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生物作为中国创新药企,正在迎来历史性的跃迁。其在2024年已交出一份可喜的成绩单,并在财报中给出了清晰的战略目标路线。信达生物不仅拓展了肿瘤产品管线,还积极进入蓝海疾病领域,特别是在慢病领域布局逐渐成熟。同时,其国际化进程也在加速,多款产品进入全球临床研究。信达生物的优势在于被验证的商业化能力,以及源头创新管线的推进。展望未来,信达生物将在2025年形成慢病管线的爆发之势,并加速全球化进程。文章还介绍了信达生物在研发、销售、国际化等多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战略。
信达生物在中国创新药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信达生物在2024年交出一份可喜的成绩单,并给出了清晰的战略目标路线,包括实现盈利、拓展产品线、加速国际化等。
信达生物不仅拓展了肿瘤产品管线,还积极进入慢病领域,特别是在减重和心血管等蓝海疾病领域有着全面的布局。
信达生物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多款产品进入全球临床研究,并计划推动近10款下一代创新药进入全球临床开发。
信达生物的优势在于被验证的商业化能力,以及源头创新管线的推进。其销售团队规模庞大,且覆盖多个城市,具有专业的运营和精细化管理能力。
信达生物将在2025年形成慢病管线的爆发之势,并加速全球化进程。此外,其在新药研发、销售、国际化等多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战略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快快上车,2025年将是信达生物机会最大的一年。
有两个积极的信号:一是提前实现盈利、有可观现金流、且商业化能力被充分验证的确定性,这在中国创新药行业头部Biopharma中占独一份。
2024年信达生物交出一份可喜的成绩单:收入约94.2亿元,同比增长51.8%;运营效率持续优化,毛利率84.9%,上升2.1%;净利润达到3.3亿元。在手现金102.2亿元。
二是即将爆发的国际化预期,以及密集进入收获期的创新产品预期。信达已经成功上市了15款产品,接下来将推进近10款下一代管线进行全球开发,全球首创的PD-1/IL-2、CLDN18.2 ADC 、DLL3 ADC、TSLP/IL4、GGG- PCSK9赧然在列。过去信达的国际化预期没有完全体现在估值上,导致其与中国已给出海预期的企业产生巨大的估值差。
信达生物也在财报中给出了清晰的战略目标路线:2024年实现盈利转正的突破;2027年实现200亿产品收入;2030年实现5个管线进入全球三期临床研究。
野心勃勃但相当明确,可以信任。曾经一投资界的顶流大佬锐评:“上市公司不要看他做到什么,而要看他没做到什么。信达都做到了,这是我重仓的最重要原因。”不过圈内也早有共识——信达是创新药行业的“卷王”:卷产品卷执行卷人效。

信达生物3月27日股价走势图,数据来源:百度股市通二级市场机构是最敏锐的。财报一出,次日股价暴涨17%,市值751亿元。
那具体来看看,作为中国创新药企中少数兼具全球化“肿瘤产品矩阵”和“全周期慢病管线”的企业,信达生物到底有哪些新的预期可以重塑估值?
首先近在咫尺的是,信达生物的慢病业务将在2025年迎来全面爆发。
很明显,在近些年肿瘤产品内卷的背景下,信达生物选择了积极拓展蓝海疾病领域的发展策略,通过慢病突破性药物的陆续上市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实现肿瘤和慢病双轮驱动,进一步达成2027年200亿的目标。
目前来看,信达在慢病领域的布局已逐渐成熟,特别是在减重、心血管及代谢都有着较为全面的布局,眼科和自免重磅产品也陆续迎来商业化放量。
这些产品个顶个拿出来都可圈可点,先拿两款最受关注的热门产品来算一笔经济账:
第一个,最近刚上市的眼科药替妥尤单抗(IBI311,信必敏),国内首发优势凸显,市场持续高涨。
今年3月,替妥尤单抗在国内获批上市,迅速成为市场焦点。原因很简单:稀缺性,也即独占性。替妥尤单抗是中国唯一获批能够逆转甲状腺突眼的无创突破性疗法,是中国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 TED)治疗领域70年来第一款新药。业内认为,该药将TED从无药可治,带入靶向化、无创化、可及化的新时代。
甲状腺眼病市场空间并不小。来看一组数据:此前,仅有Horizon公司的Tepezza 2020年获FDA批准上市,目前尚未在国内获批上市。据历年财报数据显示,该药上市首年即实现8.20亿美元的销售额,2022年销售额更是翻倍至19.66亿美元,市场预计其销售峰值可达38.5亿美元。但该药定价极高,年年涨价,目前一个疗程治疗费约270万元。
这也为信达生物的替妥尤单抗创造了机会,凭借国产替代优势与价格竞争力,上市后有望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替妥尤单抗 III 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疗效不逊色于Tepezza,而据财联社报道,其一个疗程的治疗费用仅需进口原研的1/15左右。
在中国,甲状腺眼病市场同样潜力巨大,目前约有400万患者。近期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信必敏热”,强烈的临床需求从全国冒出。叠加Tepezza上市后历年表现,进一步可看出信达生物替妥尤单抗极有可能成为一款重磅畅销药。
第二个市场都不陌生,国内首个GLP-1双靶点减肥药玛仕度肽,将确立信达国产龙头地位。
根据全球知名机构Evaluate Pharma预测,与GLP-1相关的药物正推动全球处方药销售创纪录增长,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7.7%(高出前值2%)。对应地,到2030年相关产品销售额将接近650亿美元。
市场巨大的潜力已经凸显,2024年仅司美格鲁肽销售额为293亿美元,一直刷新市场预期的表现让诺和诺德、礼来市值直接冲顶,稳居全球药企前二宝座。在中国市场,司美格鲁肽三款产品的贡献仅占全球销售额很少的一部分。
回到信达的玛仕度肽,这是国内首个GLP-1R/GCGR双靶点激动剂,也是全球首个在24周体重较安慰剂降幅突破15%的GLP-1创新双靶分子,展现出同类最优的减重效果。一组数据可以佐证,GLP-1类药物治疗24周的减重效果间接对比显示,玛仕度肽(9mg)治疗24周,与安慰剂对比体重较绩效下降水平为15.4%,而替尔泊肽为12.0%,司美格鲁肽为8.0%,利拉鲁肽为5.0%。
要知道,在创新药方面,目前国内GLP.1RA药物仅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获批上市,生物类似药方面,华东利拉鲁肽类似药已经上市,九源基因、丽珠等司美格鲁肽类仪药有望2027年陆续上市,而玛仕度肽或将于2025年在国内获批,这就可利用竞品尚未获批的两年窗口期实现快速放量。
另外,必须强调的是,信达生物已经拥有被验证的商业化能力,其销售团队的核心优势在于,以BU架构实现专业化运营和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效率并推动收入增长。团队规模约3000人,其中肿瘤销售团队稳定,人均能效不断提高,覆盖5000多家医院和1000多家DTP药房,覆盖300多个城市。
先发优势,加上产品优秀的减重临床表现,再叠加信达被验证的商业化能力,三连击势必将帮助其获得不错的市场份额。
第三,信达生物慢病突破性药物陆续上市,打造新增长级。
此外,信达旗下还坐拥不少重磅慢病产品,比如首个且唯一纳入国家医保的中国原研PCSK-9抑制剂信必乐;同类最优的银屑病治疗长效生物制剂匹康奇拜单抗(1L-23p19)。这些管线都给他创造现金流提供了确切的支撑。
眼科管线方面,信达在临床早期分别布局IBI333(VEGF-A/VEGF-C)、IBI324(VEGF-A/ANG-2)等创新管线。自免管线方面,IBI3002(IL-4Rα/TSLP)、IBI355(CD40L)、IBI356(OX40L)、IBI353(PDE4)以及10款临床前分子,覆盖SLE、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适应症。
显然,种种迹象指向这一极为明确的信号:信达生物慢病管线,将在2025年形成爆发之势。
有了第二曲线,信达相当于补充了一波自我造血的现金流。也就可以放开手脚,向国际化进军了。
其实信达是国内最早一批做出Big deal的创新药企,第一次牵手是在2015年,后面和礼来的5次牵手也被行业传为佳话。
信达从不掩饰自己先前在国际化上的欠缺,而是潜伏、静下心学习、等待一击必发的时机。2025年,将是信达全球化加速的元年,他定了一个小目标,明确规划将推动近10款下一代创新药进入全球临床开发。另至2030年,将实现5款创新管线进入全球三期临床研究。
如果仔细看这几款产品,会发现,信达已经不再是三五年前的信达,他的管线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正在逐步显现。拿两款进展较快的产品举例。
IBI343是全球首个进入国际多中心临床3期研究的CLDN18.2 ADC,在CLDN18.2表达阳性的胃癌适应症表现良好,有望于2027年上市。值得一提的是,IBI343还是首次在胰腺癌取得突破的ADC,在中美开展多中心1期临床,潜力十足。
再看进入临床II期的IBI363,这是全球首创下一代免疫治疗候选分子,全球开发正加速进行。目前进展同样值得称道,2024年ASCO数据显示,IBI363治疗10经治的NSCLC、黑色素瘤及结直肠癌均表现出积极疗效。值得一提的是,其还两次获得FDA快速审评通道认证(黑色素瘤、肺癌),并启动了首个挑战帕博利珠单抗头对头关键注册临床研究。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源头创新的管线被推进全球开发。一方面来源于,其自研平台上产出的新一代ADC候选药物;另一方面会来自于下一代CVM和自免创新管线。比如DLL3 ADC、EGFR/B7H3 ADC、CEACAM5 dp ADC、OX40L、IL-4Rα/TSLP、AGT siRNA等等都在路上。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信达生物在关键产品管线的全球 II/III 期临床试验里,都是自己主导试验设计方案。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信达的出海模式有重大升级,从过去单纯把产品授权给别人,转变为自己主导全球开发。要知道,其特别之处在于,“自主临床+多元化合作”的国际化路径,将有望打破中国药企依赖License-out(对外授权)的被动局面,提升全球定价权与利润分成。
其实今年开年,其已经释放了全球化增速的预期。信达以一笔超10亿美元的BD大单开场——与罗氏达成新一代DLL3抗体偶联药物 IBI3009的全球独家许可协议。以其管线的储备量,可预见今年或许也是他的BD大年。
何况信达已经开始在海外扩张。主要分两步走,一是进一步扩张全球研发团队,包括国清院科学家,临床开发和注册团队;二是美国加州实验室吸引创新人才。其最新财报显示,目前已拥有300+早研科学家,以及分别坐落中国苏州和美国旧金山的2座研发中心。
可以看到,信达正通过“自主+合作”的多元模式进行一场从组织人才、技术平台、临床管线的全面突围,一场真正的全球化之路大进攻来了。
信达生物这几年可谓是“越战越勇”:调整销售架构,率先实现商业化团队的专业化运营和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运营效率,率先成为实现盈利的头部Biopharma;从肿瘤赛道拓展到慢病赛道两手抓,并攒下了不少“好牌”——治疗甲状腺眼病的替妥尤单抗超预期刷爆社交媒体、减重超高潜力选手玛仕度肽蓄势待发……
可以看见,信达生物从肿瘤药龙头向“肿瘤+慢病”的双跨战略已清晰落地,2025年将是其全球化加速与慢病管线商业化爆发的验证之年,如果按照其给出的指引,核心催化落地,市值有望通过预期弥补实现重估。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