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宋末年的死亡魔咒:一家人接二连三去世,又于同日下葬

军武次位面  · 军事  · 4 天前

正文

春夏穿“会呼吸”的天丝条纹衬衫
秒变慵懒系男神!
图片
图片

西安长安区杜回村的地下,静悄悄沉睡着五座墓葬。


当考古发掘开始时,大家起初对这片墓地并未抱太大期望——这样的土洞墓在这儿实在太多了,大概率没什么特别的。


在清理第一座墓葬时,一些并不算太精致的青瓷随葬品显露出来,还发现了一方墓志,说明墓主人叫孟琮,并非什么名垂青史的人物。


图片
图片

接着,清理第二座,出土的青瓷与第一座中很相似,都不算什么绝佳的精品。就在大家略感失望时,墓室尽头的一方墓志再次映入眼帘,说明了这是孟琮亲兄弟孟珪的墓。


但上面的下葬日期却让考古人员感到一阵熟悉:“葬于宣和五年(1123)九月二十三。”


——竟然和第一座墓葬的下葬时间一模一样!


图片
图片


两兄弟在同一天下葬?他们的死因会是什么?


幽暗的地下,第三座古墓被悄然揭开,墓室早已坍塌,泥土淤积之中,一具完好的尸骨静静躺着,她的头部,还插着一支锈迹斑斑的金属簪子,可惜墓志无踪,无法得知她的真实身份,但考虑到几座墓葬的位置关系,这位女墓主必定和孟家兄弟有关。


图片
图片

考古队员加快了挖掘的步伐,试图解开这个孟氏家族的谜团。


北面还有两座墓葬(M31、M32),好在墓志保留完整,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墓志上的尘土,一行熟悉的字果然再次出现: “葬于宣和五年九月二十三。”而这两座墓的墓主,是孟家孟軏(yuè)的妻子张九娘与儿子孟琏。


图片
图片


五座墓,五个人,都在同一天下葬。


孟氏家族究竟遭遇了什么?是没能逃过的自然灾害,还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故?又或者是集体迁葬?


无论如何,要解开孟氏家族的谜团,都必须回到“宣和五年九月二十三”


主持一场五位至亲的葬礼


秋风萧瑟,孟氏家族的孟軏(yuè)身穿素色长袍,腰间系着白色腰带,他泪下沾襟,痛楚难抑,正在主持一场特殊的葬礼。


“我孟氏一门,何其悲也!”孟軏声颤,哀伤无尽。



孟氏出自陕府长安县,“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者,即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軏者,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二者象征着事物的关键。孟家择此二字为子之名——长子孟輗,幼子孟軏。


孟氏长子孟輗(孟軏的哥哥),得授阌乡县主簿之职,膝下有三子,虽非显官但亦是富足之家。不幸的是,徽宗政和八年(1118)三月十一,孟輗次子孟琮卒,年仅二十有四。更可悲的是手足陆续凋零。1122年,孟輗小儿子孟珪卒于官舍,年仅二十二。家中女眷,更有未满三十而逝者,推测为孟輗的女儿或者儿媳。


图片
图片


孟氏次子孟軏则是本就早早失去了妻子九娘(逝于1099年二月初二),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更未料到的是,他的儿子孟琏也在1118年,年仅二十六岁的美好年华去世。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秋九月二十三。由孟軏主持,将这去世的五位至亲同日归葬。


图片
图片

又四载(1127),金兵南下,破汴京,徽钦二帝被掳,北宋亡。


乱世之中,生灵涂炭,孟氏早逝者之墓,自此荒芜,无人问津。


图片
图片

谜底浮出水面


从墓志中,我们可以大概拼凑出这五位墓主的死亡顺序:


1099年,孟軏的妻子张九娘早亡在儿子孟琏7岁时撒手人寰。

19年后,家中的其他4位亲人在短短几年内接连离去。

首先,是孟軏长到26岁的儿子孟琏。

4天之后,24岁的大侄子孟琮(孟軏哥哥孟輗之子)去世。

3年之后,22岁的小侄子孟珪(孟軏哥哥孟輗之幼子)去世。更有一位没有墓志的女性早亡,可能是孟家长子孟輗的女儿或其他亲人。


这一连串的死亡事件,令人不禁怀疑——这个家族是否遭受了某种不可言说的诅咒?


图片

随着考古人员对墓主人骨的深入检测,一个骇人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他们或许并非死于诅咒,而是被一种古老的瘟疫吞噬——肺结核


所谓肺结核,即我们俗称的“痨病”,这一病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广泛出现。宋代以前,人们也用“尸疰”“劳疰”“毒疰”“鬼疰”“传尸”等名称来描述结核病的传染性。根据症状特点,还出现了“瘘疾”“劳嗽”“疾痨”等名称。


在我国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中,“肺结核”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素问》书中,其具体记载如下: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藏见,十月之内死。”


同样,被世人誉为神医的华佗在其著作《中藏经·传尸》中也有过类似甚至更为完善的记载:


“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传尸者,非为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藏府虚赢,中于鬼其,因感其邪,遂成其疾。”


图片

图片


当历史进入东汉末年,我国部分医术高明的医者已经能够清晰认识并辩证肺结核的传染性。这比《黄帝内经》中仅记录症状的记载有了很大进步。


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药方》中已经把毒疰、尸疰列入了肺脏篇,而与之同一时期的王焘则率先提出“肺痨热,损肺生虫,形如蚕,在肺为病”的病理思想,尽管当时的人并不清楚何为“结核杆菌”(该菌侵入体内,从而引发肺部结核),但已经能够以一种时人可接受的词语去代替,即“肺虫”。


《济生方》中记载:


“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感此疾而获安者,十无一二也。”


《医学纲目》亦提到:


“传尸蛊瘵之症,父子兄弟互相传染,甚者绝户。”


这些古老的医学文献,似乎能够说明孟氏家族的悲剧并非鬼神作祟,而是源于一场无声的瘟疫。


图片
图片

《医心方》中记载,传尸病(多指肺结核)在各地有不同的称呼:江左称为“转注”,乡野俗称为“伏练”,民间称之为“殊”,小儿则称为“无辜”,因虚损而得名为“劳极”。骨中热者号为“骨蒸”,微嗽者称为“肺痿”,神鬼作祟则名之“复连”。


敦煌文献S.1467《不知名医方第一种》中也提到:“伏连、传尸、骨蒸、殗殜,此总是一病。”这些名称背后,均隐藏着肺结核令人毛骨悚然的病症,即它无声无息地侵入人体,逐渐侵蚀五脏六腑,直至夺走生命。


《清异录》中也记载:


“义疾:他疾惟一臓受病,劳瘵则异矣。次第传变,五臓百脉俱伤,并绝然后奄丧。人死则有虫出中者,病如前人,非死不已,一传十,十传百,辗转无穷,故号义疾。”


说家族中任何一人染上肺结核后,整个家族会被笼罩在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中——人死后,肺虫从体内爬出,继续传染给他人,一传十,十传百,无穷无尽,直至灭门。


图片
图片

王阳明在《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中曾自述病状:咳嗽、浮肿、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甚至伴有腹泻。这些症状与肺结核极为相似——浮肿是电解质紊乱所致,腹泻则是结核杆菌影响肠胃的结果。王阳明的体型瘦削,正是肺结核患者的典型特征。他提到每逢炎热季节,病情便加重,而夏季正是肺结核病情恶化的时节。最终,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归乡途中,因肺结核死于船上,未能见到家乡的最后一面。囿于古代医疗水平有限,古人对于肺结核的认知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而类似孟氏这样的家族墓地或许可以成为古代传染病难医治的注解。


而这一切,都埋藏在地下的人骨中,等待现代科学的进一步探究。


-END-
▲别忘了关注我们图片~


老外都在穿的1s排水「水陆两栖」鞋!溯溪、沙滩、下雨1双搞定,出口同款,仅1/4价格



水陆两穿,溯溪、运动、通勤都能穿。鞋子遍布排水孔,凉快透气,轻盈不累赘!点击下图购买






推荐文章
159元还防穿刺!好穿到飞起的户外飞织鞋,透 ...  ·  军武次位面  ·  昨天
离谱!4名美军开着M88装甲车在立陶宛的沼泽 ...  ·  军武次位面  ·  昨天
马云双到辽沈集团调研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23 小时前
特朗普没等到中方邀请,“百日访华”计划流产, ...  ·  台海一线  ·  昨天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