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日经中文网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日本对 2020 - 2024 年被 AI 国际学会采纳的约 3 万篇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涵盖论文作者及其所属研究机构等关键信息 。结果显示,在这场全球 AI 科研的角逐中,美国以 14766 人的论文作者数量位居榜首,而中国则以 8491 人紧随其后,位列第二。
这一数据看似只是简单的排名,但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惊叹的变化。
在 AI 国际学会 2020 - 2024 年采纳的论文中,美国以 14766 人的论文作者数量领先中国的 8491 人 。然而,中国的增长速度却令人惊叹。短短 4 年,中国论文作者人数增长至原来的 8 倍。
中国通过加大科研投入、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吸引企业参与等方式,迅速扩大了 AI 研究队伍。
中国 AI 论文的一大特色是其实用性强,这得益于高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众多高校与企业联合推出 AI 论文,使得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以高校和企业合作的项目为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算法的优化,研发出了智能物流调度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实时路况、订单需求等信息,自动优化物流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这套系统可以迅速在市场上接受考验,然后根据缺陷进行改进。这一点是很厉害的,也是美国无法做到的。
美国的 AI 论文,虽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但在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上相对滞后。美国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对松散,缺乏像中国这样紧密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这使得美国的一些 AI 研究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中国高校企业联合的模式,为 AI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得中国的 AI 论文在实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
面对中国在 AI 领域的迅猛发展,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开始采取一系列打压措施,试图遏制中国 AI 的崛起。
美国的打压主要聚焦于高端芯片以及芯片生产设备领域 。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限制高端芯片的对华出口,切断中国企业获取先进芯片的渠道。
美国不仅对英伟达等芯片制造企业的高端芯片出口进行严格管控,还要求相关企业停止向中国提供特定型号的芯片,如英伟达的 A100、H100 等芯片,这些芯片在 AI 训练和推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供应的受限对中国 AI 企业的研发和应用造成了一定阻碍。
尽管面临美国的重重打压,中国在 AI 领域的研究并未停滞不前,反而在逆境中实现了突破与发展。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校,在 AI 研究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韧性。
清华大学在 AI 研究上持续发力,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 AI 芯片领域,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在性能和能效方面表现卓越。
北京大学同样在 AI 研究中成果丰硕 。北京大学发布的首个全开源两千亿参数中文预训练语言模型 “盘古 α”,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模型基于鹏城云脑 II 大科学装置,形成了国产自主可控的通用超大规模分布式训练基座及相关核心技术。
“盘古 α” 在多个下游任务中表现出色,大部分指标优于同类模型,在零样本学习、单样本学习和小样本学习任务中均领先。这一成果展示了北京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
北京大学在 AI 芯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 AI 芯片研究中,提出了可同时实现高能效模型推断前馈计算与训练反向传播计算的可转置存内计算电路设计,为边缘端智能提供了低功耗、高鲁棒性的 AI 加速器解决方案。
清华、北大等高校在 AI 研究上的突破,体现了中国在集中人力攻克 AI 领域难关方面的优势 。在这一方面,白宫似乎仍浑然不觉,没有组织过类似的行动,很难集中资源进行专项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