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2000公里外的摩洛哥,有一位闵行的“老朋友”……

今日闵行  · 上海  · 4 天前

正文








【编者按】2024年11月23日,闵行11名医疗队员启程前往摩洛哥拉西迪亚,开展为期2年的医疗援助。他们由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涵盖了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心内科、眼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共7个科室。他们在开展医疗援助的同时,也写下了自己在当地的所见所闻,给我们寄回了一封封家书。今天,一起来看看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洪亮的来信。
图片


拉西迪亚位于撒哈拉边上,赭石的夯土墙被阳光熨成了琥珀色,每一道裂痕里都栖居着千年风语。Abdou是我们初到异国他乡时见到的第一位“老朋友”,他身材高大,笑容温和,带我们穿梭于集市,向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他教我们辨认藏红花在晨光中的羞赧,读懂柏柏尔人眼角褶皱里的故事。



龙年腊月廿六,Abdou知道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特意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我们围坐在餐桌前,刀叉轻碰间,食物的香气与话语的温度交织在一起。塔吉锅揭开时腾起云霞,羊肉在肉桂与藏红花的浸润下变得鲜嫩多汁,库斯库斯散发着小麦的清香,烤肉在炭火上滋滋作响。Abdou的老母亲坐在一旁,微笑着看我们尽情享用,眼神中满是温柔。我们用略显生疏的法语向她道谢,她则不停地为我们添菜,轻声道:“多吃一点,就当是在自己家。”



谈笑间,暮色已悄然降临,夕照斜斜地爬过雕花木窗,将镂空的阿拉伯纹路拓印在波斯地毯上。Abdou从书架最深处抽出一本蒙尘的旧刊,封面上赫然印着:《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通讯》,2013年2月。


“它在这里睡了12年。”Abdou的声音裹着北非沙粒的粗粝与温存。翻开这本杂志,我的目光被一行标题吸引——《特殊的法语课》。12年前,闵行区派遣的第185批援摩中国医疗队远赴重洋来到此地。尽管队员们有基础法语能力,但在日常交流时仍显生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Abdou是一名网络工程师,但曾做过大学老师的他,精通法语、英语,还会几句简单的汉语。他主动提出利用休息时间,结合医疗、生活场景陪练对话,纠正发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文章中附了一张当年的照片——医疗队餐厅的一角,Abdou手握马克笔,正站在白板前书写,围坐在他旁边的中国医生神情专注。


“你一直保留着这本杂志?”我轻声问道。Abdou微笑着点点头:“当然,这是我最珍贵的记忆之一。”他最早接触中国医疗队是在2004年,也是闵行的医生。那时,摩洛哥的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他被派往医疗队驻地安装局域网。在短短一周的工作中,双方都被彼此的敬业和热情所打动,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1年了,我成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医疗队员们的向导和陪伴者。”Abdou叹了口气:“你们远离自己的国家来到摩洛哥,为我们提供无偿医疗服务。我能做的不多,但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你们在这里的日子轻松一些。”


晚风忽地掀起窗帘,沙漠正被最后一缕霞光酿成了葡萄酒。两个国度的经纬在茶烟中交织,而我们此刻的掌纹,正重叠在旧照片泛光的裂痕之上。原来,这泛黄的册页是棵倒生的胡杨,根须扎进2004年的月光,枝丫却在我们相视而笑的瞬间绽出新芽。


有些情谊,从不曾囿于墨迹与年轮——它们本就是丝路上沙海深处的暗河,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晨昏,突然涌出甘美的清泉。所有的跋涉与守望,原是两个古老文明在“一带一路”的岁月里,为彼此写下的情书。


记者:陈美玲
供稿:区卫生健康委
初审:陈依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