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想拿红点奖?我教你!

康石石  · 艺术  · 1 月前


今天主题很简单,就是“想告诉大家怎么去拿红点”,比如有同学觉得拿红点得做大项目,什么全球变暖、什么贫困脱贫、还有难民救助,但实际拿下红点的可能只是一个帮助咳嗽排痰的工具、也可能是一个鼻炎喷雾、甚至是个特殊的“VR眼镜”。

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落脚点,快、准、狠地解决问题,听到这,可能有些同学感觉太抽象了、不够落地、还是没懂怎么拿红点,等看完这篇文你就懂了:



本期分享导师:Sum



H·ART上海校区 工业交互学部 

工业产品交互服务资深导师


-教育经历-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 产品设计 

澳大利亚南澳大学 产品设计 


-工作经历-

Tiffany & Co 家居线产品设计

英国NHS 长期慢性病项目用户研究

Birkenstock CMF设计

HuaYu 线下门店设计&陈列设计


-教学成绩-

指导学员申请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RCA皇家艺术学院、UAL伦敦艺术学院、 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港理工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保研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名校

并指导学员获红点、iF、A'Design、IDA、Core77、IAI、Gcross国际设计奖、美国星火国际设计、伦敦创意大赛、美国新概念设计艺术等设计大奖



01

红点奖的认可度,应该无需过多介绍吧?


一般来说有留学申请意向的同学会对红点、iF、A'Design 这些奖项更热衷,毕竟不少保研的同学在翻学校的绩点附加分手册时,从上往下看,先看到的是国内大学生这类竞赛奖项给分比较高,然后才是国际奖项,虽然后者知名度高,却被放在了较为靠后的位置。


这种安排,也是出于奖项难度的考量。与国际大赛比起来,国内的各类大学生竞赛,可以参与的学生更多,竞赛难度、竞赛水平也更适合大学生。


而国际类大奖如果成为加分“常项”,会让学生有类似:“啊,你是说让我在这个年纪就拿下国际大奖?”的疑问。



但等到同学们进入保研阶段时,保研院校从个人的奖项、证书、专利去综合考虑时,拿下红点、iF这些国际奖项的同学无疑是会被保研院校高看一眼的,比如H·ART学生里,就有交错作品集格式,因为拿奖院校给了补交机会的(PS:虽然奖项好用,但还是建议同学们在保研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少搞乌龙为妙哈)


讲完客套话,咱就进入正题了,结合我们H·ART工业交互学部带出的这一溜红点奖,给大家聊聊,这次拿下红点奖的小组,都做对了什么。


H·ART学员 今年一连拿下了7个红点奖



02

许多同学不是没有能力做出好的项目,而是容易从一开始,就找错方向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擅长带医疗以及弱势群体相关项目的,而这两类项目因为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上手,也是我经常推荐学生冲刺竞赛的方向。


而在引导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有这样两个误区,一个是因为害怕在人多的赛道上比拼,想找人少的赛道方便拿奖,上来就和我说想给非洲国家的贫困人群做设计。


看到这个选题我倒吸一口凉气,全世界那么多理想主义、环保主义甚至是救援机构、非盈利组织都在做这样的事情,这种情况下赛道上作品还少,肯定不是因为赛道小众/不受关注,那完全是对于工业交互学生来说,无法通过一个产品就能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难题,就算是来个产品+服务体系+交互系统三连套,甚至无法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


一句话概括:之所以赛道上竞争的人少,是有原因的。



所以想定一个好的题目,先跳出要“做一个全新东西/我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圈套,人类发展到现在,你能想到的东西大部分都有人走在前头了,现在的产品研发不是从0到1,而是1到1.1、1.2,如果能在原本基础上做到50%的整改,已经是很高洞察力与创新性的体现了。


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个比较取巧的方式,就是观察这一代的用户,他们有什么使用习惯,有什么样的产品更迭需求,而如果碰巧近期发生了一些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事,结合新事件所暴露的问题所做的产出,创新性还会更高。


比方说有个小组起初和我说想为难民做设计,结合时代背景嘛,但难民的需求主要发生在逃难途中,这么短的周期如何把产品生产出来,并且让他们使用,就有点超出公益的能力,又无法打动利益生产家了。



那是去年的冬令营,因为新冠、甲流的流行,医院呼吸科挤满了人,我问他们要不要往这个方向走走,调研好做,他们作为用户也能对需求感受更明显。学生一调研,发现确实需求很多、调研群体也广,后来定下来这个方向。


选题定了,第二个误区又出来了,那就是被认知局限,无法把思维发散出来。


大概两年前吧,H·ART的学生聚焦医疗类问题,就喜欢往如何缩短就医流程,如何方便老人就医(适老化),提高用户就医体验等发散,去年冬令营学生也走了这条老路。


我就结合自身经验,提醒他们考虑再深一些,比如是否很多疾病,只要见到医生,开药了就能好?


学生想了想,好像确实不一定。把那些下意识扔给医生的任务解放出来后,学生设计思路就打开了。



而新冠、甲流的出现更是突出了这一点,小红书的普及让不少网友学会网上看病,自己买药,而就算是去医院,医生也只能根据当前患者体现出来的情况开出类似药物。


但在那段时间,有很多人在不同社交平台发问,为什么看起来病好了,咳嗽却停不下来。


虽然网络中也有人分享各种止咳妙招、或者有效的止咳药,但咳嗽作为身体一种保护机制,它是有排痰、清除呼吸道病毒的功能,光止咳治标不治本。


最后学生通过各种调研,设计出了一个产品加一个系统,先用算法先对用户痰液进行检测,判断感染原因,然后根据情况,用产品帮助用户物理排痰,顺利拿下了红点奖。



03

老师引导学生,学生跟上节奏,产出就不会差


看完前面的拿奖项目分析,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有种“好像悟了,但又还没懂透”的感觉,如果有那我建议大家今年夏令营直接过来历练一下。


因为这是H·ART出奖率最高的活动,无论是拿下7个红点,还是前段时间的iF、A'Design、IDA等,都是同学们夏令营小组合作,用了一两个月产出的项目。



之所以能这么短期高效地产出,归结于“节奏”一词。


每次冬夏令营开营前,我都会建议学生去报基础课再提升一下技能,擅长平面的同学去做交互页面、渲染这类的产出和软件练习、擅长做机械结构的送去建几个比较复杂的模型,等大家都提升技能了再一窝地送进冬夏令营中分工合作。


一方面是大学阶段,大家根基较浅,很难出现六边形战士,想做出比较全面发展的产品,少不了合作。



比如我有的学生建模高效快速,但渲染极其不到位,如果是他的作品直接送去参赛,别说创意了,一个照面就被pass掉,所以我经常会给这类同学匹配擅长渲染的学生搭配合作。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都会有拖延和钻牛角尖的习惯,比如说感觉项目难度太大了,或者效果不满意,就一直拖着或者揪着一个点去改,但花费时间大力修改的地方,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可能不足1/10。


而在冬夏令营中,大家在组队时就会明确分工,结构、外观、渲染、交互页面像设计公司一样分到每个人头上,每个人都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效率高了,积极性也就起来了。



再说冬夏令营氛围在那,大家一起加班加点地忙,比一个人孤军作战压力小了许多,还因为有共同的目标,不敢浪费太多时间去钻牛角尖,贯彻“先完成再完美”的信条。


等成品基本出来了,再回去改都是些细枝末节的事了,一鼓作气干到底,也不用担心再而衰、三而竭。


最后等冬夏令营结束了,学生不仅收获了一份完整度较高的项目,并且也体会过原来快速短期也能产出好的作品,放弃对牛角尖的执着后,也能更高效地完成作品集,为雅思、文书材料空出更多时间,把留学申请的节奏也带入正轨。


而刚好,再过一段时间,我们H·ART的夏令营即将开营,也期待这一次,能有幸与同学们继续碰撞,产出更多揽获众多大奖的作品,为同学们的保研、留学更添一份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夏令营报名、艺术留学,或者考研、保研、申博、拿国际大奖、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康石石老师: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