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小哪吒”到“大产业”:国产动画的百亿野心与未来

兴证资产管理  · 投资  · 4 天前

正文

2025年春节档,一部动画电影让全国观众沸腾了!

“我命由我不由天!”银幕上的哪吒挥出火尖枪,银幕外的票房数字一路狂飙。截至2月13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累计票房突破100亿元,不仅登顶中国影史冠军,更杀入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前三!

十年前,国产动画还困在“低幼”“五毛特效”的标签里;如今,这个“三岁魔童”却用百亿票房宣告: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了。

当一部动画电影能撬动百亿票房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银幕上的神话故事,更是一个产业的崛起与消费市场的风向标。


《哪吒2》凭什么这么火?

硬核技术+共情叙事的双杀


“2160个特效镜头”“10T单镜头特效缓存量”“每秒18万核渲染”“138家动画公司联手”——这些堪比科幻大片的数字,揭开了《哪吒2》封神的技术密码。据公开报道,制作团队不惜投入7亿研发经费,首创“元神粒子渲染系统”,申公豹“万剑归宗”的场景竟单帧渲染耗时高达743小时,细节刻画堪称“疯魔”。

“这不是做电影,是在修仙!”网友们调侃的背后,是中国动画人“死磕”技术的执念。导演饺子也在路演中坦言:“我们不是在追赶好莱坞,而是在重新定义标准。”

但技术的疯魔,终究要为故事服务。

当哪吒从“闹海”升华成“反霸权斗士”,当敖丙的挣扎映照现代人的身份焦虑,这部动画早已跳脱神话框架,成了一代人的精神图腾。豆瓣8.6的高分背后,是观众用眼泪和掌声投票:“我们需要的不是特效,是被击中的共鸣。”

春节档的“天时地利”更是神来之笔。春节档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拥有巨大的票房潜力。全家老小挤在影院,看哪吒高喊“打破天命”,看敖丙在责任与自我间撕裂——这一刻,动画不再是孩子的专利,而是全民的情绪出口。


《哪吒2》对中国动画行业影响几何?


十年前,《大圣归来》让行业看到希望;十年后的今天,这个“三岁魔童”用百亿票房,给中国动画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成人礼。这场蜕变的背后,是技术、内容与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

技术层面:迈向国际一流水准

全国动画企业联手,把“各自为战”变成“集团军作战”——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工业化体系的里程碑。《哪吒2》的成功,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动画行业在技术层面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且具备整合各方资源进行大规模、高质量制作的能力,中国动画在全球动画市场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内容破圈:打破受众局限

“反阶级压迫”“帝国霸权”……这些成人向议题被搬上动画银幕,观众用票房证明:动画可以承载最深刻的思考。可以吸引全年龄段观众,有力地帮助国产动画打破了“低幼化”的刻板印象。让动画行业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逐渐形成与真人电影分庭抗礼的市场格局。

商业觉醒:IP宇宙照进现实

潮玩手办秒空、联名商品卖爆,《哪吒2》的衍生经济让行业看到:票房只是起点,IP才是未来。《哪吒2》的火爆预示着中国动画产业链将从单纯依赖票房,向“内容+衍生”的双轮驱动模式转变,逐步构建起类似迪士尼的生态闭环。

内容第一:促进行业良性竞争

《哪吒2》的票房奇迹有力地证明,观众愿意为高质量内容买单。这会对“流量至上”的不良行业风气形成有力冲击,促使更多创作者回归内容本身,更加重视剧本打磨和技术创新。同时,它的成功可能引发行业对传统文化IP的深度挖掘热潮,推动中国动画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在国际动画市场上也更具辨识度。


春节档的“丛林法则”:

百亿狂欢与残酷淘汰


这个春节档,电影市场正上演现实版“适者生存”。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哪吒2》单日票房峰值高达8.66亿,影院将70%黄金场次留给“魔童”;而中小成本影片排片不足3%,在排片夹缝中艰难求生,成了“一日游”陪跑者。


图片来源:灯塔专业版


春节档的票房集中化趋势,就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这个结果很直观也很残酷:要么封神,要么消失。

但这场“赢家通吃”的游戏背后,藏着更深层的信号——电影市场正从“流量红利”转向“内容为王”:当流量明星失效、营销套路失灵,唯有极致的内容,才能穿透市场迷雾。


百亿之后:

前方是星辰大海还是荆棘密布?


站在百亿票房的山巅,眼前是星辰大海,脚下却荆棘丛生,中国动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突破重重迷雾。

IP透支危机:哪吒之后,谁能接棒?

神话宇宙虽香,但“封神榜”IP已被过度开发。部分观众开始质问:“除了哪吒、杨戬,我们还能看到原创故事吗?”若后续作品不能持续挖掘新的故事内涵和创意点,无法突破前作高度,可能导致IP价值衰减。

平衡之道:商业与艺术的博弈

不少动画作品难以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有些小众艺术动画虽在艺术表达上独具匠心,但过于追求艺术效果,忽视市场需求和观众接受度,票房不佳;部分商业动画则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内容空洞、制作粗糙,难以赢得观众认可。

出海之战:如何让世界听懂“中国故事”?

中国动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向全球市场。中国动画不仅要应对好莱坞等强大对手,还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中国动画在内容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若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就难以被国际观众接受。


1905年,京剧大师谭鑫培在《定军山》中挥刀亮相,中国电影蹒跚起步。

2025年,三岁“魔童”脚踏风火轮冲破百亿票房,向世界发出“战书”。中国电影用百年时光完成了一场逆天改命的修行。

如今,这个“三岁魔童”站在百亿票房之巅,他的火尖枪指向的不仅是银幕,更是一个产业的未来。正如电影里那句嘶吼——

“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

中国动画的征途,或许正是从打破“天命”开始。




往期推荐

1

猴王归来 | 《黑神话:悟空》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2

金价屡创新高,还能否上车?我问了DeepSeek

3

冰雪经济如何在凛冬“火力全开”?

4

爆火的二次元“谷子经济” | 卡牌背后竟藏着大生意

风险提示: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文中所列举的样本、个券/股(如有)仅为方便展示之用,不表明对相关标的投资价值或一定盈利的保证,观点具有时效性,可能随市场环境变化产生调整,不构成对任何信息受众群体的任何相关的投资建议与预测。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