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鸟不知归去日,青芜白露满郊园。”山河向晚,人间半秋,又是一年白露至。
白露之日,大地暑气褪去,尽显秋风送爽、晨露凝珠之景。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白露的早晨,独自漫步在乡间田埂上,迎面吹来的风似乎已转变了角色,一改往日的酷热骄横,成了自带凉意的温柔姑娘;两旁的小草看见我的到来,竟不感到陌生,还调皮地将露珠丢进我的裤腿,抛洒在鞋面;远处的天边,也多了几分热闹,南归的大雁正表演着鸟类的阅兵式,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分列成“人”字,甚为壮观;那些曾在夏日里最活跃的蝉,如今也静默无声,悄然隐匿在树荫深处......
一切的一切,都在提示着人们初秋的结束,仲秋的开始。
白露这一天,各地都流传着不同的习俗。对于杭州西部地区的人们而言,白露还有一个特别的约定,那便是一直流传在当地老百姓口中的那句“白露日、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
每年白露这一天,是杭州临安山核桃的“开竿日”。根据当地的气候,白露时节是山核桃全面成熟之时,品质能得到足够保证,属地政府规定日期统一开竿,可防止掠青。
山核桃,是现代人们并不陌生的美味。有人说,那玲珑娇小的模样,令人倍感喜悦。其实别看她个儿小、长得平淡无奇,却蕴含着坚如磐石的外壳。在这层保护膜的细心包裹下,果肉仿佛被母亲的温柔呵护,像娇嫩的婴儿般相依相偎,静候人们的品鉴与赞美。
其实,我想说,山核桃更像是临安人民的孩子。从最初的开垦播种,到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再到开花结果,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种植户们无尽的关爱与奉献。
每年初夏,当山核桃树在阳光和微风的轻拂下舒展枝叶,在大地雨露的滋养中茁壮成长,她们就犹如初生的婴儿贪婪地吸吮着大自然的恩泽与馈赠。走进山核桃林,高大的树木像一位位忠诚的守护者,守卫着百姓们的致富希望。
如您抬头细细观察,那大自然的治愈力令人流连忘返:几株树木已经迫不及待地迎接这个美好时节,树上绽放的金黄色花朵正在向您抛媚眼、打招呼,她们犹如片片金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细细倾听,那些花儿仿佛在柔声低语,娓娓道来的是乡村共富的动人故事,畅想的是美丽乡村未来的美好景象。还有一些早已化身为一个个可爱的精灵,探出小脑袋,享受着与微风雨露嬉戏玩耍的欢乐时光。
随着时光的推移,当青色的果实逐渐转变为深绿色和墨绿色,就预示着丰收季节的来临。
开竿前的几天,外出务工的人们仿佛有默契般,纷纷提前请假回到家乡,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听朋友说,回家打山核桃是一项极其隆重的活动,堪比春节。不论在何地工作,工作多么繁忙,人们都会请假回家。回到家乡的青壮年提前在每棵山核桃树下铺设大网,等待果子自然掉落,这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还大大提高了山核桃采摘的安全性。
等到白露开竿日这天,天还没亮,家家户户都会拿上早已准备好的工具,他们有的扛着长长的竹竿,有的背着自己编织的竹篓,孩子们此时也充满着活力,兴奋地提着篮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还有几位年长的长辈还哼着小调,他们好似那奔赴战场的战士,在月光下,雄赳赳气昂昂走进虫吟鸟鸣的山核桃林中,寂静的山谷也一下子热闹起来。
进入林子里,大家便分开了,各自前往自家的山核桃林开启忙碌的一天。家中的男人们会拿着长长的竹竿,凭借多年练就的一身本领,灵巧地爬上高高的树梢,站稳后便手持竹竿不停地敲打着枝干,那一阵阵“啪啪”声就像庆祝收获的鞭炮声,将气氛推向高潮。那一边,被击落的一个个圆溜溜的核桃果,此时就像归心似箭的精灵们,迫不及待地蹦跳着滚落到大地上,跑向它们最终的归宿。家中的女眷、孩子和老人们则在树下捡拾着掉落的果实,有一些调皮的小精灵,趁大家不注意偷偷躲到了草丛中,却还是难逃孩子们的“火眼金睛”,被一双双小手捡拾起来。
敲打、捡拾、装袋,此刻的山核桃林像自然界的一个大工厂,村民们在流水线上各就其位、各自工作。忙碌了一天后,身强力壮的男人们开始扛着沉甸甸的麻袋下山,有的偷懒就把麻袋扎紧,从高处让其顺着山坡滚下去,滚到哪里停下就再助其一臂之力,每家每户都载着满满的收获归家。待一家人吃完晚饭,便早早休息,等待又一个忙碌的早晨……
值得一提的是,山核桃采收之后,便是脱蒲、筛选、晾晒、人工水选、蒸煮……共18道工序,100斤核桃只产出5斤果仁。
虽然我没经历过这些,只是听朋友分享过,但每次看到他们手上沾染着清洗不掉的山核桃汁液,回到工作岗位时,我竟有一种羡慕。我想,他们手上被山核桃果实汁液染成的墨绿色,或许就是家乡最特殊的印记。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白露时节,秋已渐深,风也渐冷。月光下,小草上那滴晶莹的露珠里,藏着一枚月亮,似乎也在和云朵说着山核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