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Nat. Commun.: 可控合成用于二维电子器件的非层状高κ Mn3O4单晶薄膜

低维 昂维  · 科技创业 科技自媒体  · 昨天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刘伟研究员团队在可控合成非层状高κ Mn3O4单晶薄膜方面的研究成果。该工作通过水合物辅助减薄和减少基底晶格失配的策略,成功实现了在云母上非层状超薄Mn3O4的单取向生长,并表现出优异的介电性能。该研究为制造高度集成、高性能的二维晶体管开辟了有希望的途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

二维材料在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但选择和集成高κ材料以优化基于二维材料的场效应晶体管(FETs)性能仍面临挑战。传统高κ绝缘材料往往存在非晶结构,会对电子传输特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界开始探索高κ单晶材料作为栅极电介质。

关键观点2: 研究成果介绍

刘伟研究员团队成功实现了非层状高κ Mn3O4单晶薄膜的可控合成,并将其应用于二维电子器件中。通过采用水合物辅助减薄和减少基底晶格失配的策略,在云母上实现了Mn3O4单取向生长。Mn3O4单晶纳米片表现出高介电常数和低等效氧化层厚度,为优化FET性能和缩小器件尺寸提供了解决方案。

关键观点3: 图文导读

文章通过图表详细展示了Mn3O4纳米片的结构、表征、介电性能以及在高κ Mn3O4作为顶部封装层的MoS2双探针FET中的应用。包括光学显微镜图像、拉曼光谱、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等。

关键观点4: 总结展望

该研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实现了超薄Mn3O4纳米片阵列的生长,具有高介电常数和良好的栅极调控能力。这项工作为制造下一代高度集成、高性能的二维晶体管开辟了有希望的途径。


正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为了方便各位同学交流学习,解决讨论问题,我们建立了一些微信群,作为互助交流的平台。
加微信交流群方式:
1.添加编辑微信:13162018291;
2.告知:姓名-课题组-研究方向,由编辑审核后邀请至对应交流群(生长,物性,器件);
欢迎投稿欢迎课题组投递中文宣传稿,免费宣传成果,发布招聘广告,具体联系人:13162018291(微信同号)


【文献背景】

二维(2D)材料以其原子级薄层和独特的电子特性,展现了超越传统硅材料性能限制的巨大潜力。然而,选择和集成高κ材料以优化基于二维材料的场效应晶体管(FETs)性能并进一步缩小器件尺寸,仍然存在挑战。传统的高κ绝缘材料,如Al2O3和HfO2,尽管在现代半导体工艺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其非晶结构往往会引入电荷散射和陷阱态,从而对二维FETs的电子传输特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界开始探索具有原子级平滑表面的高κ单晶材料作为栅极电介质,旨在改善界面质量并提升器件性能。诸如LaOCl(εr ≈ 10.8)、SrTiO3(εmax ≈ 105)、Bi2SiO5εr ≈ 30)、Bi2GeO5(εr ≈ 40)和CaF2(εr ≈ 8.4)等材料,相较于传统的非晶电介质,能够形成更平滑的电介质/半导体界面,展现了显著的潜力。通过机械剥离的超薄高κ电介质(如h-BN,εr ≈ 3.8、二维钙钛矿氧化物Sr2Nb3O10,εr ≈ 24.6、Bi2SeO5,εr ≈ 15.6)转移到二维材料上,已证明其在无损集成以优化二维器件性能方面的潜力。高κ材料由于其高介电常数,能够在保持高电容的同时使用更厚的电介质层,从而有效解决由更薄电介质层引起的漏电流和可靠性问题。    

近年来,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崭露头角,能够在多种基底上直接生长高质量的二维纳米片。然而,进一步扩展高质量超薄电介质单晶薄膜的生长仍然是一个挑战。通过CVD可控合成高质量高κ单晶薄膜,对于延续摩尔定律至关重要。块体Mn3O4具有高静态介电常数(室温下εbulk ≈ 1703),在硅、石墨烯或复杂氧化物异质界面处的二维电子气的静电调制中展现出作为栅极电介质的潜力。尽管其潜力巨大,但超薄Mn3O4薄膜的可控合成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克服这一障碍对于在下一代电子器件中充分利用高κ材料的优势至关重要。         

【成果介绍】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刘伟研究员团队发表了题为“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nonlayered high-κ Mn3O4 single-crystal thin films for 2D electronics”的论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该工作通过采用水合物辅助减薄和减少基底晶格失配的策略,成功实现了在云母上非层状超薄Mn3O4的单取向生长。Mn3O4单晶纳米片的介电常数εr高达135,等效氧化层厚度(EOT)低至0.8  nm,这是在二维栅极绝缘材料中表现最佳的结果之一。与现有高κ(εr3O4为集成和优化FET性能以及进一步缩小器件尺寸提供了解决方案。电学性能测试进一步证明了高κ Mn3O4作为MoS2 FETs栅极电介质的优越性能。这些性能优势源于Mn3O4单晶的原子级平滑表面,确保了与MoS2的高度兼容性并形成了清洁的范德华(vdW)界面。    

【图文导读】

图 1. 阵列生长的超薄Mn3O4单晶的结构与表征。a. 超薄Mn3O4纳米片的晶体结构示意图。b. 阵列生长的超薄Mn3O4纳米片的光学显微镜(OM)图像。c. 不同厚度的六边形超薄Mn3O4纳米片的拉曼光谱。d. 六边形超薄Mn3O4纳米片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图像。e. 图d中红色方框区域的放大HAADF-STEM图像。f. 超薄Mn3O4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图案。g. 六边形超薄Mn3O4纳米片中Mn 2p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图 2. 阵列生长的超薄Mn3O4纳米片及其表征。a-c. 分别在云母上生长约7分钟、约13分钟和约20分钟的超薄Mn3O4纳米片的光学显微镜(OM)图像。d. 云母上超薄Mn3O4纳米片沿0度三角形生长方向的统计分析。e. Mn3O4纳米片在云母上的生长机制。f. 云母上超薄Mn3O4纳米片的OM图像。 g. 单取向超薄Mn3O4纳米片的融合机制示意图。

图 3. 超薄Mn3O4纳米片的介电性能。a. 以超薄Mn3O4作为顶栅电介质的双栅石墨烯(Gr)场效应晶体管(FET)在SiO2/p型硅(Si/p-Si)基底上的示意图及光学显微镜(OM)图像。b. 典型双栅石墨烯FET的总电阻随背栅电压(Vbg)的变化关系。c. 石墨烯FET的背栅狄拉克点电压与Vbg的关系。d. 通过双栅石墨烯FET和金属-绝缘体-金属(MIM)器件在1 kHz下测量的Mn3O4介电常数随厚度的变化关系。e. 超薄Mn3O4的紫外-可见(UV)吸收光谱。f. 超薄Mn3O4的带隙和介电常数与其他栅极电介质器件的对比。         

 

    

图 4. 采用高κ Mn3O4电介质的局部顶栅MoS2 FET。a. Mn3O4/MoS2的横截面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及元素分布。b. 在SiO2/Si基底上以超薄Mn3O4作为顶栅电介质的顶栅MoS2 FET示意图。c. 不同顶栅电压(Vtg)下少层MoS2场效应晶体管的转移特性曲线,表现出陡峭的亚阈值斜率。d. 同一器件的输出特性曲线(Ids-Vds)。e. 从(c)中提取的亚阈值摆幅与Ids的关系。f. 同一器件在Vds = 1 V时的漏电流与外加电压的关系。g. 本研究中器件的归一化迟滞效应与文献中其他报道的对比。         

 

    

图 5. 采用高κ Mn3O4作为顶部封装层的MoS2双探针FET的封装及迁移率增强研究。a. MoS2/Mn3O4双探针FET器件的示意图及光学显微镜图像。b. 在300  K下,对比封装了Mn3O4(左)与未封装Mn3O4(右)的MoS2双探针FET的线性输出特性曲线(Ids–Vds)。c. 在不同温度(80-300  K)下测量的MoS2双探针FET的转移特性曲线(Ids–Vbg),对比封装了Mn3O4(左)与未封装(右)的器件性能。d. 提取的温度依赖迁移率(μFET),对比封装与未封装Mn3O4的器件性能。

【总结展望】

总之,本研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实现了超薄Mn3O4纳米片阵列的生长。通过水合物辅助减薄策略,以及单晶Mn3O4与各种衬底之间的低晶格失配计算,在云母上实现了Mn3O4从单取向到薄膜的可调控生长。Mn3O4纳米片表现出135的高介电常数(在44 nm厚度下),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优秀栅极介电材料之一,同时保持着良好的栅极调控能力和类似h-BN的包覆效果。这项工作为制造下一代高度集成、高性能的二维晶体管开辟了有希望的途径。    

【文献信息】

Yuan, J., Jian, C., Shang, Z. et al.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nonlayered high-κ Mn3O4 single-crystal thin films for 2D electronics. Nat Commun 16, 964 (2025).
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386-9         

 

    

,以及各种测试分析,


h-BN

推荐文章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