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对往届申请情况做了不少功课且亲身经历25申请季的应届生,感觉今年申请季多了不少微妙的变动。比如加州伯克利的面试分为了两轮,先用90s个人介绍开始,后面再进行了一轮完全脱离作品集的zoom面试;卡梅除了需要提交视频外,又增加了招生办的 zoom meeting,整体面试名额对比去年多了不少;还有布朗大学与罗德岛双学位,极度限制答题时间给人施加了很大的面试压力......可能是优秀的作品集与文书太多了,院校们开始千方百计地以一种不设防的方式,让我们这些面试者立刻对新问题即刻进行表达,借此排除掉一些可能因为他人协助或者借助AI走到这一步的学生。说到这,更准确来说,美国名校有点被AI“逼疯了”。但与此同时,也能明显感觉到院校们正同步拥抱AI带来的赋能。最终我选了一个比较暧昧的词,或许还带有一丝又爱又恨的意味,康奈尔、华盛顿、UCB、卡梅、布朗、罗德岛等美国名校们,被AI“整笑了”。下面是我的分享:本期分享人:H同学

H·ART 24届学员
康奈尔大学 Professional Studies MA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Emerging Technology MDes华盛顿大学 Human Centered Design and Engineering MS布朗大学&罗德岛双学位 Design Engineering MA+$3,000奖学金
佐治亚理工学院 Industrial Design MA offer
欧洲设计奖 荣誉奖
亚洲设计奖 Winner
IDA 工业与生命科学设计 医疗产品 铜奖
美国 SPARK 金奖
从本科到硕士,我都是在H·ART准备作品集,一路“打怪升级”,靠着当年本科拿下帕森斯、ACCD、加州艺术学院、Pratt、华盛顿等几乎大满贯的底气;这次硕士申请直接开启“头铁模式”——康奈尔、圣路易斯华盛顿、UCB、卡梅、布朗罗德岛双学位......报!的!全!是!冲!一!把!的!学!校!
最后居然被我莽成功了不少,其他offer还在等待中(感恩的❤)。而这些年在H·ART学习,能特别明显感觉到随着能力的提升,我可以 get 到的东西更多了。本科申请时只想着图要做的美观、漂亮,而到硕士阶段,一方面当然设计技巧有了很高的提升,以前老师教我 Rhino 建模如何优化我颇有些摸不着头脑,如今却能快速反应过来如何做才能让效果更好看;另一方面,也能理解教学背后一些“别的东西”。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在我本次申请季带着我压过各路面试的就是老师的两大名言——“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与“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理念与想法”。靠着它们,我才在今年画风逐渐“魔幻”的申请季中存活下来。比如布朗大学与罗德岛 Design Engineering 双学位面试
,出题方式那叫一个极限,上来就是N页PPT,一个问题的长度居然足以写满一页PPT,右下角还标注(此问题1分钟)、(此问题2分钟)等限时字眼。但把题目读下来,我发现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这个时间都远远不够。于是心一狠,面试过程中只要老师不喊“停”,我就继续说,就这么硬着头皮答下来,结束时发现自己超时十几分钟。其实事后有些害怕大事不妙hhh,但仍然觉得面试就是要保证把想说的东西说完,且相信自己的表达是有价值的。没想到后面offer来了,从中也可以看出,校方出题考的无非就是临场能力、高效沟通能力,还有了解你作为一个设计师,你的思考深度是什么样的。但随着AI的普及,面试的重要性被越发提高。如果要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建议的话,那么关于上述院校所看重的软实力,需要尽早开始准备。
除布朗大学与罗德岛的面试考核很特殊外,加州伯克利(简称UCB)、华盛顿西雅图MDes专业的面试过程中的freestyle同样惊心动魄。UCB的面试官从一开始就跳过了自我介绍环节,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对 technology 的看法”。面试时同样能感受到他对你的整个履历都很清楚,他们要了解的恰恰是履历与作品集中没有提及的东西。学习这项能力时,是在调整如何结合AR等最新技术把茶文化推广到年轻一代项目的逻辑与叙事结构的课程中。屏幕那头的H·ART老师在看到我一整页“福建结合茶文化开发文旅价值”、“茶文化年轻一代渗透率”等报表时皱了皱眉,说这样可不太行呀。老师补充道:对设计师来说推销自己就是在推销一个故事,产品服务于谁,那就要说清楚是如何为这个群体设计的,项目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数据不过是故事的佐证。后来我结合茶桌前的老爷爷边沏茶边叹气:“现在的娃咋都不爱坐茶桌前听咱唠嗑了?”的场景切入,再结合传统文化与新世代之间的传播去构建了设计背景。回到面试,那一刻我很清楚作为一个设计师,我正在经历向面试官“推销”我自己的阶段,只是这一次的故事主角从产品换成了我本人,如何让面试官通过故事感受到我对 technology 的想法,并把我的过往经历结合进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介绍自己从高中就开始学习 Swift 这些编程语言,而在申请本科后因为设计能力不错被邀请加入某集团创新项目的实习(也是把H·ART老师教的东西用上了,发现自己是真学到了东西);上大学后参加的创业研发项目(因为还在研发,这里就不透露啦);以及H·ART小组合作做的心肺复苏项目(遇到了很好的组员,大家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环境促使我们完成了一个很不错的跨专业项目。设计不再以一个外观设计的渲染图完结,而是拥有了更 solid 的 technical research and testing)等,展现个人拥有与工程、编程、市场等专业背景的群体跨专业合作经历,去铺专业匹配性。后来在华盛顿圣路易斯面试时,老师还蛮惊讶我会用 Swift 这门语言的,说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加入他的 lab,他团队里正需要一个会编程又会设计的人,现在想来那可能已经是口头offer了~噢对了!说到这,还想说一下今年申请过程中,我觉得最关键、也是院校最看重的几个关键词,就是——跨专业合作、编程+设计能力、以及关于社会价值的一些思考。
今年申请“大战局”,从康奈尔到UCB、圣路易斯华盛顿到布朗罗德岛双学位等院校人均“混搭爱好者”,专业招生组成:30%设计背景+30%工程背景+30%编程背景+可能还有10%全能选手。
所以想上岸,一方面本科背景所具备的能力非常重要。
比如本职的设计、工程、编程得足够好才能展现个人优势,本科选择Pratt恰恰让我的设计学的无比扎实,审美也有了自己的沉淀,这类艺术本科综合硕士的规划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和朋友野餐
另一方面,也要有跨专业合作与跨团队沟通的能力。最简单的当然是作为一名设计生,同时拥有一些商业与编程的能力,同理对于工程背景的同学如果能展现设计能力应该也是加分项。
在此基础上,如果大家都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好而努力,无论是解决社会当前的问题、还是做一些更具有包容性的产出都会让面试官感受到:技术之外,这学生人还是蛮不错的。
而关于如何成为这样被院校青睐的学生,许久没提的AI可以出来露露脸了。
AI刚出现那阵确实给很多人带来恐慌,尤其是艺术设计生随着AI生成图像的出现更是压力山大,但直到我学会如何用AI去编写代码,帮助写商业分析报表后就感到——好像,大家被取代的风险都挺大的www。
后来我接触到了一个案例,电子词典刚刚普及的时候,有的人就觉得既然有翻译,何必要学英语呢。可惜后续在全球化工作环境中最先被淘汰的,恰恰是不学英语的这批人。
同理AI也是作为工具与机会存在,用于降低学习某样东西的成本。但它终究不能取代头部的那批人,正是那些人大脑不断思考的成果才组成了AI学习的素材。
对我来说,要做的是踏踏实实把设计学好做好,让产出有美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AI和当前社交平台哔哩哔哩等网站去学习商业、编程等板块来达成目标,其实就够了。
最后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前文不是提到我高中时在外面学过 Swift 这些编程语言吗,但后来想在作品集项目中用到它们时,忘得七七八八了,几乎重学了一遍。
所以完整成体系学习一个东西,如果不使用价值其实不高,但如果是奔着把项目做出来的想法,包括H·ART老师们上课也是我要做什么他们就针对我的成品去教我什么软件的思路,反而学起来更轻松,学完后也更会运用。后者才是真把那项技术学会了。

那么AI,就是为后面那一种学习方法节省时间,让我们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更综合的人,这种能力如今也很受院校欢迎。
找到个人优势,在感兴趣的领域做到最好,其他学个大概的思维,也是我这些年求学以来的一大收获。希望上述分享能帮助到大家。祝愿大家都能收获适合自己的offer~
最后还想说!在跨专业人才培养上我觉得H·ART的导师团授课制真的很棒QAQ,和我一起在H·ART学习的同学还拿了哈佛offer,希望大家都能有为理想不断努力的热情,并达成所愿!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就业等相关问题,欢迎通过以下方式向康石石老师提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