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和40+老同事聚会,没有人敢辞职了

大J小D  · 育儿  · 1 月前


 

“Jessica,我中午就去帮你领好新品冰淇淋了,等你来吃。”


飞机刚落地北京,就收到了这样一条微信,燥热的盛夏,我不禁微笑,心情是凉快愉悦的。


下午5点,我坐在了老东家市场部的工位上,肆无忌惮地吃起了冰淇淋。边吃还边问年轻的市场部同事们,marketing law有没有更新?



那个刹那,时光仿佛倒退了1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如梦一般杀进了全球100强的外企玛氏。

公司当年有个惯例,每天早上8:30召开生产晨会,会邀请所有部门的同事参加。

在这30分钟的晨会上,会分享过去24小时生产线的情况,并且邀请大家品尝最新鲜出炉的巧克力产品。

我们都会偷偷去打听生产计划,然后相约去“抢”我们最爱吃的整粒榛子夹心巧克力😄。

18年过去了,当年一起在晨会上抢冰淇淋的小伙伴们,如今还在玛氏任职的,都已成了公司高层顶梁柱;她们还没忘记我是吃货,还没忘记要替我“抢”好新品,等我来吃。


一根美味冰淇淋下肚,突然又想尝尝新推出的德芙和箭牌CP组合新品,结果被告知,这个新品太抢手了,晨会上都没有了。

但咱们有人啊——德芙市场部老大和冰淇淋部门的总经理都是“我的人”,她们偷偷摸摸去打开了一个上锁的冰柜,拿出来给我品鉴。

真的超级好吃,感觉口腔里开空调了,嘻嘻~

是的,18年后,我再次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来到了玛氏北京办公室,见到了昔日并肩作战的朋友们。

褪去青春的青涩,再次聊起职场,我竟然又发现了不少职场和育儿生活共通的感悟。


01
事情并没有变得容易
但我们变得更强大了

老同事相聚,总是忍不住“想当年”,我们之间的情谊是哪一种呢?一起被老板骂哭过,也一起吐槽过老板的那种😂。

如今的我们,都已经做了妈妈,也都经历了职场十几年的“毒打”,再次聊起过去那些往事,发现曾经那么“难受”的经历,如今都能云淡风轻当作段子来讲。不仅如此,现在也很少有啥“问题”会让我们像当年那样情绪波动了。

你觉得是现在的问题变少了吗?
不,是我们变强大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就和我们当年一样,遇到一点点有挑战的项目,就觉得不舒服,压力巨大。大部分情况下,人对于让自己不舒服的状态,本能就是“逃跑”。

我们当年不也是么,拖延不想做,或者大哭,甚至有人索性辞职了。“离开”毕竟是最简单的,能让自己远离“不舒服”的方法。

这里也说个题外话,一般来说职场是很忌讳那种毫无逻辑的频繁跳槽的。我身边也有一小部分人就是如此,每次遇到问题就是逃,结果人到中年兜兜转转还是绕不出来。


但我们都发现,真正让我们成长的几个瞬间,似乎就是那种让自己直面“不舒服”的状态:

大促前最后一天还在优化促销机制;
不被看好的新品却仍想尽办法做最后的努力;
几件事都被老板质疑但仍按时交出第二天向管理层汇报的PPT;
全球瞩目的项目遭到了延误,顶着压力继续推进;

身为打工人,每个难受的当下都会想,项目砸了到底关我什么事,我拿这份工资凭什么承担这么多?

不是没有想过“离开”的,但我们都会告诉自己,哪怕要离开,也要把手上的事情完成后再走。而往往发生的是,当我们咬牙熬过去后,我们并不想离开了。

不说升职加薪,就是那个刹那产生的“我原来搞得定”的成就感,就会非常满足。


这个道理我曾经在谈育儿的“放弃”时也提到过,小D当然可以放弃上兴趣班,选择不做她不喜欢做的事情。但我永远不会让她在感觉最糟糕的时候放弃。

我会告诉她,学完了这学期我们就不学了;练会了这个技能我们就不练了,给她一个可以看得见、够得着的目标,然后鼓励陪伴她完成。

我们如何面对压力,这件事是“大脑可塑的”。当然并不是鼓吹非要把自己“逼死”,但扪心自问,我们多少人是真的把自己逼上过“绝境”呢,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太轻易地“放过”自己了?

哪里有真的“云淡风轻”,只不过扛过事,打过硬战,才有底气说出这句:Life doesn't get easier; we just get stronger。


02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区分现象还是问题开始

光讲心态不讲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似乎总有一点虚。

回想在前东家工作的日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总在”做PPT。我当时在市场部工作,新品上市后要复盘,月度季度半年度都需要总结,媒体的投放效果怎样?销量完成目标没有?

年轻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总会觉得,生命都浪费在了做PPT里。如今再回头看,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看上去很忙,但却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现在奔跑的赛道是否对。


老东家教会我的很关键的能力之一就是定义问题

下面三个提问,是问题吗:

德芙巧克力上个月销量没达到预期,为什么?
我上班没有兴趣,但辞职也不敢怎么办?
孩子上学总粗心,怎么办?

不少人都会觉得“是”,但对我来说并不是,这只是“现象”,不是“问题”,所以通过现象”定义“问题,才显得特别重要,是个很宝贵的能力。

当我们自己可以定义出问题,基本上90%以上的可能性,我们自己就有了答案,或者有了找到答案的方向。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我在新书里分享过一些小方法,这里也举例一下。

通过现象罗列假设:


会不会是广告投放效果不好?是不是广告投放效果达到,但是转化不好?
是不是线下陈列没到位?有没有缺货断货的可能性?
竞品同期做了什么?价格促销有什么情况?


通过沙盘倒推结论:
如果就辞职了,会发生什么?还有什么极端情况?还有吗?
这些极端情况下,最担心害怕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要提高“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我都觉得太宽泛了。

因为身边就是存在一种可能性,也在思考,但是就是“想不清楚”,还有所谓“解决问题”能力似乎就是0和1,要么解决了问题,要么没解决。


在老东家工作的这些年,包括后来全球轮岗的时候接触了不少战略分析的工作,我才意识到“问题”和“现象”是完全两个概念。

这件事要提升,其实不难,就是从每次要提问求助的时候,先暂停一下问问自己:我这个是现象还是问题?

尝试自己进一步去定义问题,如果定义好了问题发现仍然无解,那么再去求助。

我没时间,我很烦躁,我孩子成绩不好,我孩子不读书,我老公不育儿,我老公没有积极性……

人到中年,我们都有一地鸡毛,但不要只是提出“现象”,而不发现“问题”。现象只是存在,问题才能激发下一步改变的行为。

03
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找“卡点”和“资源”

职场早期,我最喜欢和老板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做不到啊,我就是完不成啊。

后来做亲子教育博主这10年,我发现不少朋友的留言和我当年一样,我也想读书,就是读不进啊;孩子怎么教,就是教不会啊。

语言习惯决定思维模式,当我们用“就是”的时候,我们已经认定了,无解了,没有可能性了。我们的大脑已经固化了,不会再用开放的状态去看到更多可能性。


前东家教会我的第二个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把“就是”变成“我的目标是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卡点在哪里?我可以获得的资源有什么?

这也是我写新书的一个很重要主题词了,不少故事都是在提醒大家学会找“卡点”和“资源”。

这件事也没那么难,就是在脱口而出“我就是”的时候,停一下,自己和自己做个头脑风暴:阻碍我做到的因素是什么?

如果一开始无法很好梳理,可以找找你身边最了解你的人,让他们和你一起头脑风暴。

唯一需要提醒的一点就是,头脑风暴的黄金规则,不要评判。我亲身经历过,闺蜜找我帮忙,来找卡点,我说出一个对她来说的“可能性”,她就反驳一个,这就很打击对方积极性了。😂

书里的例子之一👇🏻

不加评判地记录下那些阻碍因素,然后冷静一两天,自己再心平气和地重新看一下,找出我觉得是我的卡点的那些因素,然后再找出我觉得最重要的卡点。

这个练习多做,也是在加深自我觉察,慢慢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就更加深刻了。

然后基于最重要的卡点再问一个问题:有什么资源可以帮助我去掉这个卡点?

同样的,如果自己想不清楚,那就可以去求助。这时候的提问,其实也是在定义问题。当我们能精准定义一个问题,哪怕求助也能收获到一个更有用的答案。


“目标-卡点-资源”,建立这个思维后,我们真的就能发现自己可以顺利解决很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来不是光谈怎么提高“解决问题”。

04
每个阶段都在为自己而活

年少的时候,总看不起工作里被分配的小事,总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人。就像刚刚做全职妈妈的时候,也看不起屎尿屁这些小事,总觉得自己是做战略规划的人。

谢谢我的老东家,它其实也特别像一个老母亲,当年教导我的事,我不一定听,但如今回望,发现都是“真理”。
(我在新书的职场篇也有点像老母亲一样,毫不保留地分享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职场底层逻辑😂)。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可以不断往高处走,但做事必须扎根,从小事做起。


这一次见到很多在职场上,已经被视为“顶梁柱”的人,当我们交流心得时,她们仍然会说,现在不敢轻易辞职了,自己拥有最强大的武器,仍然是做好手边的每一件小事,并且帮助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们意识到,做好小事的意义。

用我新书里的一句话做结:不要看轻小事,我们都是从小事里学会放弃,也是从小事里积累经验。


正在团


👉 开团 | 精力充沛,“看起来不操心”我全靠它们


大J叨叨叨


那天和老同事吃饭,她说了一句话,咱们彼此陪伴着,一起长大的感觉真好。一下子就被戳中,突然就想到了你们,咱们在当妈的这个关键人生阶段里,也是彼此陪伴着,一起长大的

如果说职场的前10年,我学会了解决问题、沟通表达等这些能力;那么当妈的10年,我学会了如何建立更加稳定的自我内核,成为一个更有能量的“自己”。

你们的10年呢?

欢迎阅读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