个阐述掷地有声,还公布了“机器人Lab”的投资计划。应该说以上差异化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从更大的战略纵深看智能手机行业外部环境,变革确实必要且紧急。业内人士透露,DeepSeek在打破英伟达算力霸权之后,正在筹划自研AI芯片,同样在筹划AI自研芯片的也包括OpenAI,这两家公司都在利用领先优势拓展AI版图。如果在叠加上英伟达在2025年CES上推出的Project Digits版AI PC,几乎可以判断智能硬件在摩尔定律时代的进化逻辑已经完全被打破,包括手机、PC、Pad等消费科技产品都可能面对来自AI新玩家的竞争压力。尤其引人关注的是,SoC芯片通用架构出现了GPU智能计算以及ASIC专用AI芯片的全新挑战。也就是说,硬件厂商“智力”上的优势可能正在丧失,在硬件终端之外构建AI训练中心异常迫切。市场上也不会给包括手机厂商在内的终端厂商太多犹豫的时间,随着手机市场逐渐饱和,增长率放缓,混合现实和AI机器人的巨大蛋糕已经端上了餐桌。本文,我们将从以上智能手机巨头面向AI和机器人时代的差异化选择出发,聚焦vivo、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的底层战略逻辑,以外部视角剖析vivo入局机器人的风向标意义。应该说判断硅基时代手机巨头们“谁主沉浮”还未是过早,但方向决定成就的定律依然存在,核心要看谁更代表未来。手机颠覆式创新时刻:不引领创新则面对消亡
最近两年,AI智能似乎在一夜之间觉醒,带来的科技产业变局不仅猛烈,而且突然。新变局面前,被冠以“智能”的手机行业被寄予厚望也在情理之中。不仅因为这个行业财力和技术兼备,还包括全球几十亿存量用户为其进化带来巨大想象空间。硅基时代的核心是AI人工智能向生命体形态的快速进化,这一点没有争议,手机作为载体之一,很多人认为最具传统优势。知名AI专家吴恩达(Andrew Ng)在2023年TechCrunch访谈中就曾表示:“未来,手机上不断增强的AI能力将成为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引擎,引领下一代机器人技术的革命”。风险投资专家约翰·杜尔John Doerr对于智能手机厂商拓展机器人赛道也表示认同,他多次在硅谷风投会议上说:“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个人计算中心,将手机与机器人结合,必将开启消费级机器人市场的新纪元”。两位科技大佬不约而同的对手机产业延伸机器人产品寄予厚望,和胡柏山的判断逻辑也非常吻合。进一步从vivo的战略判断上分析,确实这个新赛道选择对于手机公司非常顺滑。据多方媒体透露:vivo更看重机器人的家庭场景,出发点包括未来社会可能存在的劳动力挑战,以及家庭关爱、陪伴、照料等,并且认为“家庭”这个场景应用符合其长期的刚需消费产品定位理念。至于形态,是传统的扫地机器人升级版?还是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形式?而或英伟达的电影演化概念版?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诸多迹象表明vivo这次押了重注,可以被看作是面对硅基时代快速到来的一种战略反应,而不是简单的产品拓展。近期的一系列动作都表明,公司计划构建一个智能手机生态之外的超级智能生态(MR+AGI+Robot),即按照商业化顺序全面投入MR混合现实头显、通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超级生态系统,也有人称之为“MARs Eco”,或者“火星生态计划”。研讨的“共识”令人兴奋:远景来看,vivo最终将打造一个充分联接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五维硅基战略”,这和之前智能手机联接人类社会和数字世界、物理世界的逻辑既有继承,又有不同,不仅仅是MR、不仅仅是AGI、不仅仅是机器人,而是一个全面面向硅基时代、基于全新超级AI计算中心的系统智能生态。站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一生态,这次不是“放卫星”,而是真实的“登陆火星”。从以上的信息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vivo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厂家面对突如其来的AI颠覆式变革充满了危机感。事实也确实值得警醒,潜移默化的很多用户端的变化正在发生,比如:年轻人正在将人机自然语言对话作为主要交流方式,由此,硅基时代用户更多需要的是一部可对话的手机而不是一部拿着好看的手机。再比如,DeepSeek、OpenAI等超级AI应用势必比当下的超级APP具有更强的主导性,这意味着,产品的设计可能会迭代退居次要,供应链水平退居次要,未来主战场比拼的是智能水平和计算能力,也就是说之前各大手机品牌OS发布会上讲功能的时代或许将一去不复返,未来可能每次必须重点展示的都是神奇的AI场景应用能力。而且,未来智能手机公司创新跟随方向也许会从苹果、谷歌转向英伟达、OpenAI、特斯拉这类更具领导型的创新公司。没有AI进化能力,势必被创新边缘化,因为一切都在围绕AI展开。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全新的“iPhone时刻”或者说“颠覆式创新时刻”已经悄然来临,这不是迭代,而是系统的智能化跃迁。在欣孚智库研究报告中列举了AI&机器人正在推动智能手机行业进行的全面变革,如下表:可见,智能手机行业正在被系统性重构。从欣孚智库对智能手机行业MegaTrends(大趋势)的研究来看,手机厂商必须从“产品导向”到“智能体导向”快速转变,从聚焦手机通讯能力到AR/VR、机器人混合现实等多主体、多维度交互转变。而且,手机公司的AI智能水平将直接决定手机产品定价及公司价值定价,智能手机公司vs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战略竞争进入终极对决。总体来看,智能手机行业拥抱AI、机器人和AR/VR已经没有任何悬念,眼前的智能手机形态或许在未来回看已经成了“新型功能机”,这一步跨越的步伐势必超越所有人预期。押注机器人的大逻辑:vivo判断核心是场景需求和自身优势
显然,面对硅基时代,手机厂商不仅需要警醒,更需要快速行动,找到发力点快速放量产品极为重要。来自互联网公司的跨界竞争也似乎悄然间出现,Meta和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公司对于手机掌控终端入口的能力一直非常关注。Meta的CEO扎克伯格(Zuckerberg)此前在技术峰会上表示:“当AI在机器人上进行训练时,它面临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挑战的真实世界,这种直接的、动态的反馈机制能极大地激发AI的学习潜力,而手机环境则相对静态”。他实际上在强化其边缘化手机的长期思维,认为手机厂商必须在手机之外训练AI。由此,vivo当下在AI&机器人战略上需要找到和互联网科技巨头差异化,并且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切入点,这样才可能顺利的在机器人这个全新赛道站稳脚跟。从智能手机视角观察,vivo需要区别于DeepSeek和宇树等科技公司的战略逻辑,构建更宏观的智能平台,但商业模式上手机模式依然可以延续,作为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品类,需要更务实更冷静的洞察:- 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应用非常火,实际上还代表数字世界,可以帮用户在浏览器或者APP里完成任务;
- 以宇树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也非常火,解决的是物理世界机器人活动的精度以及拟人的操控问题。
宏观来看,这两个世界中间其实目前还是割裂的状态,而最适合vivo的角色就是要成为桥梁,把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彻底打通,这也是亿级存量用户消费产品品类企业的价值所在。vivo定义中手机行业长久以来做了和机器人行业相同属性的事,帮人们把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联接起来。也就是说,避免用零和博弈思维谈vivo的新战略布局,做出战略升维的姿态。我们试着从胡柏山和vivo多位高管的战略意图中抽象出vivo机器人战略的系统逻辑,确实如胡所言是一种融合创新的共赢架构,如下图所示:结合这个模型和之前vivo技术路线相关表态来看,vivo这家在技术趋势判断上向来选择少押注押重注的公司,选择机器人赛道确实存在系统耦合的多方面原因,但主要是基于延伸“能力中心”重塑硅基时代战略边界的需求。以下三个方面应该都在考虑之中:- 战略思维传承角度:与vivo创始人沈炜曾提出经营管理三大常识高度匹配,即追求极致用户导向、极致创新、追求众乐,他认为这三点是“vivo 实现三大梦想的必由之路”。所以,vivo对机器人的战略判断必然是有了明确的用户需求,并且觉得有极致创新可能性,这两点是前提;
- 创新路径规划角度:vivo面对硅基时代的战略路径一直有“创新三段论”的判断,也就是短期围绕手机和周边,拼影像和AI大模型;中期围绕MR新品类,拼感知和体验;长期拼家庭机器人,拼功能和服务。这也表明机器人Lab的发布确是谋定而动,不是一时兴起;
- 延续比较优势角度:机器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感知、语言和视觉,这方面vivo等手机厂商的传感器、影像、语音助手、通讯等技术完全是匹配的,主要是机器人身体的机械部分,这块行业供应链取得了重大发展。
进一步探究,我们发现vivo机器人切入点上依然延续了既往产品判断方法论,即基于明确的目标人群,洞察用户底层需求,并且打造高感知明星场景,最终实现好产品完成端到端闭环。这个战略模型和华为的“1+8+N”战略或是小米的“人-车-家”战略都有很强的对外拓展性,这些头部科技公司也都在关注的始终是AI智能生态的底层重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由此,我们再看vivo刚刚发布的机器人Lab,其使命清晰的被定义为推动vivo智能战略升维竞争并反哺手机,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机器人竞争格局展望:如何整整在AI机器人产业淘到真金?
不仅如此,vivo必然也是看到AI机器人产业巨大的成长空间。- 第一种工业机器人规模2030年大概500-800亿美金,目前世界上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 第二种特种机器人规模2030年大概800-1000亿,包括医疗机器人(如手术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建筑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
- 第三种就是服务机器人,包括商用场景和家庭场景,2030年预计达到1000-1500亿规模,这个蛋糕总体最大。
商用机器人规模似乎比家庭机器人大一些,但是属于B2B销售,而家庭机器人的B2C特征更适合手机厂商切入,vivo锁定这个市场从数据上更容易理解。不过,即使是家庭机器人,消费者购买的需求点和感知点必然也不同于手机,手机厂商之前积累的技术能力不可能简单照搬到全新领域,这里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同时发展智能手机和机器人在商业角度形成平衡呢?换个角度来发问,机器人行业具备反哺智能手机的可能性吗?这就涉及到对机器人超级算力、机器人超级大脑、机器人超级视觉方面传承和重构方面的系统布局。眼前看,或许这个问题应该是vivo面对的最大挑战,具体而言:- 机器人超级算力:这里一个背景信息在于当前手机上做AI还是存在诸多限制,很多想法还很难落地。但机器人训练场景可以用算力更强的硬件,甚至加风扇等外设,去跑更大的AI模型。这一点确认机器人环境的AI训练能耗、效率等指标完全优于手机;
- 机器人超级大脑:目前,vivo投入机器人Lab重要子任务是对AI Agent做智能训练,这是未来机器人的大脑。假设vivo在智能手机系统之外构建了云端的超级AI大脑,显然将对手机智能服务分发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但必须解决未来的AI应用能够和vivo自身大模型投入融合的问题;
- 机器人超级视觉:vivo把MR看作是未来机器人的“眼睛”,认为MR产品中很重要的技术能力,比如针对空间的识别感知能力,机器人未来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一定需要大量的空间深度信息。加之MR的手势识别、图像识别能力,都会带来智能手机没有的全新体验。这方面技术上应该差异不大,唯一的难点就是需要叠加视觉、传感器等立体感知,难度获得数量级增加;
手机厂商进军机器人必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手机和机器人的继承和延续性,并且最优的解决方案是在机器人场景训练超级AI之后,能够和手机目前的盈利模式形成匹配,以及智能共享。如此来看,解决以上难题需要的时间很有可能成为vivo的先发优势,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发力机器人的不仅是vivo,也可能包括更多终端厂商。因为手机行业面对历史性变革必然需要寻找场景提高智能水平,机器人在可见的未来大概率是最好选项。胡柏山多次强调“产业共荣”理念作为投资“机器人Lab”的一个核心考虑因素,被业内解读为已经秘密选好了机器人项目供应链合作伙伴。他表示:“从行业的角度讲,我们为什么选择做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是在干我们擅长的事情,这是一个体现自身价值的选择。我们不去做机械臂、灵巧手、机器人身体,这个逻辑跟我们做手机是一样的,我们不做SoC、不做屏幕,因为这个产业链里面有人比我们更擅长做这些,我们希望跟产业链伙伴合作共赢,这样整个产业才能健康可持续。无论是手机还是机器人,最重要的始终是回归用户场景,创造体验价值”。也就是说,他认为能够成功开拓机器人市场的核心成功要素和手机一样,还是产业链共赢合作,这种超越科技霸权思维的战略逻辑是他认为可以成功突围的真实保障。进而,我们试着再次理解vivo所言的AI机器人“五维战略逻辑”,似乎这家公司内部已经构建了外界不甚了解的趋势框架。简单铺垫:零维物理上是一个点,一维是一条线,二维是一个坐标系,三维可以简单理解为3D空间。而四维加入时间轴,比如人类的生老病死生命循环决定了碳基生命基本上都是生活在三维空间的四维生物。但五维包括“能量无边界”和“时间自定义”,那么,这就意味着五维空间的生命形态可以并联和共享时间,并且共同进化。由此判断,vivo的五维战略或许指向的是未来操控海量机器人的机器人智能OS系统,类似特斯拉FSD背后的Dojo计算机,是否存在这样的庞大计划目前还是一个悬念。vivo的“五维战略”意图显然也代表着手机行业的全新思考。从发展趋势上看,手机和周边产品的生态将确实有可能演变为一个虚拟的智慧体,由能力最强的手机担当“大脑”的角色,空间和图像感知是“眼睛”,配合周边生态产品组成完整感官。机器人则顺理成章的给这个智慧体加上“机械身体”。参考胡柏山曾经提到的“能力增强”战略表达,vivo之后大概率会选择围绕人类的大脑和心脏,也就是计算和能源系统展开,最终MR、机器人都是视觉、四肢的延展,最终形成AI机器人生命体产品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这是一个超越产品生产者思维,拥抱硅基时代驱动者的全新理念。综上所述,我们对vivo的机器人战略本身,以及如何获得后发优势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手机行业投资机器人的大趋势获得了更全面的认知视角。意外之外实际上也都合情合理,vivo的机器人Lab投资判断依然是基于科技进化常识做出,也就解释了为何如此决断。从vivo对家庭机器人的战略判断来看,这家公司依然保持过去的用户导向型创新的战略思维,这点并未改变。vivo这次大手笔押注AI机器人的确有备而来,手机行业进军机器人更是一场有准备之仗。展望未来,10年的眼光看,各家智能手机公司大概率都会成为各显神通的AI公司,押注机器人行业大概率会成为全行业共识。“未来手机”在硅基时代的加持之下,也注定出现更神奇、更酷的形态创新,究竟是手机公司成为机器人公司?还是所有机器人公司都开始制造手机生命体?我们在肉眼可见的时代应该可以见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