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来临之际,许多地方都有吃青团的习俗,各种口味的青团成为这段时间的“顶流”。其中,上海奉贤庄行的青团品种丰富,别具特色。作为流传数百年的乡土美食,不仅是当地百姓舌尖上的记忆,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就请跟随小编了解“青团制作技艺”,一同探索这道传统美食背后鲜为人知的匠心技艺!
青团
乾隆御赐“乌金蛋”
一口尝尽江南春
庄行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盛产优质稻米、棉花、果蔬,素有“衣被天下”“花米通八江”之美誉。庄行的青团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至今仍是民间广泛传承的一项传统美食制作技艺。
清明时节,庄行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和食用青团。这道充满乡土气息的点心,在当地也被称为“麻花郎”圆子。青团色泽碧绿,皮薄馅丰,香气扑鼻,口感软糯,是浦南一带家喻户晓的传统点心。
庄行青团
关于“麻花郎”圆子,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乾隆年间的某年阳春三月,乾隆皇帝在下江南微服私访途中,品尝了“麻花郎”圆子并赞不绝口,遂御赐雅名“乌金蛋”。自此这道点心声名远播,成为当地别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古时,青团的主要原料为野菜,作为春耕时农民随身携带的食物,既能充饥,又富含营养。如今,庄行青团不仅延续了清香软糯的口感,更因其富含维生素、氨基酸、草叶酸等多种微量元素,成为备受推崇的绿色健康食品。
庄行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青团
“青团制作技艺”于2015年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野菜淬出翡翠皮
指尖搓出本草鲜
庄行青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麻花郎”青团。麻花郎学名泥胡菜,是制作青团的核心原料。这种野菜具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赋予了青团独特的营养价值。
本地特色野菜“麻花郎”
庄行青团以纯手工制作而成,对馅料尤为讲究。原料选择方面,选用上等糯米粉,搭配本地特色野菜,如麻花郎、青菜汁、大麦叶汁、艾草等,辅以猪肉、豆沙、枣泥、荠菜、芝麻、春笋等丰富的馅料,经过细致揉捏,最终呈现出这一道口感独特的传统美食。
青团的制作工艺繁复。首先需细心挑拣野菜,剔除杂质后,用清水浸泡洗净。再将野菜放入铁锅中,用旺火煮至酥烂,再按比例加入干石灰,使其逐渐呈现金黄色。当野菜的颜色变为青绿色后,需要迅速捞出浸泡于冷水中,以保持鲜亮的色泽。
细心挑拣
清水浸泡洗净
随后,煮软的野菜被揉成团状并挤干水分,再按照两斤菜团搭配十斤优质糯米粉的比例放入竹编容器内反复揉捏,使麻花郎的纤维充分融合进面团,确保青团的独特口感。
将煮烂的野菜揉成团状挤干
加糯米粉捏成面团
成型时,面团被摘胚包馅。包好馅后,两手搓拢搓圆,甜品青团制成圆形,咸口青团则捏成尖顶,以便区分。再用特制的钳子夹出花边,使成品更加美观,成为庄行青团的一大特色。
摘胚包馅
最后,将青团整齐排列在竹笼内,放入锅中隔水蒸煮8-10分钟。出笼后的青团颜色墨绿,弹性十足、个大饱满、香味扑鼻。
钳成花边后隔水蒸煮
庄行青团的烹饪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干蒸圆子”,即将青团放入竹笼中,置于铁锅内旺火蒸熟,这种方式制作出的青团外观精致,口感细腻。另一种则是“下汤圆子”,将青团直接放入锅中加水煮制,口感会更为软糯。
绿色为甜馅青团,白色为肉馅青团
青团糯香绵延久
匠心传承代代新
每逢清明时节,青团总是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哀思与对丰收的期许。青团制作技艺作为流传悠久的传统技艺,既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清明饮食习俗的体现。
青团制作技艺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其中,庄行地区的主要传承人冯文花不仅对传统制作技艺了如指掌,近年来,更是坚持守正创新,结合市场需求,推出众多新口味、新品种,年销售青团数十万只,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青团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冯文花在制作青团
在传承和推广青团制作技艺的过程中,庄行镇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当地都会举办各种赛事。同时,当地还开设了青团制作教学课程,促进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在每年的菜花节期间,当地还举办各种学做麻花郎青团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这一传统技艺的普及与推广。
游客们在菜花节期间品尝庄行青团
此外,当地民众还积极与外国友人开展文化交流,分享这项非遗技艺。不少外国留学生亲自体验制作过程后,对这项技艺赞叹不已。此举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提升了青团这道美食的知名度。
外国友人学做青团
一只只小小的青团不仅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也寄托着人们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眼下正值庄行“菜花节”举办期间,即将到来的清明小长假,不妨约上亲朋好友一起,走进庄行,感受“乡村非遗游”的同时,品味正宗的青团,共享春日的美好与幸福吧!
资料:上海非遗、庄行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编辑:六一
全面推动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来了!附解读→
乐游上海文旅资讯2025年3月推荐
新一批!6家上海市级旅游休闲街区邀您打卡
免费免预约!百年建筑里藏着上海最美阅览室
市中心又一新地标,对公众开放!
特别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
推文内容信息供参考,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
邮箱:shwhly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