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断代领先与科技平权,是水火不容的商业模式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投资  · 昨天

正文

作者 | 鸟哥

来源 | 早鸟资讯

导语:赛力斯股价下跌不只是因为“华为依赖症”,背后隐藏着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认知偏差。

2025年2月11日,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发布会的第二天,赛力斯股价低开低走,盘中最大跌幅超5%,市值蒸发逾50亿元,第三天继续下跌。



这场被媒体称为“智驾平权革命”的发布会,被描绘成比亚迪与新势力陷入了零和博弈,但资本市场的过度反应恰恰暴露了行业的认知偏差——智能化浪潮的星辰大海,容得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航船。





赛力斯股价“闪崩”:误读情绪引发的踩踏


比亚迪发布会次日,赛力斯股价下跌5.6%,表面看是市场对“华为依赖症”的担忧,实则是一场对行业格局的误判。


资本市场的恐慌性抛售,源于两个错觉:


第一,比亚迪入场砍掉赛力斯智驾溢价:当比亚迪将高速NOA下放到7万元车型时,投资者误以为数十万元级问界M系列的城区智驾和智能座舱等价值将归零; 


第二,“智能驾驶赛道只能存活一种模式”,规模化平权与技术深度迭代被视作非此即彼的选择,却忽略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分层。



这种误读放大了矛盾。事实上,比亚迪本次发布会倡导全民智驾与鸿蒙系的竞争更像是“沃尔玛与苹果”的错位博弈——前者用规模摊薄成本,后者用生态构建溢价。


当比亚迪秦PLUS DM-i智驾版以9.98万元“白菜价”杀入市场时,问界M9却以50万元级登顶豪车销冠。二者的用户群体重叠度有多少?


更何况,比亚迪还把鸿蒙智行放在其高端车型上。。。所谓“正面厮杀”更多是资本市场的错误联想。




比亚迪的“平权铁拳”与赛力斯的“生态护甲”


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工业化铁幕:近500万辆年销量、5000人智驾研发军团、1000亿智能化投入,让智驾系统能以低于“每车3000元”的成本全系标配。


王传福的底气在于:“当别人还在计算单车的智驾成本时,我们已经在用500万辆车重构行业规则。”这种规模化碾压,确实让依赖硬件溢价的车企感到窒息。



被误伤的真相:市场需要一场认知纠偏


资本市场的恐慌性抛售,暴露了两个认知盲区:  


智能化=同质化”的谬误,科技难以平权,就拿比亚迪智驾来讲,依旧是分为ABC三个等级的,最适合普及的“天神之眼C”主打高快场景,鸿蒙轻松应对城市复杂路况,二者本质是不同技术路线的分工而非对立;


规模效应通吃一切的迷信:特斯拉用4680电池证明,规模化可能带来边际效益递减,而技术突破往往诞生于专注细分市场的玩家;  


这种误伤本质是市场情绪的钟摆效应。2024年赛力斯股价从30元飙升至103元,透支了“华为独子”的预期;当华为鸿蒙智行集齐“四界”(近期可以跟上汽合作第5界),市场又过度放大了竞争分流效应。


这种非理性波动,反而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窗口——智能汽车行业的终局绝不是“一家通吃”,而是“分层共生”。


短期阵痛难掩长期趋势。比亚迪与赛力斯的互补性正在显现:  


比如市场教育的协同:当7万元车型让消费者首次体验智驾,30万元车型才有机会展示“完全体”价值。


这种共生关系在手机行业早有先例——小米用高性价比打开智能机普及浪潮,华为Mate系列则定义高端体验。二者共同做大了市场蛋糕,而非互相侵蚀。智能汽车行业正站在相似的历史节点:2025年中国智驾渗透率预计突破60%,足够容纳两种商业叙事。


从产业周期看,当前波动仅是智能化长跑中的一次呼吸调整:  


  1. 比亚迪需要赛力斯:若无高端玩家定义技术上限,平权运动将陷入“内卷式创新”;


  2. 赛力斯需要比亚迪:若无规模化普及降低消费者认知门槛,高端智驾还将是曲高和寡,  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回看历史,赛力斯与比亚迪秦的“高低对决”,推动中国电动车渗透率突破临界点。今天的智驾革命,不过是昨日故事的智能升级版。


当资本市场的情绪从“非此即彼”的焦虑中清醒时,自会发现:比亚迪想要掀翻的是马路三大妈的旧桌子,而赛力斯正在铺上智能时代的新桌布。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