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恐怖片总爱用童谣 BGM ?

知乎日报  · 问答  · 1 周前

正文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在恐怖片中,童谣常常作为背景音乐出现,配合惊悚的画面,带来格外强烈的心理冲击感,令人不寒而栗。为什么原本象征纯真、安宁的童谣,在恐怖氛围中会显得格外诡谲?为什么这种「纯真符号的异化」会引发人们深层的恐惧感?一起来看答主@泽乙 @Treyton 从心理学和神经学专业角度给出回答吧。



为什么恐怖片总爱用童谣 BGM ?「纯真符号的异化」为什么让人感到心理恐惧?


| 答主泽乙

「纯真符号的异化」给人们制造了一种认知上的差异化。

当熟悉事物出现「非致命异常」时,会给人们带来远超未知恐怖的战栗感。

在经典恐怖片《闪灵》中,双胞胎姐妹也唱童谣:

Come play with us, Danny.

Forever and ever and ever.

Come play with us, Danny.

Forever and ever and ever.

一首天真的游戏童谣,放在尸体画面中,就变成了死亡邀请。

重复的跳跃动作配上童谣节奏,给人一种原始部落战舞的神秘仪式感,触发观众对不可知灵体的深层恐惧。

再来看《招魂2》中,《伦敦桥》童谣降调并加入气声吟唱,既保留旋律辨识度,又通过音高偏离制造「似人非人」的诡异感。

大脑会由此产生认知冲突。杏仁核会因童谣的异常特征发出危险警报,前额叶皮层则会试图用理性解释「这只是一首儿歌」。这种认知拉锯战会持续消耗心理资源,加剧焦虑。

1. 童谣能激活集体无意识的记忆。

纯真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类对「某些神圣仪式」的集体记忆。当纯真符号以异化的形式出现时,会唤醒人们对触犯古老禁忌的恐惧心理。

在原始文化中,童谣往往会与成长仪式绑定,而在恐怖片里却将童谣与死亡关联。这种纯真与危险的冲突感,会给人带来一种失控的感觉,从而产生恐惧。

纯真符号异化给大脑带来的刺激,刺激听觉皮层的异常响应。

童谣变调会刺激初级听觉皮层产生异常放电。

例如《寂静岭》中将「Ring Around the Rosie」童谣电子化处理,引发 β 波(警觉波)强度提升。

2. 误导镜像神经元

《孤儿怨》中 Esther 在杀戮时会唱歌谣,我们看到:

她脸上露出微笑,眉毛舒展,酒窝加深,我们的镜像神经元被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原始功能是「观察-理解-模仿」)

让我们听听她在唱什么——「我会切开你的喉咙......」歌词会触发我们大脑的警报,杏仁核中央核与终纹床核已经开始做起威胁评估。

大脑同时生成两种动作指令——准备模仿微笑和肢体紧张进入战逃状态。

运动皮层要裂开了,这种混乱感会激起恐惧。

3. 类似「煤气灯效应」

童谣是人们熟悉的旋律,音乐会激活我们海马体的自传体记忆提取功能,但异化内容迫使大脑在「真实记忆」与「扭曲现实」间反复校正,产生类似「煤气灯效应」的自我怀疑。





| 答主:邹密

童谣所激起的恐怖,

也许是一种人类对所养育后代的保护性恐惧。

其可能的认知神经进化脉络如下:

捕捉到婴儿信号 → 信号异常识别为后代有危险→ 激活古老防御回路 → 文化符号强化威胁关联 → 神经系统误判为真实危机 → 产生保护性恐惧反应

要知道,

人类对儿童的一切都是极为敏感的。

婴儿图式(Baby Schema)是这一现象的神经学证据。

越可爱反应越大

我们对婴儿特征(高音调、圆润面部、短四肢)的敏感性源于哺乳动物的进化选择。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实验显示,成人观看婴儿照片时,眶额皮层(与奖赏相关)和多巴胺能系统的激活强度比观看成人照片高 40% 。且婴儿图式的强度与主观「可爱度」评分显著正相关(P < 0.001),能引发更强的伏隔核激活。

这种机制确保亲代优先投入资源保护后代。

但当童谣(通常伴随婴儿化声音)被异化时,大脑可能会将此识别为「受损后代信号」的恐惧。

这种恐惧,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描述的最为深刻:

书中,初代乌尔苏拉曾警告「近亲婚姻会生出蜥蜴」,后代却重复悲剧,家族末代奥雷里亚诺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近亲结合,诞下长猪尾巴的男婴,最终被蚂蚁吞噬。

「受损后代信号」会触发基底神经节的古老防御程序。该程序是基于人类从动物进化至智慧生物进程中,不断强化的对于捕猎者的危险神经信号(饲养员靠近鳄鱼时,鳄鱼反射性张嘴呈攻击状态)

人类早已进化为高等级生物,

所以一些符号已经异化成了能激活该回路的特定强化物。

研究发现,人类前额叶通过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构建对熟悉刺激(如童谣之类的强化物)的预期模型以节省认知能量(Friston, 2010)。

当实验人员用蓝色方块(被试被告知可能出现电击)代表威胁条件,黄色方块(明确不会出现电击)代表安全条件,文字信号「rest」(休息状态,无任何关联)代表基线条件,通过[ 18 秒威胁条件(蓝色方块)] → [ 18 秒休息] → [ 18 秒安全条件(黄色方块)] → ...(重复 5 轮)的实验步骤。

同时观察皮肤电反应(SCR)以量化自主神经系统的恐惧表达强度,fMRI 信号以重点分析左杏仁核、脑岛等区域的激活差异。

发现威胁条件下 SCR 显著高于安全条件,即确认了「符号导致的认知恐惧」的有效性。

同时威胁条件引发左杏仁核激活,且与 SCR 正相关,说明杏仁核已经进化为具备整合语言层级威胁信号的能力。这也是人类符号恐惧的神经基础。(Phelps et al., 2001)。

镜像神经元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帕尔马大学团队的论文通过对比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视觉假说(Visual Hypothesis)与直接匹配假说(Direct-Matching Hypothesis)(前者认为,我们在观察到活动时,只通过视觉分析完成镜像模仿,后者则强调观察后的动作理解实际会激活相应动作的执行脑区,但可以不产生实际活动。)

研究支持了后者的主张,视觉分析虽参与初期信息处理,但镜像系统的直接匹配是理解意图的核心。即镜像系统可能是语言、工具使用等高级社会行为的进化前体。

即对于恐怖片童谣这种符号的认知恐惧,是基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发育起来的。

首赞答主提到童谣本身就是恐怖的。

这一观点我深表赞同。

童谣作为创伤记忆的跨代际传递介质是可以解释的,

如《鹅妈妈童谣》中隐藏的死亡隐喻(如「Ring Around the Rosie」映射黑死病)通过文化传承形成群体记忆。

即「童谣」本身自带恐怖的文化属性。

此外,在实际安全的情况,人类往往会放大「恐怖」这一信号。

Milad & Quirk 在 2012 的综述中指出,人类腹内侧前额叶(vmPFC)通过谷氨酸能投射抑制杏仁核中央核(CeA),该机制在可控威胁暴露中增强。

即恐怖片利用童谣所构建的「虚拟养育危机」,会使观众在安全环境下演练威胁应对策略,并且会逐步放大「恐怖」信号。

这种机制本质是进化赋予的「过度保护倾向」——宁可误判虚假威胁,也不愿遗漏真实危险。

所以,人类对后代有危险信号的警觉,是写在基因里的生存算法。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角度的解读呢?

音乐学领域下优秀答主 @刘耳朵 从音乐本身出发,推理猜测「童谣可能原本就是恐怖的」,列举欧洲中世纪古老民歌等歌曲作为例证。

答主@汉娜Bananah 认为「越是熟悉的东西,越能给我们产生『心理落差』,而这个落差越大,刺激就越大,且记忆点就越深刻。」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吧!


题图来源:《孤儿怨》


知乎热门文章


知乎瞎扯|你在家闯过最大的祸是什么?


生活中有哪些让你觉得特别可爱的事情?


如果彩票中了五千万该怎么办?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觉得不错就点点「点赞」「转发」「推荐」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