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文字讨好症”这个词火了。
它的意思是人们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的词汇。
例如,把“好的”改成“好滴好滴”,给别人一种你很热情,正在欢快回复对方的印象。把你的真实感受,藏在文字背后。
诚然,现代通讯工具给我们带来便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
要想愉快地、没有思想包袱地使用微信这个社交软件,请记住,别做以下这3件看似聪明、实则掉价的行为。
在微信上诉苦
亦舒在《承欢记》里写道:“诉苦亦无用,许多事只得靠自己。”
深以为然。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把别人当支柱和依靠,就要面临被对方背叛的风险。
有一个朋友,创业失败后欠下一屁股债,被父母指责“没用”。
他在微信上对人大倒苦水,本以为会获得同情,不料微信好友却抓住了他的把柄,乘人之危,占了他的大便宜。
他诉苦的内容,成了朋友茶余饭后的笑料,一堆小人,也跟着落井下石。
无独有偶,有一位网友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在职场受欺负的事。
一位所谓的好友反而幸灾乐祸道:
“幸好我没有在那家公司,你遇到也算你活该,就你那个性格,谁受得了你?”
一位许久不联系的亲戚也在评论区开始说教:
“初入职场,那些人情世故你要去学,别傻不愣登地做个不讨喜的人!”
网友的心情再次跌入谷底,本想得到一丝安慰,到头来却受到了双重伤害。
别成为那个逢人就诉说自己不幸的祥林嫂,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心里面的垃圾,永远不要倒在微信里。
那些难过、崩溃和不安,都要靠自己一点点去化解。
可以寄情于山水、花草,可以通过做瑜伽、听音乐、晒太阳、逛超市、打扫房间等方式缓解,就是不要发在朋友圈里。
把点赞当真心
电视剧《幸福二重奏》里,家庭主妇顾晓楠一直以为廖莎看不起自己。
原来,顾晓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廖莎都不会点赞。
而廖莎发的朋友圈,即便是广告消息,顾晓楠也会热情地点个赞。
两相对比,让顾晓楠心理不平衡。
顾晓楠的丈夫劝她不要把点赞等同于真心,兴许是廖莎太忙,压根没时间刷朋友圈。
顾晓楠则坚持认为女强人廖莎一定是看不起自己这个家庭主妇。
朋友圈里,有三个人一直给顾晓楠点赞。
顾晓楠把她们当亲闺密,经常请她们喝下午茶。
她们组建了一个四人群,分享各种美食、趣事。
但事实上,那三个所谓的闺密还背着顾晓楠拉了个群,她们在小群里吐槽顾晓楠虚荣:
“不就是一个388元的下午茶吗,我们又不是吃不起,臭显摆什么呀?”
“就是,她愿意当冤大头就让她当呗!”
“多宰她几回,咱又不吃亏!”
她们占顾晓楠的便宜,却还在背后说三道四。
后来,顾晓楠因为输卵管堵塞需要做手术,她找来其中一个要好的闺密,希望对方能陪她去医院。
闺密表面上答应,还替顾晓楠难过,实则兴奋不已,把顾晓楠的痛苦当八卦发到三人群里,阴阳顾晓楠“生不出孩子”。
或许是太过激动和兴奋,她一不小心把吐槽顾晓楠的话发到了四人群里,顾晓楠看到后崩溃不已。
最后,是从不给顾晓楠点赞的廖莎陪她去了医院,给了她最大的安全感,还找护工帮忙照顾。
真朋友不在朋友圈里,要学会擦亮眼睛辨别。
很多人发了朋友圈后,如果没有人点赞,就会不断陷入内耗,认为自己“人缘差”“没有知己”“被边缘化了”,最后删掉那条朋友圈。
杨绛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世界上真正关心你的人也许不多,但幸好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爱自己。
过度解读他人的想法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上海一名女子,因同事给自己发了一个“微笑”的表情而大动干戈。
当时,两人正因工作上的事情意见不一而激烈地讨论着,同事发来“微笑”的表情,她立刻火冒三丈,觉得那就是敷衍和轻视。
她痛骂了同事一通,以此发泄心中的不快。
同事凭借聊天截图,把她举报了,公司担心影响不好,把她开除了。
她不服,把公司告上了法庭,但总归不占理,连法官都觉得只是一个表情而已,不必上纲上线。
退一步来说,如果同事确实有嘲讽之意,为此兴师动众,浪费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有句话说得好:“所谓理解,通常不过是误解的总和。”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以为很了解别人。
殊不知,因为认知的差异,常常会有理解上的不同。
隔着屏幕交流,无法听到对方的语气,看到对方的态度,妄自猜测对方的一言一行,分析对方的动机,会大量消耗自己的能量。
总是想得太多太深,研究别人发出内容背后的“潜台词”,往往容易伤人伤己。
在微信上,少去研究别人,不必自行脑补别人的想法,多琢磨自己,精进自己。
写在最后
不设防地在朋友圈里敞开心扉,诉说命运对自己的捉弄,结果往往会换来嘲笑。
把别人的点赞当真心,到头来却发现,患难见真情,真正的好友就在你身边。
过度解读他人的想法,用自己的评价体系去审视和评判别人,最终造成了太多误解和麻烦。
“生命短暂,我们却常常漫不经心地浪费时间,使生命更为短暂。”
点点“在看”,请过滤这些掉价的行为,把真心和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