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薛冰:从徒步到地铁,见证一座城市速度的飞跃

群学书院  · 自媒体  · 昨天

正文



打开南京的方式有很多种。

每一个地铁站名

都是城市特殊的文化符号

沉淀着城市记忆

塑造着城市精神

读懂一座城市的地铁站名

也就读懂了一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关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地铁成为了我们穿梭于城市之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但你是否曾留意过,那些每日匆匆经过的地铁站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历史?

应该有这么一本书,以历史为经,以地铁线路为纬,编织一张涵盖古今的南京文化大地图。

《彼此的抵达:南京地铁站名文化》是知名学者、作家薛冰老师关于南京地名文化的又一力作,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全书精心收录了南京17条地铁线、294个地铁站名的掌故,内容涵盖站名的由来、历史沿革、风物胜景、名人轶事,甚至民间传说。

薛冰老师将数十年来对南京城市历史、方志、地理、文化的研究,凝练为近300篇地名文化随笔,以地铁站名为切入点,微观呈现金陵城市历史、人物风流、名胜古迹,以地铁线路为轨迹,串联起南京的人文历史脉络。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彼此的抵达》自序

文 | 薛冰




我小时候,南京人的出行方式主要还是步行。上班、上学不用烦,单位分配住房,上学都是就近,活动半径很少超过2000 米。上夫子庙逛游乐场,到玄武湖看菊花展,就算出远门了。倘若从城南到下关,那就是大事了,至少要筹划一星期。上了中学,假日与同学相约爬紫金山,都是从新街口走到中山陵。走长路的诀窍是不走一眼望不到头的大街,钻小巷,七拐八弯,每条巷子都不长,路程好像也就变短了。


城里当然有公共汽车,可加上长辫子电车,一共不过十来条线路,集中在几条主干道上,而且班次少,等候一二十分钟是常事。靠得住的还是“11 路”,也就是自己的两条腿。三轮车比公交车方便,但价格也贵得多,当年坐三轮车的人远不及今天乘出租车的多。东郊风景区一度有马车载人游览,有点像现下的观光车,看的多坐的少。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南京新街口


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事情。此前家里有辆自行车,是很可以骄傲的奢侈品,邮递员因此大为人们羡慕。据统计,1979 年全国自行车的普及率不过 11%。买自行车除了要花几个月的工资外,还得凭票,一个百十人的单位,假如一年能分配到一张,那都是照顾筹办婚事的男同事。


那年头,挤公共汽车是个力气活,尽管单位发了月票,挤不上车也白搭。一车到站,上了车的人叫快走快走,没上车的人喊等下等下,司机因为车门吊着人不敢开。难处不光在班次少,更严重的是道路堵塞,有车也开不动。我那几年在南钢工作,通勤车在长江大桥上堵过 4 个小时,据说最高纪录是 6 小时。那是南京公共交通最艰难的时期。


南京在城市交通史上,一向不落人后。西晋左思《吴都赋》中,就说到建业的“水浮陆行,方舟结驷”。明代南京城中有完备的街市网络,路宽九轨,市开九廊。近现代的城中铁路—小火车纵贯南北,是具有超前性质的一个革命性变化,尽管只有一条线路,最多才 9 个站点,但在那半个世纪中给南京城市交通留下了深刻印记。


20世纪30年代南京城中小火车


改革开放带来的产业喷发、人口剧增,使原有的城市交通格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南京多方探求破解之法,比如为新街口分流减压的小四环路,24 座过街天桥,城西干道、城东干道快速路,包括利少弊大的砍伐行道树……


1986 年底建成的中央门立交桥,三层互通,让城市交通网第一次从平面交叉跨跃为立体交叉。这是江苏省以至华东地区的第一座立交桥,让南京又一次走在城市交通发展的前面。立交桥也成为社会生活中避免平面碰撞的一种象征。与此相类,隧道则是城市交通的另一种立体交叉形式。工具之外,还有制度方面的探索。20 世纪末雅高巴士、中北巴士相继成立,运营线路和车辆数量大幅增加,无人售票的实施、私家车的普及,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着城市的公共交通压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央门广场


1995年2月南京首辆无人售票车开通


然而,高峰期道路拥堵仍是难解的症结。


1982 年我在北京就乘过地铁,为那高速与便捷所震撼。当南京又一次炸掉高架桥改挖隧道时,我不禁疑惑:为什么不干脆修地铁呢?后来我才知道,20 世纪 80 年代的南京城市规划中,就已经为多条地铁线路的站点做了地块预留。


南京人在各种场合议论过多年的地铁,终于应运而生。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21 世纪之初,新街口广场围挡施工,长达一年,让大家相信南京真的在建地铁了。地铁通车之前,新街口地铁站已被用作行人过街通道,地下商铺也陆续开业运营。地处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地铁站设计了 24 个出口,号称亚洲第一,加上五光十色的商铺,虽然站内有准确的方位指示,不熟悉的人还是容易迷路,给人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


2005 年 5 月 15 日,地铁 1 号线开始双休日观光运营,试坐地铁成为南京的一种新时尚。同年 9 月 3 日,1 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每天的客流量超过 10 万人,开启了南京公共交通的地铁时代。此后地铁线网不断增长,沿途又有多条线路的同站换乘,抵达性越来越高,为人们的彼此联系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新选择。


建设中的南京地铁1号线,安德门至中华门站区


最早开通的1号线,在南京人心目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这是南京公共交通又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位于建筑稠密城区的地铁线路通常设在地下隧道内,地铁、地下铁即由此得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都市圈的发展,老城区以外的地铁线路多设在高架桥或地面上。地下、地面、空中,地铁提供了一种立体空间穿越的全新体验,人们似乎都有了《西游记》中神仙上天入地的本领,在居所和工作选择上有了更多自由。地铁不但大大拉伸了人们的空间活动半径,也成为南京开放、包容文化特色的新表征。看南京地铁线网拼合图,主城区内的交织密如蛛网,更有舒展的触手延及全市域,进而衔接南京都市圈,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地铁成为我出行的首选。尤其是去火车站或飞机场,都有地铁无缝对接,可以准确把握时间,不必过度提前,也不会有误点之虞。地铁没有线路拥堵的问题,而且冬暖夏凉,只要不是上下班的高峰期,就不会太拥挤。


“龙游南京”:地铁1号线沿线人文景观


地铁也成为我了解这个城市的新途径。听六合的石农说可以乘地铁直达南京,忍不住尝试一回,果然出了地铁站就是“六合的新街口”凤凰山公园。听说地铁线路从石臼湖面穿越,也兴致勃勃地前去饱览“天空之境”的美景。南京是集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城市,山峦起伏、水网密布、森林茂盛,秀丽的自然风景与丰富的人文景观交融映衬,相得益彰,自明代到民国,有金陵十景、十六景、四十景、四十八景之多,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又有新金陵四十景之盛。可以说,地铁像一张网,不仅将古今金陵胜景一一连接起来,还把南京主城外围的“江宁八景”“高淳八景”“汤泉八景”“六合十二景”“中山八景”囊括其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畅通无阻的冶游空间,让人不由生出重游南京之意。



同样吸引我的还有地铁沿线的站名。即使是“老南京”,耳熟能详的也多是老城区内的站名。河西新城区,仙林、江宁、浦口三个新市区,再加上溧水、高淳、江北新区以至都市圈地区,大量的陌生地名,倘若不是因为地铁,可能很少进入我们的视野,更难以进入我们的生活。


城市的发展催生了地铁,地铁的成长改变着城市,也改变着人们的城市记忆。


所以,当地铁方面的朋友们希望我来写一本地铁站名文化的读本,我欣然接受,于是有了这一本《彼此的抵达》。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 《湖中之云》 | 《社会变革的棱镜》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