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述了2024年中国经济年报以及展望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到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消费、投资、外贸等方面的数据。指出新的一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文章还提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数字经济成长等亮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如出口增速显著回落的风险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于2025年的经济形势,多家机构预计GDP增速在5%左右,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建议实施更大力度的财政、货币等政策并确保政策同向发力,推动制度改革落地。
本文介绍了2024年中国经济年报的情况,包括GDP增长、消费、投资、外贸等方面的数据。同时展望了2025年的经济工作,包括机遇和挑战,以及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包括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发展等亮点。
提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包括出口增速显著回落的风险、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等。
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GDP增速在5%左右,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建议实施更大力度的财政、货币等政策,确保政策同向发力,推动制度改革落地。
2025年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定预期、激发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值得期待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王延春
2024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整体来看,2024年经济增长呈现前高、中低、后扬的态势,一季度经济以5.3%的GDP增速取得开门红,二季度、三季度GDP增速则持续回落,分别为4.7%和4.6%。9月下旬以来,随着中央出台一系列重磅经济政策提振信心,四季度GDP增速为5.4%。分项经济指标来看,2024年,消费整体呈回落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95亿元,同比增长3.5%,比2023年(7.2%)回落3.7个百分点。投资方面,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374亿元,同比增长3.2%,比2023(3.0%)年增加0.2个百分点。2024年外贸表现亮眼,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38468亿元,同比增长5.0%,比2023年(0.2%)增加4.8个百分点,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254545亿元,增长7.1%,比2023年(0.6%)增加6.5个百分点;进口183923亿元,增长2.3%(-0.3%)增长2.6个百分点。从增量看,中国2024年外贸增长规模达到了2.1万亿元。供给端,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比2023年(4.6%)增加1.2个百分点。收入和就业方面,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同比增长5.1%,比2023年(6.1%)减少1个百分点。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2023年(5.2%)下降0.1个百分点。在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总的来看,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也表示,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回稳向好的态势。全年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其中消费需求不足更为明显;投资受到房地产投资拖累,持续低迷;需求走弱逐步向供给端传导。CMF(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4-2025)(下称“CMF报告”)也指出,2024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内需不足、供需失衡”的表现。展望2025年经济工作,康义表示,下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多位专家向《财经》表示,扩内需将是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值得期待。
内需不足:消费放缓,民间投资增速负增长
2024年,内需不足体现在消费、投资、民营经济投资等多个方面。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比2023年(7.2%)回落3.7个百分点,也低于疫情之前两位数的平均增速。其中,城镇和乡村的消费增速都下滑较为明显。2024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21166亿元,增长3.4%,比2023年(7.1%)回落3.7个百分点。2024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729亿元,增长4.3%,比2023年(8.0%)回落3.7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北京、上海两地在11月双双遇到消费的大幅下降,北京11月社会品消费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4.1%、上海同比下降13.5%,同期全国同比增长3%。善达投资、国盛宏观等多家机构认为,2024年居民消费较为低迷主要受制于预算约束。一是居民当期收入增速放缓,直接制约其消费能力。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1%,比2023年(6.1%)减少1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累计同比分别为5.2%和5.6%,显著低于2019年同期的8.8%和8.3%。尤其是作为消费增长后备军的高校毕业生,面临较为突出的就业难问题。二是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不稳,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消费意愿不足。2024年前三季度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7%,仍未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7.6%。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未来就业预期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在2022年底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短暂走强,随后持续走弱,2024 年二季度降至历史低位。预期转弱也导致此前股价和房价持续低迷,进一步通过财富效应压低居民消费意愿。对于就业问题,康义表示,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青年人等部分群体的就业确实面临困难和压力,稳就业还需要付出努力。2025年,要把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更突出位置,实施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的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保证就业大局的总体稳定。“消费的需求确实有待进一步的提振”。康义表示,2025年,支撑消费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一是促消费政策将持续加力。二是加力推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这将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三是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持续拓展。近段时间,多地都在抢“冰雪热”的机遇,大力促进冰雪消费,同时,首发经济、银发旅游等新增长点在逐步形成,这都将助力消费向好发展。四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显现。14多亿人口基数和不断提升的城镇化水平,意味着中国的消费潜力空间巨大。投资方面,202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分领域看,2024年,制造业投资增长9.2%,比2023年(6.5%)增加2.7个百分点,领跑三大投资板块,成为稳增长重要支撑。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4%,比2023年(5.9%)回落一个1.5个百分点。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等多位专家认为,基建投资增长偏慢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化债压力较大限制了地方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优质项目储备不足导致专项债资金闲置、专项债资金转化为项目实物工作量存在时滞。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会议还指出,“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预计,政策和资金支持下,预计明年基建投资保持高增,且“狠抓落实”要求下,实物工作量有望回升。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6%,比2023年(-9.6%)继续下探1个百分点。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385万平方米,下降12.9%;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6750亿元,下降17.1%。多位专家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整将是影响2025年经济增长的关键。熊园预计,2025年房地产供需两端有望继续加力,供给端,增加收储规模、中央更大程度参与地方收储;需求端,北上进一步松绑限购限售等。民营经济信心不足也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2024年,民间投资增速下降0.1%,增速依旧为负,民营经济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问题依旧明显。当前,民营企业信心仍待提振。近日,北京大成企业研究院开展了“民营企业发展情况问卷调查”,共有不同地区的806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填写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企业明显感觉到政策正在发挥效力。但仍有大量民营企业尚未明显感受到温度的回升。这一方面说明政策传导仍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也说明政策还有加力的空间。2024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多位专家看来,稳定民营经济预期,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将是2025年的重点经济工作之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预计将继续加码。
亮点纷呈:制造业加快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
2024年,中国经济也呈现出诸多亮点,最明显的就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和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2024年,制造业投资增长9.2%,领跑三大投资板块,增速明显加快,成为稳投资、稳增长重要支撑。结构上,制造业投资“含科技量”变得更高了,2024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7.0%、10.2%。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9.5%、7.1%;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0.3%、11.4%。业内专家认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高增状态,是政策面支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此外,数据还显示,2024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9个、3.1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7%、22.2%、14.2%。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高技术制造产业集群催化投资聚变效应。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动能或在中长期得到延续。过去一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诸多成效。康义介绍,2024年,各方面都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进科技的创造力向社会的生产力转化,中国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和体系都在加快健全,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地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天航空等领域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不断刷新中国科技的新高度。中国全球创新指数2024年排名升到第11位,是十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研发投入也在持续加大,2024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0.5%,占R&D经费比重为6.91%。二是新兴产业在进一步壮大。以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向好,产业体系的新支柱正在逐步形成。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新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地催生更多高品质的产品供给,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中,智能消费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9%,其中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1%、53.5%。三是传统产业进一步升级。中国在加快推进工业领域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不断地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机。2024年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的增速。作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原材料工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在稳步提升,绿色数字转型在加快。2024年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规模以上工业的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都比上年下降。这些原材料工业到年末的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超过75%,已经提前完成“十四五”的规划目标。四是数字经济进一步成长。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的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也在赋能千行百业,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2024年,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9%,数字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在不断地拓展,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5%。5G、千兆光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稳步推进,到2024年11月末,我国的5G基站数达到419万个;“东数西算”的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正式投入商用,搭起了高速算力通道。五是绿色发展进一步显效。中国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突出,我国已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能源行业的绿色化在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提高到32.6%,接近三分之一。此外,中国还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量子科技、低空经济都在加快走向现实。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各领域在加快抢滩经济发展新赛道,新质生产力在不断赋能高质量发展。2024年12月13日,在《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将给2025年经济带来诸多机遇,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2025年、2026年是人工智能进入应用和大幅推广、落地之年,一旦进入应用落地阶段,中国巨量的数据优势以及大量的应用场景将被发挥出来,很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特征就特别明显,有些原创最早来自外国,但中国的应用、中国的巨量复制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是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全球人形机器人崛起并广泛应用,而中国人形机器人在产业链、规模方面有巨大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将得到迅速推广。三是能源转型。中国在新能源转型领域积累的新发优势继续高歌猛进,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核能等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展望2025:机遇风险并存,积极宽松政策待发2025年1月,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在《求是》杂志上发文指出,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难度加大。国内需求不足,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消费内生动力偏弱,投资增长面临制约,出口困难增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外贸承压是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之一。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上台后将大大增加全球贸易的风险和成本,可能会开启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加征关税举措,2025年中国出口面临较大压力。例如,CMF报告预计,随着2025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将进一步上升,中国出口增速下行风险极大。国盛证券也预计,特朗普政府若对中国加征关税,中性情形下可能拖累中国2025年出口约3.0个百分点;换言之,2025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速可能降至0%左右。而制造业投资和工业生产受出口回落拖累,预计高位小幅放缓。除了面临出口增速显著回落的风险,CMF报告认为,特朗普首任期内已形成对中国贸易、科技、投资等多个领域进行系统性打压的战略计划和政策框架,政策重点从贸易领域向各领域不断扩散,严厉程度逐步上升。结合特朗普在竞选期间的主要观点,预计2025年特朗普重新执政后可能从贸易打压、产业竞争、出口管制以及投融资限制等方面调整对华贸易政策。当外需承压,扩大内需显得尤为重要。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了明年经济工作中的首位。多位专家认为,从此前“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表述到“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表述的转变,体现了2025年扩内需将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策支持力度也将持续加码。宏观政策如何加力?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表示,2024年9月底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以来,中国政策的底层逻辑已经转变,尤其是中央加杠杆的想象空间明显打开,再考虑到2025年可能继续“保5%”,叠加大概率的关税升级,均指向2025年政策大方向将更积极、更扩张、更给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2025年1月13日在香港出席第18届亚洲金融论坛时表示,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及重点工作任务。“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经济治理的方式。”具体而言,一是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校正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的轨迹,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二是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三是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风险因素。四是注重把握经济增长中内部和外部的平衡。潘功胜提到,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和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同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方向将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也建议,2025年一是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具支持性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扩内需、稳增长,将一揽子增量政策开启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执行下去。二是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把促进物价的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具体到财政政策,王一鸣建议,考虑到2020年赤字率按3.6%来安排,2023年实际赤字率提高到3.8%,2025年赤字率可考虑提高到3.8%以上,以明确的政策来提振信心、改善预期。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预计,2025年货币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一是总量政策更宽松,进一步降准降息。预计2025年全年将分别降准、降息0.5个百分点;节奏上或更加靠前,以应对特朗普1月上台后可能产生的关税冲击。二是货币政策工具箱更加充实,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逐步向价格型转变,同时与财政的配合也更加紧密。三是“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货币政策工具可能被赋予更多“金融稳定”的要求,这一转变或对于资产定价范式产生影响。除了宏观政策提振预期,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同样重要。过去两年,预期不稳,企业信心不足是影响经济向好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2024年底举办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在工作部署中再次强调“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提升政策引导力、影响力”。罗志恒建议,加强预期管理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宏观政策透明度,加强市场沟通。第二,采取更大力度甚至超预期的举措稳定经济,扭转低迷预期。例如建议明年赤字率在3.5%以上乃至4.0%,赤字的绝对规模相差不大,1个百分点差距在1.3万亿-1.4万亿元,但信号意义和稳定预期的意义却相差甚远。第三,树立典型,重塑民营企业家预期和信心。对于2025年全年的经济形势,西部证券、民生银行、国泰证券等多家机构预计,2025年GDP增速在5%左右。CMF报告预测, 2025年中国经济主要受到宏观政策力度、房地产市场节奏、特朗普关税冲击等三大力量的影响。在基准情景下,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预计2025年经济增长4.8%。在乐观情景下,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改革举措带来新动力,预计2025年增长5.2%。在悲观情景下,房地产市场调整不及预期,特朗普关税冲击,预计2025年增长4.6%。罗志恒认为,只要实施更大力度的财政、货币等政策并确保政策同向发力,推动一系列制约发展的制度改革落地,中国经济明年实现5%左右的增速仍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