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婚姻里有这种「上瘾性」行为,比出轨还可怕

壹心理  · 心理学  · 3 周前

正文


雨果说:“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有人爱着我们。”

大多数的我们,终其一生在寻找这种幸福。

然后,用各种方式去试探那份爱:

不停地问另一半,“你爱我吗?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会不会丢下我?”

想让对方来接却不直接说,想要什么也不直接说,看他够不够“自觉”;

不时问对方与有关自己的各种信息,生日、纪念日、口味、喜好……


这些语言或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确认”。

这种确认,每个人都会有,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

有些人似乎不用太多确认,就有足够的安全感;

有些人却会不断地“作”,让彼此都苦不堪言。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越喜欢对方就越“作”,直至把对方“作”走?

给出答案前,我想先和你分享瑶瑶的故事。



瑶瑶是因为“婚姻危机”来到咨询室的。

她感觉这段婚姻快被自己“作”没了。

她的“作”,从恋爱时就开始了。

她很容易因男友的忽视而感到不安,总是给男友发“考题”。

然后从他的回应中去确认:他真的爱自己。

男友约会迟到了5分钟,她会“恶狠狠”地发一句“你别来了,我不想见到你”

直到男友赶来道歉、解释、关心和弥补,她才会感觉到被爱,才有安全感。

如果男友没看懂她的“弦外之音”,真的就不出现了,她就会下结论“你果然不爱我了”

所幸,当时的男友有足够的耐心,会试着去跟她去聊。

得知瑶瑶因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才会这样“作”后。

还很心疼她,告诉她“我以后会努力做得更好,给你足够的安全感。”

男友确实说到做到。

会在她自卑失落时,常常会找到各种细节来肯定她,夸她;

会在她“作”的时候抱住她,告诉她“我很爱你,分手这样的话让我很难受。”

在男友的爱与包容下,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可是,在这段关系里,瑶瑶就像怎么也填不满的黑洞。

老公给了再多的安全感,她还是会不安。

而且,老公对自己越好,她想证明自己被爱着的“瘾”就越大。

就越是忍不住去“作”,来博取他的关注:

下雨天老公没主动提出来接她,她也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回到家就生闷气,老公说什么都只是冷淡地回应,“哦”“随便”“无所谓”

她在家忙活一天,累得腰酸背痛,把床单被褥都洗了,老公却要在提醒后才看到她做了这么多,她就“我为这个家做了这么多,你全都看不到,一点儿都不在乎我”

老公因粗线条惹她生气后,哄了她很多次,她都板着脸,有次还说出,“滚吧,别以为我没你过不下去”……

随着“作”的次数越来越多,砸出来的话越来越难听,老公也开始躲着她。

来找我的3天前,他们爆发了一次极大的争吵。

主要是她在疯狂输出,老公在旁边低着头不说话。

当她吼出“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时,老公的话让她凉了一截——

“能让我喘口气吗?我好累。”

讲到这里时,瑶瑶控制不住地大哭了出来。

“我知道自己不对,但我控制不住。我明明很爱他,为什么每次都说出伤人的话?”

瑶瑶的“作”,在亲密关系中,并不少见。

很多时候,是她的「焦虑型依恋」的作祟。

总在关系中设置种种“关卡”来证明老公是不是爱自己,会不会抛弃自己。

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把自己逼得喘不上气。

直到最后,得到的不再是“我爱你”,而是“放过我”。

要“挽救”这段婚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瑶瑶的“作”背后的心理需求。



瑶瑶的“作”,是有源头的。

从她记事开始,父母就时不时地吵架。

一吵起架来,谁都顾不上她。

要么直接无视,要么对她的需求敷衍了事。

有时,妈妈气急了还会吼她,“妈什么妈!要不是为了你,我早离婚了!”

在原生家庭中不断出现的动荡和危险,以及父母并不稳定的互动,让她成年后不断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疗愈”。


表面上看是无理取闹,实际上,是通过“作”去确认——“你不会像父母那样忽视我,抛弃我。”

那时的“作”,很大一个原因是那个当下,瑶瑶感受到了害怕与不安。

这份恐惧,让她下意识地进行防御。

通过种种防御去证明:“我是值得被爱的,他不会抛弃我。”

比如讨好。

因为过去那些“有需求或受惊吓时,只得到忽视、指责、威胁等对待”的“创伤性体验”,她的自我价值感很低。

“我本身是不值得被爱的,只有我付出得更多,他才会对我好。”

这样的潜意识,促使着瑶瑶不断讨好、付出。

可当付出不被看到、回馈时,她就会委屈、不满、甚至愤怒。

然后就会“作”起来。

试图通过“愧疚引导”去拉着对方来爱自己。

“我为了你嫁到这里,为了你放弃工作,你却这样对我?”

表面上看,是对老公的指责,实际上,藏在背后的还是不安全感——

怕自己不够好,怕他要离开。

再比如压抑。

因为过去被父母多次回绝需求的糟糕体验,她对“表达自己”有着很重的羞耻感。

有情绪就压抑着,不说话不回应,直到某一瞬间突然爆发。

有需求也没办法直接说出来,拐着弯地暗示老公去“悟”到自己的需求。

一旦没被“看到”或被拒绝,就会被唤起过去的糟糕体验,又一次爆发,破坏这段关系。

所以,在旁人看来也许很小的事,都会让她“作”起来。

因为她体验到的并不是那件事本身,而是那些过去遗留下来的伤痛体验。



“作”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希望对方尽量满足自己,表现出宽容和爱的。

可一直这样,只会让对方累觉不爱。

更重要的是,“被爱”本身,是一个伪命题。

当我们等着“被爱”时,我们的安全感与关系都是被动依附在对方身上的。

如果我们不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只是等着“被爱”,就永远等不来爱。

这样的我们,就像一朵枯萎的花。

没有自我滋养的力量,哪怕被浇灌再多的爱,也无法绽放。


所以,想要找到并确认那份爱,不再把关系“作”走,我们要先处理这两个问题:

①创伤性体验
②高焦虑

怎么处理呢?也许下面4步可以帮助到你。

1. 接纳自己的平凡

对大多数人来说,平凡才是常态。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

我们越是不能接纳自己的平凡,越会陷入失落与挫败感中,无法肯定自己一分一毫。

亲爱的,你不用时刻去证明“我足够好”。

因为,我们虽平凡,但在世界上,也都是唯一的。

2. 练习自我肯定

建立自我价值,学会肯定自己。

这份肯定,不是指工作、学习上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而是对内心的情绪、情感的肯定。

哪怕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也去肯定“我不够好”的情绪,好好地陪伴自己的情绪。

比如尝试冥想,去让自己变得平和、温暖、踏实。

肯定自己的情绪,就是在肯定自己。

3. 卸下“面具”,做真实的自己

很多时候,在关系里,我们说反话、放狠话,都是因为爱对方,害怕失去他。

但因为早年的养育者不曾教过,我们不知道怎么直接说出来。

比如,可能你的父母曾用威胁表达“爱”:“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丢了!”

你也就只能用一句“再不回电话就分手!”来表达爱与不安。

试着摘掉面具,不再说反话。

如果你需要他时,他并未出现。

那就直接告诉他“你不在我身边,我好难过,好不开心。”

4. 建立健康的自尊,重获“被拒绝的勇气”

健康的自尊,能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更自信,更好地和对方沟通,也能够在关系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作”的人常因自我价值感过低,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可“有话不直说”既会让彼此心里不痛快,也会损耗彼此的关系。

试着找一个合适的人,去大胆地“要”。

他可以是与你亲近的朋友、长辈,也可以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当然,这个人并不是要无条件满足你,永远不拒绝你。

而是他在拒绝你时,能温和地告诉你为什么,并让你意识到,被拒绝没有那么可怕。

在这个新的体验里,生出新的信念:被拒绝≠我不好。

当我们能够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爱意时,我们也会在关系里更松弛,更从容。


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像瑶瑶一样,寻找心理咨询的帮助。

瑶瑶的“作”,也是因为幼时父母的不良互动导致的高焦虑,以及那些未被处理的创伤性体验。

那些在关系里不时被唤起的痛苦体验,影响着她的身心健康与亲密关系。

但来到咨询室这个“安全基地”后,她可以安全地释放所有情绪。

消解那些“被拒绝、被抛弃、焦虑、孤独”等情感堆积的部分。

随着咨询的深入,瑶瑶也开始学会理解自己,疗愈过去那些创伤,把安全感一点点地“找”回来。

她不再把老公投射成幼时让自己不安的父母,不断地去确认他的爱。

她的内心已足够确定:我是一个不错的人,我值得拥有不错的关系。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

“所谓幸福,就是有那么一个人,能听懂你的心思,看见你的不足,还是爱你。”

总有一天,当你问“你爱我吗?”时,内心不再是不安,而是甜蜜。

因为你知道对方一定会回答:“是的,我很爱你。”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心理咨询师王璐
编辑:小西
图源:Unsplash
注:来访者故事已授权,隐私部分已做文学化处理

王璐老师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从业超8年,服务时长超5300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王老师擅长以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取向、正念减压治疗、心理动力取向等帮助来访者解决婚姻危机、亲密关系、个人成长、自我认同等议题。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找王璐老师聊聊。

为了鼓励求助意愿,王老师特地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5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250元

如果你愿意,不妨来聊聊
点击立省250元↓


如果,你也常常在感情中患得患失,害怕失去而回避感情,希望找回自己的安全感,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