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
人类对儿童的一切都是极为敏感的。
婴儿图式(Baby Schema)是这一现象的神经学证据。
越可爱反应越大我们对婴儿特征(高音调、圆润面部、短四肢)的敏感性源于哺乳动物的进化选择。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实验显示,成人观看婴儿照片时,眶额皮层(与奖赏相关)和多巴胺能系统的激活强度比观看成人照片高 40% 。且婴儿图式的强度与主观「可爱度」评分显著正相关(P < 0.001),能引发更强的伏隔核激活。
这种机制确保亲代优先投入资源保护后代。
但当童谣(通常伴随婴儿化声音)被异化时,大脑可能会将此识别为「受损后代信号」的恐惧。
这种恐惧,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描述的最为深刻:
书中,初代乌尔苏拉曾警告「近亲婚姻会生出蜥蜴」,后代却重复悲剧,家族末代奥雷里亚诺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近亲结合,诞下长猪尾巴的男婴,最终被蚂蚁吞噬。
「受损后代信号」会触发基底神经节的古老防御程序。该程序是基于人类从动物进化至智慧生物进程中,不断强化的对于捕猎者的危险神经信号(饲养员靠近鳄鱼时,鳄鱼反射性张嘴呈攻击状态)。
人类早已进化为高等级生物,
所以一些符号已经异化成了能激活该回路的特定强化物。
研究发现,人类前额叶通过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构建对熟悉刺激(如童谣之类的强化物)的预期模型以节省认知能量(Friston, 2010)。
当实验人员用蓝色方块(被试被告知可能出现电击)代表威胁条件,黄色方块(明确不会出现电击)代表安全条件,文字信号「rest」(休息状态,无任何关联)代表基线条件,通过[ 18 秒威胁条件(蓝色方块)] → [ 18 秒休息] → [ 18 秒安全条件(黄色方块)] → ...(重复 5 轮)的实验步骤。
同时观察皮肤电反应(SCR)以量化自主神经系统的恐惧表达强度,fMRI 信号以重点分析左杏仁核、脑岛等区域的激活差异。
发现威胁条件下 SCR 显著高于安全条件,即确认了「符号导致的认知恐惧」的有效性。
同时威胁条件引发左杏仁核激活,且与 SCR 正相关,说明杏仁核已经进化为具备整合语言层级威胁信号的能力。这也是人类符号恐惧的神经基础。(Phelps et al., 2001)。
镜像神经元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帕尔马大学团队的论文通过对比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视觉假说(Visual Hypothesis)与直接匹配假说(Direct-Matching Hypothesis)(前者认为,我们在观察到活动时,只通过视觉分析完成镜像模仿,后者则强调观察后的动作理解实际会激活相应动作的执行脑区,但可以不产生实际活动。)
研究支持了后者的主张,视觉分析虽参与初期信息处理,但镜像系统的直接匹配是理解意图的核心。即镜像系统可能是语言、工具使用等高级社会行为的进化前体。
即对于恐怖片童谣这种符号的认知恐惧,是基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发育起来的。
首赞答主提到童谣本身就是恐怖的。
这一观点我深表赞同。
童谣作为创伤记忆的跨代际传递介质是可以解释的,
如《鹅妈妈童谣》中隐藏的死亡隐喻(如「Ring Around the Rosie」映射黑死病)通过文化传承形成群体记忆。
即「童谣」本身自带恐怖的文化属性。
此外,在实际安全的情况,人类往往会放大「恐怖」这一信号。
Milad & Quirk 在 2012 的综述中指出,人类腹内侧前额叶(vmPFC)通过谷氨酸能投射抑制杏仁核中央核(CeA),该机制在可控威胁暴露中增强。
即恐怖片利用童谣所构建的「虚拟养育危机」,会使观众在安全环境下演练威胁应对策略,并且会逐步放大「恐怖」信号。
这种机制本质是进化赋予的「过度保护倾向」——宁可误判虚假威胁,也不愿遗漏真实危险。
所以,人类对后代有危险信号的警觉,是写在基因里的生存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